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什麼都不教的主管才厲害》:以「訓斥」取代「發怒」,一味動怒只會害得團隊分崩離析

《什麼都不教的主管才厲害》:以「訓斥」取代「發怒」,一味動怒只會害得團隊分崩離析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是主管率先帶領大家,從一些微小事物開始表達感激,進而影響周圍其他人,只要對彼此表達感激的人數越多,到最後,這種自我中心的員工便會變得突兀,久而久之,就會回過頭檢討自己的態度。

文:森泰造(Taizo Mori)

任何人都討厭罵人或捱罵,這個時候,試試以「訓斥」取代「發怒」。要讓部屬動起來,檢討與反省是必要的歷程。而當成員違規犯錯時,我認為給予訓斥是可行的方式。這是為了讓成員理解工作中的行為準則、斟酌自己的行動。

相較於訓斥,若主管純粹是因為成員的所作所為而生氣、引發理智斷線,並開始對部屬連珠炮似地說教,這就是發怒,而非訓斥。在職場上,訓斥與發怒很容易被混淆,某些主管老是無法取得部屬的信任,其實原因就出在這裡。

一味動怒,只會害得團隊分崩離析

我年輕時,也曾發生過好幾次類似情形。當時我因為經常對部屬動怒,害得自己陷入管理困境。當然,這與我自己的個性有關,我是個急性子的人,希望問題能馬上解決、任務立即執行,因此一看到部屬未能按照我的指令去做,我就會不顧一切地向對方發飆。日子一久,我漸漸失去人心,團隊成員持續離我遠去,可說是一段黑歷史。

實際上,若想遏止不當行為,動怒的確有效。換句話說,就某種程度上而言,動怒可減少不當行為的頻率。然而,這純粹是人們害怕被你怒吼、只想逃避痛苦而產生的動物性本能反應罷了。

因此,主管若想靠著動怒增進部屬工作表現,成功的機率可說是零。部屬反倒會因為恐懼而產生壓力,工作表現更加惡化;主管又因為部屬工作表現不佳,變得更生氣,部屬的壓力亦會與日俱增,如此一來就成了惡性循環。團隊分崩離析、人心漸遠、一個接一個地求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簡而言之。動怒是因為眼前的對象,做出了不符合自我期待的行為,對其產生的瞬間情感。相較於此,訓斥則是堅定自我立場與目的性、指示部屬應遵守哪些行為基準行動,並促進其思考。

主管為了挖掘部屬的能力,必須讓他們發揮自主性。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你得積極培養部屬的思考習慣與行為習慣。然而,不論是思考或行動,若是沒有一定的準則,人們便很難妥善發揮並執行。而當部屬的行為偏離軌道時,除了訓斥之外,別忘記你還有「讚美」這項工具。若能將訓斥與前文提及的讚美搭配使用,對於團隊能力的提升,將有非常驚人的效果。

確立信賞必罰原則,部屬自然理解何謂「高品質行動」

讚美的時機點是當部屬達成目標、甚至超越原先的預期;訓斥則用於相反的場合,例如部屬未能達到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時,就可使用訓斥這項工具。當然,訓斥的標準與讚美相同,你必須對事不對人,重點不在於員工本身或個性,而是依據其行為做出賞罰。

在經常使用訓斥和讚美的團隊裡,部屬會更容易理解什麼才是能讓他們得到誇讚、避免受罰的「高品質行動」。反之,不熟悉訓斥和讚美這兩項工具的團隊,其成員就只能利用個人經驗法則,來判斷什麼才是行動基準。

如此一來,對於行為的對錯與否,每位成員都有自己的看法,判斷基準也會因人而異。若此時有新的成員加入,單單只是對標準感到困惑,倒還算小事,但若新人找不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很有可能因此無法對團隊產生歸屬感。

再者,由於成員之間無法互相理解,彼此的信賴關係將變得薄弱,新人無法獲得他人認同、也無從得到前輩的指導;他將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目的進入公司(喪失初衷),自然也待不了多久,甚至萌生辭意。

儘管社會風氣逐漸改變,許多自我意識強烈的年輕人不習慣被訓斥,但若是少了訓斥與讚美,將會導致更巨大的損失。正因如此,主管必須明確告知團隊成員「信賞必罰」的標準,並徹底執行。

儘管訓斥與讚美能協助團隊成長,但就我的觀察,我必須遺憾地說,對於部屬漠不關心的主管,其實不在少數。各位不必因此就對職場失望,因為向我諮詢、尋求建議的人,同樣出乎意料地多。最近才剛晉升為資訊公司管理職的F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位F先生稱得上是年輕有為,學歷好且見識廣,做事又很有效率,亦曾獲頒年度最佳員工,很快就成為公司裡的新科主管。但自從他晉升管理職後,對於部屬做過什麼,完全沒看在眼裡。最一開始,他連該如何向部屬下達指令都不清楚,更別說是訓斥或讚美了。

「比起和部屬溝通這麼多麻煩事,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完這些工作,還能更快達到公司的要求,不是反而比較輕鬆嗎?」F先生如是說。的確,主管經常被公司交辦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與其與團隊經歷一連串磨合才能合作順暢,憑藉自身能力就能把任務完成,在日復一日的繁忙業務之下,的確是比較省事的做法。F先生畢竟擁有優秀才幹,難免會產生這樣的念頭。

但倘若主管一直抱持這樣的想法,未來也只會將工作視為個人(而非整個團隊)非做不可的任務。不僅心態沒能提升至管理階層,自身無法成長不說,由你帶領的團隊也不可能同心協力完成大案子。

在這個情況下,我派給F先生的第一項功課,便是提供部屬中性回饋

不著痕跡地觀察並給予回饋,使你更有人味

提供部屬中性回饋是件相當簡單的事,遠比前述的讚美、訓斥還要基本,你只需要每天不著痕跡地觀察部屬,並說出你發現的事情即可。例如,部屬是否準時上班、天氣轉涼了,提醒他們要注意保暖、雨天通勤時要多注意安全,諸如此類,只要將你所看見的日常事物,原原本本地說出來就可以了。

而在你觀察部屬的同時,便能很自然地看見對方的行為,連帶地也會讓自己的「人味」變得更加濃厚。說得極端一點,你原本只把部屬視為工具,如同辦公桌上的電腦,如今因為這項回饋行為,而認真地將部屬視為「與自己相同的血肉之軀」,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會開始拉近。這就是活化團體內部溝通氛圍的起點。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F先生持續觀察部屬,並給予中性回饋,也開始感受到身為主管的自我價值。由此可知,這個做法即使是不擅長溝通的人也辦得到。

接著,用感謝之心拉近與部屬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