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訂下「禁售燃油車」年限,台灣機車產業不轉型就淘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燃油機車過去陪伴台灣走過經濟起飛,完整的產業鏈與經濟價值不只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在「電動車當道」的趨勢下大幅衰退,相關廠商卻仍高唱獨步全球的「油電平權」,令人憂心台灣機車王國的前景。
上一篇介紹了亞洲機車大國的電動機車產業政策,發現亞洲各國無不加大對運具電動化的政策力道,這項事實,與油車業者疾呼的「油電平權」恰恰相反,亦即,台灣燃油機車在亞洲的產業優勢正備受威脅。有鑒於東亞各國在機車的使用比例與密度較高,對台灣機車的產業環境應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日前發文,駁斥某業者所提出,六、七期燃油機車和電動機車一樣環保的說法。「油電併行」的前提需建立在汙染物質的排放量相當的條件下,若加計發電方式與輸電耗損,燃油機車的污染物仍是電動機車的百倍以上,進一步檢視,全球僅有台灣成為補助燃油機車銷售的國家,若將污染排放從不及格變成勉強及格的產品,就誇大為環保運具,進而侈言「油電平權」,無疑是貽笑國際、自我安慰的做法。
為了對全球各國電動車輛產業政策有更全面的了解,本文將政策觀察的視野從亞洲各國移轉到歐洲,看看最重視永續環保的歐洲如何看待運具電動化的趨勢。
歐洲:運具電動化的先驅
歐洲各國為了達成《巴黎協定》的規範,各國政府除了要求車廠改善燃油引擎的效能、同時提供電動運具補助力求轉型外,許多國家更是明確訂下了全面禁售汽柴油車的時程表,減碳決心不言可喻。
- 英國:英國獨立報指出,首相強森宣示英國將在2035年停止銷售燃油車,包括汽油、柴油和混合動力車,期待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除禁止燃油車銷售、上路外,更針對零碳排且續航力達30公里以上之電動輕型機車,及續航力達50公里以上之電動摩托車,提供達20%的購車補助,最高限額1500英鎊,折合台幣約5萬5千元。
- 法國:根據BBC報導,法國能源部長尼古拉斯·霍洛表示,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法國計劃從2040年起全面停止出售汽油車和柴油車。另外,為鼓勵電動機車發展,馬達功率大於3千瓦之電動機車,將提供27%的購車補助,上限達900歐元,折合新台幣約3萬元;馬達功率小於3千瓦之電動車,則提供20%的購車補助,最高限額為100-200歐元,折合新台幣約3300元至6600元不等。
- 比利時:依據車輛公會所整理2019年台灣機車外銷金額國別統計表指出,比利時為台灣機車出口金額第六大國,根據富比士報導指出,比利時政府已宣布將在2030年起禁售燃油車,而為鼓勵電動機車發展,政府將提供電動機車增值稅減免15%之優惠。
- 德國:早在2016年媒體報導即已提到,德國將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這對汽車工業大國的德國來說,無疑是展現產業轉型破釜沉舟的決心。此外,德國更推出獎勵政策,只要於2011年5月18日至2020年年底間首次登記的電動機車將免稅10年,期滿後減稅50%。設籍於慕尼黑再享購車補助25%,最高可達1000歐元。
- 荷蘭:媒體報導指出,荷蘭政府預計在2030年禁止燃油車上路,以達到全面零排放的目標。另外,2017年電動機車產業創新躍升計畫中也提到,阿姆斯特丹補助汰換電動機車,最高可達750歐元。
- 西班牙:西班牙為台灣機車外銷出口金額的第三大國,根據路透社報導,西班牙政府預計於2040禁止銷售燃油車。西班牙電動機車市場現況一文中指出,觀察近年來西班牙政府為發展電動機車,政策方面提供稅賦減免及購車補貼,電動機車最高補貼750歐元(4kW以上車型)。另依據車輛的可行駛距離,續航力小於40KM的車款,提供單次額外補貼2.7歐元;介於40~90KM的車款,補貼3.7歐元;若續航里程達90KM以上,則補貼5.5歐元。

除上述國家外,2019年10月,丹麥領軍10國,要求歐盟2030年禁售燃油車,包含挪威、丹麥、愛爾蘭、冰島等國都有意制定禁售燃油車時程,並提出補助電動交通載具的各項方案。歐盟各國力拼油車轉型的方向已大勢底定,剩下的只有各自設定目標期程的先後問題。不過遠在歐洲的燃油車政策,和台灣產業又有什麼關係呢?
不轉型就淘汰!台灣油車外銷歐洲大幅衰退
不同區域對機車的使用習慣和程度有所落差,政策對民眾及產業可能產生的影響,當然不可一概而論。不過若仔細觀察台灣機車大廠外銷全球的數字不難發現,歐洲對電動運具的迫切期待,自許為機車王國的台灣,恐怕難以置身事外。
禁售年分 | 2025年 | 2030年 | 2035年 | 2040年 |
禁售歐洲國家 | 挪威 | 德國、尼德蘭(荷蘭)、比利時、愛爾蘭、冰島、丹麥 | 英國 | 法國 |
資料來源: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整理
以2019年12月台灣機車出口地區統計表來看,外銷區域佔比第一名為亞洲地區約42%,第二名為歐洲地區約為30%,歐洲市場為台灣機車出口第二大區域,然而整體歐洲的制度規範正在快速轉變,台灣機車產業無法跟上電動化的革新,也導致外銷出口節節敗退。從近年來的台灣機車出口地區統計的資料進行計算,隨著電動化的趨勢越趨明朗,台灣外銷歐洲市場的衰退比例就越高,無論是CBU整車銷售數量又或是KD套件數量都面臨大幅衰退,若再不力求轉型,未來台灣機車產業鏈的上下游業者及從業人員,恐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
外銷歐洲 | 單位:輛 | ||||
年分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CBU(完成車) | 80,441 | 69,285 | 65,161 | 42,509 | 39,812 |
成長率 | -11% | -14% | -6% | -35% | -6% |
KD(機車套件) | 20,523 | 21,026 | 20,542 | 15,021 | 7,614 |
成長率 | 9% | 2% | -2% | -27% | -49% |
台灣機車產業應團結一致,共同轉型升級
燃油機車過去陪伴台灣走過經濟起飛,完整的產業鏈與經濟價值不只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更是撐起台灣機車王國的內外銷奇蹟。然而,台灣機車產業的競爭力近來卻在國際市場上大幅衰退,除了面對創新研發裹足不前外,更是挾數十年來的產業資本及政治人脈,高唱獨步全球的「油電平權」,令人憂心台灣機車王國的前景。

從亞洲機車大國到歐洲市場,世界各國無不因為要減少空氣污染或環境永續發展,而大量鼓勵電動車輛的發展,包括燃油車限期禁售,以及政府獎助電動機車的相關技術與銷售,目的無非是希望機車市場能夠加速轉型升級,帶動製造業、移動載具與永續健康生活的三贏局面,為下個世代的綠色運輸打下強健的基礎。
無論是運具電動化的目標期程,又或是銷售、電池技術的獎勵補助,政策的制定從來都不是獨厚任何單一廠商而存在,而是開放所有願意改變、願意競爭、願意承擔風險的廠商,用技術、用創新、用實力,共同奠定台灣電車王國的國際地位,站穩下個世代綠色運輸的浪潮。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