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三):左右兩派對共和體制夾殺,最終毀滅了法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三):左右兩派對共和體制夾殺,最終毀滅了法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之希望第三共和或者威瑪共和的悲劇,不要在今天的台灣重演。從法國抵抗德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外交、軍事與政治的相互配合,才能讓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生存下來。法國在三方面都表現不及格,才淪落到六個星期就失敗的下場。

外交的失敗與軍事思想的落後,確實是導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敗亡的兩大重要因素,但是卻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法國人會在1940年6月22日迎來羞辱的戰敗,關鍵原因還是在於法國人對第三共和這個體制缺乏認同。

1870年成立的第三共和,本來就是在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普法戰爭兵敗被俘後,為了避免極左派巴黎公社奪權成功而產生的,是法國政治人物與軍方達成的一項權宜之計。

其實第三共和在性質上,反而與1918年11月9日誕生在德國的威瑪共和國有點類似。兩個共和都是在皇帝被迫下台,中產階級政治人物憂慮共產革命的困境之下,硬是創造出來的民主政體。這兩個政體的問世,都沒有諮詢過法國或者德國人民的意見,導致街頭示威幾乎照三餐天天上演,在德國甚至演變成左翼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與右翼自由軍團(Freikorps)之間的內戰。

第三共和的情況比德國還要穩定,雖然內閣變動頻繁程度比起威瑪共和國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個國家好歹也撐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挑戰,成為了制訂戰後世界秩序的戰勝國之一。戰勝國的地位,並沒有解除左右兩派勢力對共和國體制的夾殺。保守右派一心想推翻共和,重建往日帝國的榮譽,甚至還得到了軍方支持。

然而右派內部對於究竟該恢復波旁王朝還是拿破崙王朝的爭議,乃至於法國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產生的強烈反戰情緒,都讓保守勢力無緣上台執政。受到蘇聯刺激鼓舞,意圖從內部顛覆第三共和國,讓法蘭西共和國成為另外一個蘇維埃的法國共產黨,同樣遭到群眾與右派的激烈抵制。他們只能尋求與其他中間左派勢力合作,才有加入執政團隊的機會。

被打破的左右平衡

法國民眾對戰爭以及兩大極端勢力的厭惡,讓第三共和得以成為一個法國政治人物用來維持恐怖平衡的有效招牌,即便這不意味著這些法國政治人物或者平民百姓人人都擁護共和。然而進入30年代以後,伴隨著狂人希特勒的崛起,乃至於法國建立的「小協約國」體系遭到破壞,維持左右平衡的政治格局終於被打破了。

由於極左派的主張是讓法國加入共產國際,他們為多數法國人視為不愛國與反民族主義的團體,難以獲得支持。德國的威脅升高,也讓貝當、甘末林、魏剛以及戴高樂等法國右派將領願意團結在達拉第與雷諾兩任總理領導下,抵禦來自德軍的進攻。當然法國的團結禦侮,又是建立在法國遭到德國侵略時能不能得到英國的跨海支援之上。

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他們相信只要英國願意參戰,共同捍衛民主價值,就能遏阻納粹德國和蘇聯的蠢蠢欲動。再加上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本來就是彼此敵對的意識形態,法國人相信可以將在國內依靠左右鬥爭來維持平衡的政治模式移植到整個歐洲,讓德國和蘇聯相互牽制,從而避免大戰的再度爆發。當然如果德國與蘇聯要自己先打起來,英法兩國也都是相當歡迎的。

不過張伯倫與達拉第所期待的「禍水東引」,即讓德國率先進攻蘇聯的戰略沒有成功。可沒想到希特勒在張伯倫與達拉第的姑息下,居然沒有照著英法寫下的劇本走,反而不按牌理出牌的率先向史達林伸出橄欖枝。顯然開戰初期的希特勒,從過往威廉二世的經驗中學到了教訓,那就是不要讓德國先入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

於是蘇聯與德國兩方,在1939年8月23日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歐洲極右與極左兩大勢力走到了一起。能讓法西斯主義與帝國主義自相殘殺,史達林自然是樂不可支,對於希特勒拋出的橄欖枝當然也是有意接下。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允許蘇聯與納粹德國共同瓜分歐洲,波蘭東半部、波羅地海三小國以及芬蘭等東北歐國家,都在希特勒的雙手奉送下成為了蘇聯的俎上肉。

1939年9月1日,德軍出兵佔領波蘭的西半部,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序幕。隨後蘇聯紅軍也出兵,與德軍一起瓜分了波蘭,左右相互制衡的歐洲均勢被徹底打破。德軍揮師挪威與丹麥的同時,蘇聯紅軍也向波羅的海三小國和芬蘭發起進攻,歐洲局勢形成了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聯手進攻西歐資本主義的局面。

AP_390823037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約

離心離德的英法兩國

目睹德蘇聯手之後,法國總理達拉第終於丟棄了孤立主義的幻想,希望能以更強硬的姿態對抗希特勒與史達林。他呼籲英法兩國援助芬蘭,防範共產主義力量席捲北歐。然而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卻不願意開罪蘇聯,只願意出兵挪威以切斷德軍從瑞典取得鐵礦石的交通線。於是芬蘭的權益,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英國給犧牲掉了。

如果不是英勇的芬蘭三軍將士,在冬季戰爭中英勇抵抗,讓蘇聯紅軍吃盡苦頭的話,這個北歐國家恐怕早就與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整個被史達林吞下去了。沒有盡到保衛芬蘭的責任,達拉第引咎辭去了總理的職務,由另外一為主戰派代表雷諾接任。然而英法聯軍的際遇,卻沒有伴隨著達拉第下台而好轉,甚至還變得更加惡劣。

德軍於4月9日對丹麥還有挪威兩個北歐國家開戰,只用了區區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征服了丹麥,並遭到挪威的激烈抵抗。這次英國總算是動了起來,不過邱吉爾對空權的認知顯然不足,居然沒有派出皇家空軍支援皇家海軍,給英法聯軍帶來慘重損失。與之相反的是,德國空軍動員了1,000架飛機,迅速將數量龐大的地面部隊運送到北歐一座又一座的機場,根本不給皇家空軍反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