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流行音樂抒情版圖,我們有幸迎到李泉最完整的時刻

堅守流行音樂抒情版圖,我們有幸迎到李泉最完整的時刻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一個嫻熟於爵士與古典樂的作曲者/編曲者/製作人,李泉始終堅守在流行音樂的抒情版圖裡。

有點晚才認識李泉,卻有幸迎到他最完整的時刻。

作為一個嫻熟於爵士與古典樂的作曲者/編曲者/製作人,李泉始終堅守在流行音樂的抒情版圖裡。厲害的人,更破格的事情其實不難,但要守在「格」內,寫出不同於制式的歌曲,是修煉級數後才能有的結果。所謂「格」,也不必全是流水帳的Pop,但你得有使人願意聽懂的心,適時的放進專屬的才能。

十年前的我肯定不會這麼想,能衝能撞能闖,那是最好。但現在我看華語樂壇,就是這麼想的。把一首歌做好已經不容易,把歌的樣子處理得當,淡淡的凸顯創作者,那比起過度的企劃與概念,都讓人更珍惜吧。

雖然過去也曾替范曉萱(〈我要我們在一起〉)與林宥嘉(〈眼色〉)譜寫過歌曲,李泉近年的Pop之優質在於,聽者仍能感受到這些歌由他人唱的可能,或許無關傳唱,但他人也適合穿上的衣裳。那仍有流行音樂的特質。

然而,李泉的歌,終究由他唱來還是最好:十餘年來歌壇打滾,對流行音樂的體會,養分持續累積與吐納,一脈一氣,編曲寫歌與演奏演唱都融成一體,用上了「武器」表達自己時,細膩與璀璨,成熟已不在話下,像是一位親切卻高明的廚師,端出來的菜你認得,吃下去,才知功力。

在人人都要破格出圈的時代裡,聽李泉,聽當代Jazz,聽Pop,聽民謠,甚至抒情搖滾,都行,它們仍在「歌」的理解裡,一層一層的往外擴散。那樣的精緻,不是複製快速的感動凝結,不是一時一刻只能擦中某個情緒點,更像黑膠唱片旋轉著,唱針緩緩,刻紋繞著時間,氣質裊裊冉冉,生命煙雲,沒那麼難懂,卻很豐富。

2010年以後,李泉出了《天才與塵埃》與《再會憂傷》兩張錄音室專輯,皆是我內心願意給出滿分的作品,譜寫出華語流行工業裡難能可貴的唱作者(Singer/Songwriter)丰采。除了前述,李泉的歌也能從難度與易聽兩個方向去理解。難度主要來自爵士樂流行曲的編寫,它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與半音,三拍子與四拍子的轉切,組織調度,放進不同的器樂特質中(包括歌聲表現),不是直來直去的歌,聽來應該有些負擔嗎?

李泉蜿蜒不炫技,鋼琴與爵士重奏為主的編曲出發,跟華語流行多數吉他編曲邏輯不一樣:新式藍調有人做,融合爵士有人做,但多數時候不是由鋼琴邏輯去做,用鋼琴做的美好往往也只能停在編曲那邊,後端的製作往往鋪陳太多,容易堆疊成過度製作(overproduced)的「流行多元化」。

李泉不是如此,聽他使用這些樂理技法時,其實是聽「減法」的藝術,他剪了又剪,減了又減,為了讓歌曲有工整的樣式,他花了更多時間與歌曲「相處」,與他的歌聲與他的鋼琴相處,以至於,樂理甚至即興,激發了歌的旋律,讓旋律線條謙卑而美麗。

易聽度的部分,李泉向來都是要與聽眾溝通的,複雜綿裡藏,無論歌曲的延展度是化作淡泊或高昂,李泉就是做得出好旋律,我甚至認為那絕對是成立於編曲思考之前,於是我們聽見的是歌,隨之聽得出來的鋪陳,都是耳朵多賺到。

很清楚的,他明白自己在人前是一位流行樂歌手,而不是高端的爵士樂手。回到破格,有什麼事情比這樣的堅固更破格的嗎?當每個人都說我要做電子、我要做搖滾、我要做最新式的潮流、要做嘻哈,希望這一切都在專輯裡出現,包裹藝人,說服聽眾或者獎項,「他突破了!」。

李泉雖非如此,何嘗不是突破,甚至,更是突破啊!你只給他鋼琴,他給你氣質出眾的情歌,你給他一班合音,他做靈魂樂精神的東西,你給他一把吉他或重奏,他幾乎全能,但永遠明白可供辨讀的區塊在哪裡。

若輕盈的聽著,若有些心事的聽著,若在大庭廣眾裡放出,每個人獲知的訊息都不會一樣。但肯定會從心裡發出一個聲音:多麼好聽的歌曲。「好聽」一點都不是俗氣的事情,看怎麼做,做到哪個點。一直攻一直攻的流行歌聽累了,來聽李泉的精湛的「守」吧。

細數李泉過去的發行,說多不多,但也不少。這兩張2010年後的專輯裡,李泉依然唱Ballads,中文的理解是「芭樂歌」或「情歌」,但他終於轉身,再一次從後台走出,換上了自在的衣著,明白了這個時代求的未必是一首單曲,而是有人對著你唱不簡單的情歌。從錄音來聽,李泉的歌聲雖然也像是另一個樂器,但依然錄得很前面,很臨場,使他的靈氣不飄到難以企及之處,他仍是歌者,越來越像一位歌者,越來越自然。

兩張專輯的開場曲都是引導,開啟,不妨就從頭聽起。《天才與塵埃》的開場同名歌曲由迷幻音色起身,鋼琴難得躲在後頭,李泉的聲音也像一把踩了效果器的吉他,跟電子音色翩然起舞,歌曲中段,清澈的鋼琴觸鍵化作精靈,跟輕吹的口哨互動,一路彼此牽引,直到打擊樂的橋段也加入,鋼琴又回到定心的位置上,迷幻沒有散去,歌聲聽似飄忽卻準確的遊走在拍子上。

這張專輯的迷幻電子音色相對多,但有太多細節,以至於即使發行於2012年,也不只是另一張「電子流行」之作。實驗的嘗試存在得剛剛好,放在電台也不怪。

2014年,《再見憂傷》的開場也是同名曲。最一開始,舞台上只一盞聚光燈,李泉身穿著單純顏色的旋律,一分鐘以內,他的吟唱引領了所有器樂隱隱聚合,隨著舞台上燈光全放,電吉他和鋼琴對話,重奏弦樂拉出希望與遼闊風景,李泉越唱著:「bye bye bye bye/所有過去的炙熱和瘋狂/bye bye bye bye/所有過不去的回憶與憂傷」,整首歌的音響無限放到最延展最浩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