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我家》推薦序:剖析家庭祕密謎團,深情凝視每個成員的苦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歡迎來我家》最感人之處,也許是展現笨拙的決心,我們日常所熟悉,容易被現實動搖、被水逆吞噬的決心,這本小說想要去看,想要破解世間那堅不可摧的虐待循環。
文:盧郁佳(作家、書評家)
【推薦序】世上的各位都不知道,除非你來我家——讀《歡迎來我家》
村上春樹的小說《海邊的卡夫卡》中,有位中田先生,讀小學時,原本是高材生,卻因事故昏迷。醒來後失憶,喪失讀寫能力,終生領殘障補助,靠打工當偵探代客找貓為生。一隻叫「胡麻」的三色貓走失了,年邁的中田先生在路上問茶色的條紋貓「川村先生」,是不是有虐貓的變態把胡麻抓走了。
但是川村先生有語言障礙,中田聽不懂。一隻叫「咪咪」的幹練暹羅貓來幫忙,她說:「我不願意這樣認為,也不願意想像有這樣的事情,但也不能說沒有這個可能性。中田先生,我雖然不是活了多久,不過卻親眼看過幾次超過想像之外的殘酷光景。很多人以為貓這種東西只會一整天躺在那裡曬太陽,也不做什麼工作,真是輕鬆,可是貓的人生並不是那麼牧歌式的。貓是無力而容易受傷的弱小生物。並不像烏龜那樣有龜殼,也不像鳥那樣有翅膀,不像鼯鼠那樣可以鑽到土裡去,不像變色龍那樣可以改變顏色。有多少貓每天忍受疼痛,空虛地離開這個世間而去,世上的各位都不知道。我碰巧住在田邊太太這溫暖的家庭裡,受到孩子們的寵愛,託他們的福而能夠過著沒有不滿的日子。嗯,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辛苦的事。所以成為野貓的話,我相信要活下去是非常辛苦的。」
咪咪說的是貓嗎?咪咪說的是小孩子。大家以為小孩子總是天真無憂、不工作很輕鬆,所以看到小孩子不聽話暴衝,做出亂七八糟的事情,外人總以為是小孩子太壞,任性霸道欠管教,不然就是太懶太笨。說到笨,中田先生有讀寫障礙,川村先生有口語障礙。所以中田先生就是人類界的川村先生。他倆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障礙,而是因為遇到了「超過想像之外的殘酷光景」,才變成這樣的。小學時代的事故後,中田先生影子的濃度就變成只有別人的一半。
結尾咪咪警告:「中田先生,這裡是非常非常暴力的世界。誰都無法逃出暴力。這件事情請你不要忘記,不管多麼小心都不會太過分。不管對貓或對人都一樣。」
我來此向你報信,其他人都死了。村上春樹對虐兒止於隱喻。像咪咪詮釋貓的無力而容易受傷,暗示大眾視野之外、受傷他者隱形的存在。而沈信宏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歡迎來我家》則從村上春樹止步之處開始,帶讀者直擊傷害的現場。
什麼是「容易受傷」?說「玻璃心」大家就懂了,可是這句罵人話背後的觀點是不懂,相信他沒理由玻璃心,因為大家對原因不知情。近年心理學界提倡「創傷知情學校」:教師等成人看兒童的問題行為,往往視為有計畫、故意搗亂;而難以想像其中有人是被迫、逃避。雖然表面看不出原因,但孩童若在家庭暴力中受創,那麼在學校遇到老師同學輕微的斥責、嘲笑,也會過度喚起創傷體驗而情緒暴走。紙老虎引起受創者的恐慌,無異於真老虎。
《歡迎來我家》洞察問題行為隱藏的家庭祕密,廣博深微,開啟大眾的知情理解。同名短篇〈歡迎來我家〉,父親酗酒失能,母親兼差過勞,自己困在壁癌老公寓,卻把兒子送進貴族小學,寄託下一代脫貧的心願。或許也因這樣的自我期許太過艱難渺茫,父親為尋求肯定,忽然答應兒子在家辦生日會,透過兒子和兒子眾同學的眼睛,照見自己像正常父母,甚至像個大人的理想形象。父母得到了內在嘉獎的撫慰,滋潤滿足離去。受寵若驚的兒子卻難以放手,為延續被愛的體驗,力邀同學回家玩牌卡。
然而,兒子發現邀不太動。同學有財力狂買牌卡、遊戲,才有號召力揪團回家。兒子沒有,只能學爸爸,偷媽媽皮夾的錢去買牌卡。雙方雖有貧富差距,其實父母都是以給錢代替照顧,如電影《寄生上流》貧富家庭互為倒影、一樣寂寞,兩人都轉向以遊戲尋求同儕肯定。原來兒子不懂怎麼交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只用朋友肯定來滿足自己。上個世紀的隔代教養兒童,雖然沒有爸媽照顧,但在放學玩捉迷藏、騎馬打仗的友情中仍僥倖順利社會化;但現在水位乾涸,得不到爸媽關注,已徹底傷害了孩童之間感情連結的能力。
表演「好爸媽」的劇場原已完滿落幕,竟被兒子強迫延檔加演。爸媽在家扭打時,兒子甚至通過暗示「觀眾即將進場」瞬間叫停,啟幕把後台變成舞台。怨偶一驚而醒,爸媽角色再度附身,已經狼狽不堪、左支右絀。兒子只能挑大梁扮演爸媽,再衷心渴盼扮演別人,脫離鎖死動彈不得的地獄。同學觀眾成了兒子脫困的按鈕。小孩偷錢,傳統上可能會被寫成兒子受《罪與罰》式的內疚折磨、步步深陷,驚悚推向東窗事發的宿命時刻;〈歡迎來我家〉不只如此,偷錢只是兒子操縱爸媽的冰山一角。困境越是不可溝通,他越是受挫而無望,就越有機會經由困境成為一個故作無辜的沉默操縱者,把他和這輩子會遇到、本有可能伸出援手的人們隔絕開來。
相對的是,媽媽想罵他,欲言又止;想打他,卻僵持。故事的展開無比驚人,原來主題不是兒子偷錢的罪惡感,反而是父母失職的罪惡感,自始至終阻隔了雙方的情感接觸。爸爸辦生日會是因為罪惡感,怕同學看到夫妻吵架也因為罪惡感。但隔著罪惡感,視野扭曲,就看不見兒子實際上日常微小的需要,總以為要大到像生日會才夠滿足期待。疏離深淵,竟再探底。因為爸媽相信了「我不是好爸爸」、「我不是好媽媽」,承擔不起這樣的責難,只能逃避兒子。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