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向左,資本向右》:「我們自食其力」,真的嗎?談聚集經濟與公共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聚集經濟而產出的利益,是因為大批大批的人群互動而來的,因此是集體成就,而造福大家,經濟學家把這件事稱為公共財。那麼,地主在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文:保羅・柯利爾(Paul Collier)
課稅及都會:「我們自食其力」,真的嗎?
課稅應該遵守道德及效率。道德在兩方面很重要,第一是道德的本質,再來是課稅若不符道德,會面臨抗拒及逃稅。效率重要的原因,在稅捐會塞進價格裡頭,例如消費者購買產品付的錢,就會高於生產者賺到的錢。如此的稅捐塞子會扭曲資源的分配,所以傷害了效率。
左派、右派意識形態認為,它們知道課稅已經極化及毒害了我們的政治,稍微動用實用主義,就能讓我們頭腦鬆綁:明智的新稅,可以就道德及效率兩標準上,擊敗現有稅制。
一項稅捐的道德基礎,就稅制而言,可能比效率更重要。稅務行政極其仰賴自願繳稅。要分析道德立論,標準的哲學方法便是務實析理。雖說務實析理是課稅政策的重心,但它不屬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系統。結果便是經濟學家大致忽略課稅的道德面向。他們出任財政部顧問時,經常建議開徵破壞承諾的稅,原因在他們認為那些承諾真是愚蠢(他們的判斷很可能沒錯)。的確,經濟學家顯然在想,他們只消考量過收入不均,就已解決道德課題;而收入不均,是透過標準的功利派計算方式來分析的。
誠如海德特所見,大多數人認為公平(fairness)的重點在「按比例」(proportionality)及「賞罰」(desert),而非平等。然而它們遭到忽視。賞罰?算了吧,若是懶人的錢比勤勞工作的人少,那麼轉移金錢還是能提升「功利」。應不應得?算了吧:假如有人努力存退休金,退休時錢比一生花在海灘度假的人多,錢轉給後者還是提升「功利」。責任?算了吧:此時你應該全部都懂了。功利派經濟學家應留心,有些金錢轉移會有抑制效應,因此沒有效率,但他們不會承認那麼做是不合道德的。這種瞠目無視更廣大道德考量,其實是更大現象的例子,也就是「西高工富發」。
一旦我們認定,賞罰這個命題在稅務設計很是重要,那麼它對聚集經濟所得的利益,就有強大影響。最早瞧出這一點的人,是十九世紀美國記者兼政治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他闡述完自己的思想後,便引起轟動。
亨利.喬治的宏大思想
喬治提出道德論據,支持對聚集經濟衍生的利潤進行差別課稅。他瞧出何以利潤因道德而有差別,歸結出合宜的政策,是向都市土地徵收加值稅。
讀者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而領略他的洞見。先由「誰由聚集經濟獲利?」開始。為了理解通透,眾所公認工業革命是這樣的:一開始,大家都是農夫。工業發軔於新城市,人們搬進來,到工廠工作。工廠的聚落成長,人們變得比務農時更有生產力,「聚集而增益」(gains of agglomeration)指的,便是這種額外的生產力。額外生產力反映在工資,原因是企業彼此競逐工人。但是,為了在工廠工作,人們必須住到附近,因此得向擁有土地、城市在土地上頭形成的任何人,租借土地。
所以,搬去城市取得的利益,便是較高的工資減去地租(為了讓事態單純,我們假設:除了工資比他們原先務農來得高,人們在都市的生活與鄉間並無不同)。只要務農及工業間的生產力差異,要比地租來得高,更多人願意搬到城裡。但隨著他們那麼做,地租不斷被催高,過程持續到地租高到吃光整個生產力差異為止。到此時節,人們再沒誘因想搬過來;用經濟學術語來形容的話,就是我們達到平衡。
但更興奮的是:我們歸結出強勁的一句話,而回答我們的問題:「聚集經濟的利益全以地租而歸給地主。」位居政治光譜右端的人或許會心生不安,但請放心,這項分析並不是馬克思主義:喬治並非社會主義者。但他是精明的經濟學家;他死後多年,兩位經濟學者證實他的結論為定理。他們很得體地把它稱為「亨利.喬治定理」(Henry George Theorem)。
喬治接下來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在傳統經濟學框架裡是無法理解的,「地主夠資格取得那些利益嗎?」雖說經濟學家無法領會,但其他人倒是能懂。我們倒不需要什麼定理就能回答問題:我們要的只是務實析理。要了解某人是否夠格取得一筆收入,我們得回溯,找到導致他們取得收入的行動。只是,當我們由聚集經濟回溯利益時,會發現衍生利益的行動,每個在城裡工作的人都有參與;整體生產力的上升,人人都有貢獻。
由聚集經濟而產出的利益,是因為大批大批的人群互動而來的,因此是集體成就,而造福大家,經濟學家把這件事稱為公共財。那麼,地主在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他們做的一切,很可能只是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確,他們消磨時光的方式,很可能就是那樣。他們收取到那筆收入,原因只在於擁有土地,而人們湊巧群聚於那裡罷了。他們的活動,並沒參與聚集而衍生利益。用經濟學叫人困惑的術語,它被歸類為「經濟租」(economic rent)。
重點在於:按理性的道德標準,地主們沒那麼夠資格取得自己土地升值而衍生的利益,因為利益遠大於他們為土地付出的心血(假使有的話),也非反映他們經由儲蓄而累積的資本收益。這倒不是說他們半點資格也沒有。身為土地的合法擁有人,他們有權依財產權而取得聚集經濟而生的利益。但這一點,與所有城市勞工集體有權取得那些利益相衝突了;集體有權是依據賞罰。理性標準發生這樣衝突的時候,實用主義會叫我們妥協,而非陷入固執己見。課稅介入之時機,正在於此。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