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李登輝留給台灣的10段話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李登輝留給台灣的10段話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登輝在演講中強調,台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僅僅在國際上確立主權國家地位是不夠的。

前總統李登輝昨(30)日晚上於台北榮總醫院病逝。李登輝成長於日治時代,經歷二戰,年過40赴美取得農業經濟博士學位,回國後成為國民黨的接班人,一路從台北市長、台灣省長、副總統、繼任總統,到首位民選總統。他在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路上扮演重要角色,12年的總統任內曾6度修憲,在台灣民主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關鍵評論網》整理10段李登輝在公開演講、媒體受訪時曾發表的言論,可以看到李登輝對台灣政治、兩岸關係的想法和態度,以及自己作為政治人物的自我期許。

1.「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李登輝在1995年6月訪美,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的講座中,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為題發表演說。李登輝當時提及,從1988年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以來,他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瞭解民眾的意願,以期由民意主導政府施政。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的古書「尚書」,就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說法。

2. 目前為止,掌握台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就算國民黨也是,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為台灣人的國民黨

1994年4月,李登輝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問,當司馬講到「地方的痛楚」時,李登輝表示,出生在波士尼亞的人,實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輝對司馬表示,他有不能為波士尼亞盡一份心力的痛楚;生為台灣人,也有過不能為台灣盡一份心力的悲哀。並表示即使是國民黨也算外來政權,所以必須成為台灣人的國民黨;這段發言也可以彰顯出他當時以台籍本省人、本土派的身份,在國民黨中和原本掌握權勢的外省權貴派鬥爭的過程。

3. 領導者不要煽動民眾。要教民眾,不要利用民眾。政治家不要只是嘴巴說說,要看行動,做最重要,不要欺騙百姓

李登輝在2007年9月16日接受《中央社》專訪,當時的報導為〈李登輝:入聯要準備 不能只上街頭不做事〉。李登輝從政大半輩子,對政治人物應有的樣子有許多要求和期許。他也在當時的系列專訪中提到,「選舉是為了選好人,不是為了吵架。國家安定,民主社會才會進步。」

4. 台灣應該建立「新時代台灣人」的觀念:無論是40年前的新住民、200年前的移民,甚至是原住民,只要認同台灣,都是「新時代台灣人」

這句話出自2006年8月13日,台灣團結聯盟成立5週年的黨慶晚會,李登輝以精神領袖身份出席,演講中提及,過去是因為本土與外來對抗的歷史背景,才會產生「本土政權」的名詞;但這種劃分方式容易出現分離與對立,而且也無法包容國民黨內部有台灣主體意識的人。因此他認為應該形成1個具有包容多元精神的「新台灣人」概念。

5.「我就是我」的觀念,是中國歷史的傳統思維,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做皇帝的總是「我我我」,從沒將人民與國家放在我裡面

李登輝常講「我不是我的我」這句話。2013年,李登輝到台灣師範大學演講時,藉由回顧中國的帝王歷史指出缺乏民主意識的恐怖;李登輝認為,在民主時代當領導人,不能像以前那些蠻橫無理的皇帝。身為領導人應要追求「我就是『不是我』的我」,才能帶領民眾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6. 我不是「台獨教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台灣並不存在統獨的議題,只有左右的問題

在2007年接受《壹週刊》專訪時,李登輝駁斥了台灣人賦予他「台獨教父」的稱號,並重申自己認為「台灣不需要獨立」,因為台灣本身就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了。他後來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台灣已是獨立國家,所以才不需喊「台獨」,他沒有說「要放棄台獨」這樣的話。他意思是沒必要花時間和精神去爭辯要統還是要獨,而是需要「正名」、「制憲」等國家正常化程序。

7. 不要問我擁護誰,要問自己「我是誰」

李登輝雖然早期從蔣經國身邊開啟政治之路,並領導國民黨長達12年,但後來與國民黨決裂並遭到開除黨籍。他2001年卸任總統後,成為泛綠政黨台灣團結聯盟的精神領袖,後來多次公開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並替蔡英文站台。後來也曾出席台派政黨喜樂島聯盟的成立大會,和時代力量、柯文哲等會面,表達對新政治的支持鼓勵等。

李登輝在2008年接受媒體專訪時就說,有人說他是偏向綠營的,有的說是偏向藍營的。但他認為自己看的是台灣人的前途、台灣人的全體利益。他推動台灣的民主化是希望台灣人當家做主,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所以我關心的不是黨派,而是台灣如何走出去。」

8. 只要「統獨兩黨制」存在一天,台灣就有被「終極統一」的危險

李登輝在2007年10月13日,出席群策會舉辦的「邁向正常國家論壇」發表演說,當時他批評國民黨和民進黨「聯合壟斷」了台灣政治,形成「統獨兩黨制」,每到選舉只要拿出「統獨」的議題就可以操弄選民,卻犧牲了民生議題,加深國家認同的裂痕,而這種亂象反而讓中國「統戰台灣」有機可乘。

他認為台灣一定要有「中間偏左」的政黨。李登輝在演講中強調,台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僅僅在國際上確立主權國家地位是不夠的。如果台灣有愈來愈多的人經濟生活惡化,弱勢人民愈來愈無法受國家照顧,社會的公平正義淪為選舉口號而沒有行動實踐,「這樣的台灣能算是一個正常國家嗎? 」因此台灣一定要有照顧弱勢「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政黨,正是建構正常台灣、幸福台灣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9. 30歲前不相信共產主義,是「沒夢想」;30歲後還相信共產主義,叫「不實際」

李登輝於國史館訪談紀錄中,證實自己在1947年10月加入共產黨1年。當時是先加入「新民主同志會」,讀書會上大家討論毛澤東,也談台灣獨立。他在1969年因加入共產黨問題,曾被當時的警總約談1週。

李登輝解釋,「日本戰敗後,那時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中國應該要改變,共產主義可能可以改善中國。」、「參加共產黨,主要是為了對抗、要改革獨裁政府。」老年後,李登輝自嘲自己當年「認識不夠」。

10. 共產黨有偌大?佫大也無恁爸大!

1995年李登輝訪美,並在演講中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詞彙。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阻止李登輝在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中當選,進行武力攻台的飛彈試射和軍事演習,引發台灣海峽危機。後來李登輝當選後,1997年9月,在公開場合稱中共在台灣海域的演習是為了嚇唬台灣人的作秀,是「空包彈」,並用台語講出「共產黨有多大?再大也沒有你爸大!」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