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周邊海域列入警示範圍:七月沒有颱風對「珊瑚白化」有什麼影響?

台灣周邊海域列入警示範圍:七月沒有颱風對「珊瑚白化」有什麼影響?
圖片來源:NOA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氣候系統運作已偏離常態,如果仍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海溫飆高的狀況恐成為常態。

議題背景

美國國家海洋暨太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珊瑚礁觀測系統,是以衛星監測海水表面溫度,並標示水溫較高、可能導致珊瑚白化的海域。NOAA的警告分為三個等級:

  • 警示(warning):意味可能發生白化
  • 警報等級1(Alert Level 1):意指可能發生明顯的珊瑚白化事件
  • 警報等級2(Alert Level 2):可能有嚴重的珊瑚白化狀況,同時可能導致珊瑚大量死亡

根據NOAA在2020年7月22日的數據顯示,整個台灣周邊海域都已在警示範圍(如下圖)。在台中以南的海域,包含墾丁、小琉球、台東等地區海域都已進入警報等級2,若是持續加溫,將導致珊瑚白化死亡。我們邀請專家解析海洋表面溫度升高,且今年截至7月底為止尚無颱風進入,對珊瑚白化的影響。

1596088463-948952038-768x768
圖片來源:NOAA

謝宜桓(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2020年7月24日

今(2020)年截至目前(7月24日)為止,根據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統計數據,西北太平洋地區被命名的颱風個數僅有兩個(註1),遠低於過去平均值(7.1個);目前大氣科學家們的主要解釋為:近期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西南季風強度偏弱。

下圖為今年西北太平洋地區西南季風強度(註2)。圖中顯示,截至目前為止,今年的西北太平洋季風強度(圖中紅線)自四月開始遠低於氣候平均值(圖中藍線)。而從天氣圖中顯示,有利於颱風形成的環境,可以產生旺盛對流雨雲系活動的季風槽,目前並未明顯於西北太平洋地區出現。

1596089140-429948833
圖片來源:謝宜桓
圖:2020年西北太平洋地區西南季風強度

總而言之,截至目前為止,西北太平洋地區有利颱風形成之範圍,較往年來的小很多,因此不利於颱風形成於此區域(即颱風形成機率低),故颱風個數非常少(僅2個),且颱風形成後皆無往台灣方向移動。

此外颱風經過後,因為強風速所造成的局部海水環流,攪動海水,讓下層冷海水向上,的確會造成海表溫度降低。

唐川禾(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暨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副教授)
2020年7月27日

近日(2020年7月)南海表層水體,已達NOAA珊瑚白化警示二級的溫度條件,預告引起的珊瑚危害效果將非常嚴重。目前南海海域水體仍持續增溫當中,後續恐出現高於往年的水溫,這符合受到太平洋高壓異常籠罩下的海溫條件,例如:缺乏颱風驅動深冷海水降溫的現象,以及晴空加速日照增溫效果。顯見全球氣候系統運作已偏離常態,如果仍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海溫飆高的狀況恐成為常態。

台灣整個西南海域大致上都已達警示二級的海溫條件,但在內波引起湧升流,亦或洋流的降溫緩和下,台灣幾個主要珊瑚礁海域水體的海溫條件,尚低於警示二級,不過也多已達到警示一級。

然而,就貓鼻頭至鵝鑾鼻間沿岸珊瑚群聚的狀況來看,日前僅現出部分初期白化與零星全白化珊瑚株。不幸地,事隔數日後,此區域之珊瑚目前已大幅度白化,規模恐不亞於以往記錄。以我的研究樣區眺石為例,當中的列孔珊瑚族群幾無一倖免。

珊瑚熱白化肇始於共生藻的光生理功能不良,造成珊瑚氧化壓力升高,並伴隨抗氧化能力的消耗,產生細胞損傷。而後影響多重細胞功能的運作,使細胞處於生理緊急狀態,最後引發珊瑚白化的細胞過程。基於原生亦或現實生理條件的差異,珊瑚種類或生長環境不同,對於熱緊迫的抵抗力與耐受力,以及後續的復原能力也不同。

環境暖化已使珊瑚出現物種篩選的現象,導致珊瑚群聚傾向以熱適應力亦或耐受力強的物種為主,這將大幅降低珊瑚礁生物多樣性。此外,同樣處於暖化的威脅,遭受污染環境中的珊瑚群聚,呈現出較嚴重退化或甚至快速瓦解的情形,顯見熱緊迫複合海域環境品質的整體效果是不容忽視的。在環境暖化緩和下來之前,維持良好的珊瑚礁環境品質,則能為許多珊瑚留下一線生機。

鄭明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0年7月28日

有關台灣周邊海域,包括南海的東沙環礁、太平島等都已經出現海水溫度30℃的紀錄,目前墾丁(恆春半島南向海域,包括貓鼻頭至鵝鑾鼻沿岸水深6m以淺,均有珊瑚白化現象,最深10處只有尖枝列孔珊瑚群體白化);小琉球和澎湖南方四島(東、西吉)白化現象較為明顯。

澎湖本島青灣北岸至風櫃(2020.7.27)潛水實測只有些許珊瑚白化現象,東沙島在環礁大潟湖內(2020.7.18拍攝)已有30-40%珊瑚白化,據現場研究學者調查珊瑚在7月10日已經有明顯白化。根據目前觀測和現地調查結果,上述測點海水溫度均已超過30℃,比較水溫和珊瑚白化面積尚未超過1998年。

今年7月西太平洋無颱風和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在無低氣壓和颱風干擾情況下,才造成海水溫度上升。陸地上氣溫亦不斷破紀錄,在7月17日台北市氣溫39.7℃破124年來記錄。

珊瑚嚴重白化會使大量珊瑚群體死亡,造成該區海洋生態系崩毀及食物鏈瓦解,以東沙環礁1998年白化至今22年來,尚未完全恢復過往的豐富多樣。

目前仍無法以人力抽冷水來幫大海降溫,人類只能節能減碳,降低污染大氣,小心不要讓《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成真。

曾于恒(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20年7月28日

最近美國國家海洋暨太氣總署的珊瑚礁觀測系統,對著名的珊瑚大三角區域發布可能產生珊瑚白化危險的警示。特別是台灣南端南海北部區域,包含墾丁、小琉球等地區海域都發布2級警報(Alert Level 2),代表可能會有嚴重的珊瑚白化狀況,持續溫度增加非常可能導致附近珊瑚白化大量死亡。

珊瑚白化與其周遭海洋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由水溫升高造成珊瑚蟲開始驅除體內的藻類,因而呈現白色。通常快速的溫度變化並不會造成白化,但是持續的異常增溫則是造成大量白化很重要的原因,單純的變白並不意味著珊瑚蟲的死亡,卻會將它暴露於危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