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何「20世紀最後的魔球」指叉球,近年來在大聯盟幾乎銷聲匿跡?

為何「20世紀最後的魔球」指叉球,近年來在大聯盟幾乎銷聲匿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0年代大聯盟代表球種」、「日本20世紀最後的魔球」,盛極一時的指叉球,在美國近乎銷聲匿跡的秘辛為何?國內諸多擅投指叉球的本土投手,又該如何借鏡美國大聯盟的控管方式?

文:張尤金

指叉球初學者或許都有感到挫折的經驗,當你極力撐開投球的食中二指,用兩指夾球之後丟出手,這難度實在太高了。要就是球該離手的瞬間還夾在指縫,不然就是控球力全失,即便投進好球帶也是球速慢、進壘點偏高。

但當指叉球上手之後呢?

「名人堂」指叉魔人Jack Morris

1980年代以指叉球殺遍大聯盟的名人堂投手Jack Morris,他的搭檔捕手Lance Parrish這麼形容:「他投指叉球的動作與速球無異,但當球開始下墜時,就像從桌子上掉下來這麼誇張。」

Morris自己這麼解釋:

「我的指叉球離手時會產生類似曲球的旋轉,因為手指施力的關係,其球速會與速球有明顯差異,簡直就像變速的曲球。

當我學會將指叉球壓低,即便有時在本壘板前提早墜地,但打者無法忍住不揮,連帶地速球和指叉球都打不好。這就是我最具破壞力的球種。」

在1982年從隊友Milt Wilcox手中學得指叉球之前,Morris除了速球和滑球之外,他的變速球一直投得很糟糕。學會指叉球之後,他能用同樣的擺臂方式投速球與指叉球,對方打者束手無策。

1984年4月,當時效力老虎的Morris在客場對上白襪,雖然當天他的指叉球下墜幅度異常得大,有的還在進入捕手手套前提早墜地,導致全場投出多達六次四壞,一度讓對手擠成滿壘,但面對超級難打的指叉球,白襪打者完全打不好,最後就締造無安打比賽的紀錄。賽後Morris受訪時估計他當天超過40%都是投指叉球!

下面影片是Morris這場無安打比賽的最後一球,看看這顆指叉球極其驚人的下墜幅度:

2006年民生報引用日本球界的說法,稱呼指叉球為「20世紀最後的魔球」:

根據棒球文獻記載,「指叉球」是以食指和中指夾住球的兩側,用投直球的方式投出,出手時用兩根手指內側的力量將球送出,瞬間手指往下扣時球會正旋,球飛行的力量小於地心引力與正旋的力量時會往下掉。

兩指握得較深者稱之為「大指叉」,握得較淺者為「小指叉」。大指叉下落幅度相當大但慢,小指叉只是瞬間下滑但快,兩者都是破壞打者的打擊節奏,而「快速指叉」是球以直球球路前進,但到本壘前卻以銳角快速掉落,因為手指運用力量不同的關係,還會往內角或往外角掉落,不容易擊中。

投手以此球路為決戰關鍵球,打者在球數不利時會出棒揮擊,但球路下掉不在打者設定的擊球點內,加上重心已經被破壞,所以打者被三振率相當高,不過控球出問題時,四壞球也會特別多。

前道奇隊野茂英雄、前水手隊佐佐木主浩都有指叉球的武器,因為本身的快球速可以達150公里左右,加上他們的控球又特別好,所以成為必殺絕技,在大聯盟投出不錯的戰績。 日本人稱指叉球為「20世紀最後的魔球」。

問題來了,既然指叉球是「魔球」,為什麼近年來在大聯盟幾乎銷聲匿跡?

1980年代的代表球種

1980-1992年效力道奇的知名捕手、2000年起擔任天使總教練長達19年的Mike Scioscia,他形容指叉球是「1980年代的代表球種」(the pitch of the ’80s),而Morris及Dave Stewart靠指叉球在世界大賽大放異彩之後,指叉球更成為那個年代的顯學。Scioscia說:「每個人都在投指叉球,就像1960年代的滑球一樣,指叉球成為1980年代的代表球種。」

在Morris效力老虎時期教他指叉球的投手教練Roger Craig,被媒體稱為「指叉球界的尤達大師」,他教會太多投手投指叉球。曾經是Craig教練團成員、1990年代初期擔任巨人投手教練的Dave Righetti說:

「指叉球是狂野的球種,在你學會控制它之後,它能對打者產生超大的殺傷力,特別是終結者或佈局投手。指叉球讓許多投手發大財。」

銷聲匿跡的開始

不過隨著愈來愈多投手練指叉球,球界開始發現嚴重的後遺症:擅投快速指叉球的投手如Bryan Harvey、Rod Beck、John Smoltz後來都深受肩膀或手肘傷勢困擾,以Smoltz為例,他在手肘傷勢復原後有一段時間都不敢再投快速指叉球。

Scioscia分析:「我認為許多投手的投球問題──不管是手肘、上臂、肩膀──都與指叉球有密切的關連性。」

當這樣的關連性開始受到重視後,球界憂慮漸深。球團開始思考禁止投手投指叉球,藉以保護他們的重要資產。同時期包括「投手單場球數上限」、「五名先發投手輪值」等,有愈來愈多投手教練和小聯盟教練團要求新秀放棄指叉球,改練變速球,即便許多教練和投手明知變速球的效果不如指叉球。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根據2011年美國媒體報導,包括天使、雙城、巨人、紅人、教士、光芒在內的多數球團,都不鼓勵投手練指叉球,除了認為指叉球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之外,更有認為指叉球將減低投手的速球球速。

長期擔任教士投手教練的Darren Balsley,他所帶領過的投手沒有任何一人投指叉球。Balsley說:

「我曾經在很多場比賽中,看著我們隊上的某名投手,心裡想:『天啊!如果他能投指叉球該有多好,一定能幫助他更上一層樓。』但我不能這麼做,因為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來避免旗下的投手受傷。

雖然我沒看到有任何實證數據證明指叉球一定會傷害投手,但在我或投手們的內心深處總會不時傳出這個聲音:『練指叉球可不是個好主意,何不改練變速球?』」

同時期打者也普遍感覺到指叉球趨勢的衰退。Jim Thome發現,在他超過20年的大聯盟生涯中,看到指叉球的頻率確實愈來愈少;Michael Cuddyer則認為有更多投手開始改投卡特球與伸卡球,藉此取代指叉球。Cuddyer說:「指叉球在比賽中的頻率比以前少了很多。雖然有些投手不願意放棄自己最絕殺的球種,但不得不說,近年來打者看到指叉球的頻率確實遠不如以往。」

大聯盟的經驗與借鏡

當1990年代中期指叉球在大聯盟退流行以來,日本球界卻將之視為「20世紀最後的魔球」,從日職轉戰大聯盟的投手從野茂英雄、伊良部秀輝、佐佐木主浩以降,一直到達比修有、田中將大、黑田博樹、上原浩治、大谷翔平,個個都是指叉球或快速指叉球的高手。

台灣棒球向來受日本影響甚深,擅投指叉球的投手族繁不及備載。國內投手應否戒絕指叉球?長期以來一直有不同想法。支持指叉球者認為沒有確切證據足以證明指叉球一定會造成手肘或肩膀受傷,況且其他常見球種如滑球、曲球,甚至狂飆速球,一樣會造成傷害;反對指叉球者則援引指叉球在美國大聯盟逐漸銷聲匿跡的現況,以及許多指叉球投手手肘或肩膀受傷、傷後拒投或減少指叉球的實例,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