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與郝柏村的「橋牌社」情節,是台灣歷史的關鍵時刻

李登輝與郝柏村的「橋牌社」情節,是台灣歷史的關鍵時刻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登輝對台灣最重大的貢獻,是促成台灣民主化和建立新國族的文化與文明,台灣民主化是保台的最佳地緣戰略,促使美國和歐盟不得不重新檢視與民主台灣的關係,並承諾保護台灣,同防中共,而「2月政爭」和郝柏村的任命,就是李登輝穩下執政基礎的關鍵點。

文:卜大中

李登輝符合轉變歷史時刻的領導人物特質,成功地改變台灣的方向和沈痾。這項歷史特質包含了對歷史機遇的直覺性洞悉、不排除在面對強大政敵的威脅時採取妥協的政策,但以無比堅定的意志,在九拐十八彎之後仍能達成目標。歷史上能這樣表現的領導人不多,李登輝無疑是其中的翹楚。

李的艱難處不單單是擊敗內部虎視眈眈的政敵群,更在台灣最敏感的位置倡導起理性國族建立的不可能任務;然後努力滿足建立新國族認同的三要件:新建立的國家必須有能力生存;它必須平等對待其公民;它必須履行其國際義務。整個思考架構是建立在盧梭的理論上,包括他有關於「不公正」的論點。李登輝的三任總統任內並沒有背離這三項要求。

李登輝從政以來發生三次台灣政治的拐點:1984年3月國民大會選舉他擔任第七任副總統以及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李繼任為第七任總統。1990年3月國民大會選出李任第8任總統。1996年3月台灣首次民選總統,李登輝、連戰當選第9任正副總統,朝野除展開主流大戰非主流的政治鬥爭外,外部還有飛彈危機。

蔣經國去世後,國民黨的大老們紛紛集結,意圖廢除李登輝的副總統職位和總統繼任人的憲法資格。那時政壇上的強人們有林洋港、郝柏村、李煥、蔣緯國、陳履安以及特地由美國祕密返台的悍婦宋美齡,企圖奪回國民黨主席的權力,把國民黨拉回幾十年前的黨國體制。

大老們企圖罷黜李登輝除了爭奪權力、輕視本土人物外(省籍歧視),主要的原因還有李推出多項重大的改革,不但剝奪了大老們的權位和利益,也與封建宮廷的老國民黨文化格格不入。李的改革影響深遠,包括終止萬年國會、立委直選、以總統身分向二二八的家屬道歉賠償、總統直選、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提出「戒急用忍」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張本。1997年7月,國民大會第四次修憲,通過精省、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據傳是因為當時有些立委向李總統要閣揆同意費,李憤而廢除閣揆的立院同意權)。

在兩岸關係上,李的政策也違背大老們的中國情節,像是1999年首度向「德國之聲」提出兩岸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引發中共及國民黨的憤怒與攻擊。李對兩岸關係的隔離、防備與強悍,是老國民黨最無法原諒他的部分。

李在總統任內並沒有明白走向台獨的舉動,甚至還宣稱等時機成熟後展開中國統一的工程。但中共在國際上不停地打壓、羞辱台灣,激起了鬥志高昂李登輝的憤怒,遂從「中華民國到台灣」進化成「中華民國在台灣」,並為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的溫和中間論述搭建舞台。

AP_87022207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李登輝遭逢最兇險的內部鬥爭是1996年那次大選前後,主流與非主流赤裸裸攘臂而上,除了李登輝、連戰外,還有陳履安、王清峰;林洋港、郝柏村。(民進黨則是彭明敏搭配謝長廷)。郝柏村掌握軍權多年,非常不喜歡李總統的本土化政策,因此當時對郝柏村可能軍事政變的傳聞不絕於耳。

1990年國民黨發生「2月政爭」,李登輝為主的「主流派」獲勝,「非主流派」敗退,李登輝因此獲得國民黨總統提名順利接任總統,當時李登輝提名時為國防部長的郝柏村換掉當時想續任閣揆的李煥,壓制當時行政院長李煥及黨內外省派人士,李郝體制也因兩人各有想法,從看似「肝膽相照」最後演變為「肝膽俱裂」。

2016年,李登輝出版的《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回憶當時如何將實質握有軍權的郝柏村先升為行政院長,再後貶的過程。李登輝在《餘生》中談到,當時已經擔任8年參謀總長的郝柏村說過「只要有我在,15年內都不會讓李登輝為所欲為。」

李登輝繼任總統的隔年,先讓郝柏村升任國防部長,是讓郝離開參謀總長職位,奪其軍權。李登輝回憶說,當年黨國不分,蔣宋美齡召見他,開頭以英文「Please listen to me」告訴李登輝表達不希望換掉郝柏村參謀總長的職務。但李並未答應。

1990年,李登輝經國民大會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第8任總統,一上任後提拔當時國防部長郝柏村成為行政院長,一來削弱他無法再控制軍隊,二來可以平息非主流力保李煥的暗潮,也可安撫黨內各派系,郝柏村同意接受提名。

李郝兩人卻因組閣人事佈局的角力有了嫌隙。而李對郝柏村手握兵權仍心存疑慮,縱使郝曾多次向李登輝表示效忠。

在郝出任行政院長時,避免軍人干政的嫌疑,李登輝要求郝柏村提前除役,放棄一級上將終身榮譽。郝柏村最後以文人的身份出任閣揆。不過,郝柏村也在他離開國防部前,將《國防組織法》修改為軍政、軍令系統合一,國防部長直接向行政院長負責,不想讓李登輝抓住軍權。

1990-郝柏村院長向李登輝總統致意-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行政院新聞局
Photo Credit: 國家文化資料庫典藏/行政院新聞局提供

郝柏村在行政院長任內,曾多次違反體制召開軍事會議,遭立委葉菊蘭揭發,使郝系勢力大受打擊。李登輝任命非郝系的劉和謙為參謀總長,自此郝柏村無法阻擋李登輝掌控軍系。

1992年,立法院進行全面改選,李登輝以「建立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為由,要求郝柏村辭職,而郝柏村本人堅持由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才辭職,雙方僵持不下,直至1993年初國民大會閉幕,民進黨國代與一些國民黨主流派國代,高喊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臺獨」後宣布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