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李登輝年代與馬來西亞的關係:若無經濟實力基礎,台灣就無話語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登輝任總統的年代所推行的首波南向政策,成功與馬來西亞促進經貿關係,兩國高階政治領袖常互訪,這背後的因素與當時台灣經濟實力正強有關。比起中共的壓力,當時的馬國更亟需台灣的投資。
故總統李登輝在7月30日逝世,回顧李登輝對台灣的影響,除了鞏固民主外,也離不開他的經濟戰略,其中「南向政策」就是李登輝主政年代的產物。
在1990年代啟動的南向政策,是李登輝為避免台商大舉西進中國而分散風險的政策,因此當時李登輝要求台商西進中國應「戒急用忍」,鼓勵台商拓展東南亞市場。台灣經濟部在1994年3月年擬定《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第一波南向國家鎖定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本文主要回顧李登輝時代的台灣與馬來西亞關係,來讓讀者理解當時的馬來西亞是如何回應台灣的南向政策的。
以經濟實力奠定與馬來西亞關係
中華民國曾於1964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設領事館,雖然1974年5月31日,馬來西亞選擇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被迫撤出吉隆坡,但台馬之間的經貿關係依然維繫著,台灣的經濟實力是重要基礎。
根據台灣外貿協會的資訊,馬國在1986年開放吸引外資後,台灣分別在1990年及1994年,以23億5,000萬美元、117.65億美元的投資,成了馬國最大外資來源國。當時台商之所以赴馬投資,台幣大幅升值、工資高漲是重要推力。不過,台灣於90年代後期對馬國的投資由盛轉衰,主要是因為馬國同時期面對了來自中國、越南與印尼等土地、人力成本更低,且有人口紅利的國家的競爭。
儘管當今的台馬關係不如從前般,但台灣依然是馬國的重要外資來源國。外貿協會統計,目前在馬國的台商約1,700家,主要投資產業包括:橡膠製品、石化產業、食品製造、交通配備、家具與配件、電子與電機產品、金屬鑄造產品、科學與測量儀器、木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及機械設備等。而台灣去年在馬國投資件數為28件,金額約為12.8億美元,位居馬國外資來源國第4名,若無當年李登輝首波南向政策奠定的基礎,就無今日的成績。
目前仍活躍於政壇的馬國前首相馬哈迪,是和李登輝同年代的亞洲知名政治領袖。馬哈迪曾在1988年率3名內閣部長密訪台灣而引起中共的不滿,之後馬哈迪回應中方稱,馬國官員赴台主要是為招商,並不等於承認台灣,那是為馬國國家發展所需而鼓勵台商投資。也許當時中共的壓力不如今日,而台灣對馬國的經濟也有影響力,因此當時的馬哈迪較無懼中共的壓力。不過,崇尚現實主義的馬哈迪,也和李登輝一樣遵循著自身「務實外交」的路線,沒有邀請李登輝訪馬,以免進一步刺激中共,反觀李登輝曾在1990年5月訪問新加坡,以及在1994年2月訪問菲律賓、印尼和泰國了。
不過,進入90年代後,台馬雙邊的交流還算是熱絡的,包括時任經濟部長江丙坤於1992年5月訪問馬國,時任行政院長連戰在1993年12月,以私人度假名義到馬國與新加坡訪問,創下「度假外交」的先例。12月30日,連戰與馬國時任副首相兼財政部長安華,在吉隆坡國際機場貴賓室見面。當時連戰向安華表達台灣有意參加隔年在印尼舉行的亞太經合會議(APEC)領袖級會議,以及希望馬國能協助台灣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31日連戰與馬哈迪進行閉門會談。

不意外地,中共嚴厲批評連戰的「度假外交」。當時馬國外交部長巴達威發聲明稱:「大馬不能忽略台灣的經濟實體地位,大馬有權利和台灣進行會議和交往。」而巴達威也是後來的馬國第五任首相(2003年至2009年)。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與連戰同行的高官有新聞局長胡志強、外交部次長房金炎和經建會主委蕭萬長,其中蕭萬長曾任中華民國駐吉隆坡領事館領事,而且任期間與馬哈迪有私交,因此是他被委以重任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後,蕭萬長除了在1994年於印尼舉行的APEC會議與馬哈迪見面外,還有1997年11月28日,馬哈迪以「過境外交」的方式抵桃園中正機場時,兩人再次會面「敘舊」,此時蕭萬長已任行政院長。此外,蕭萬長與馬哈迪會面後的隔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同樣也循「過境外交」模式,在中正機場與蕭萬長會晤,這是因為當時馬哈迪與吳作棟剛結束在加拿大舉行的APEC會議行程,以及當時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因此馬國、新加坡欲與台灣討論如何共同渡過難關。
接著不到三個月,1998年2月11日,安華來台訪與蕭萬長會面,就解決亞洲金融危機交換意見,以及代表馬哈迪傳達邀請副總統連戰訪馬。也許為避免激怒中國,安華未與李登輝會面。儘管當時馬哈迪向中共保證基於一中政策,不會邀李登輝總統訪馬,但連戰在任期內以副總統身份訪馬,而且得以與馬哈迪、安華會面,已是目前台馬外交關係史上的最高峰了。

回顧李登輝年代的台馬關係,兩國高階領導人無懼中共壓力多次互訪,可以說若無經濟實力基礎,台灣就無話語權。而台灣今日的新南向政策之基礎,與當年李登輝的積極推動息息相關,儘管還得面對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共壓力,但對東南亞國家若無持續耕耘的話,未來正向的發展就無開花結果的可能。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