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TODAY國際開箱】S2EP3:在「像」跟「不像」之間:為什麼《阿凡達》如此成功,但《音速小子》差點被罵爆?

【TODAY國際開箱】S2EP3:在「像」跟「不像」之間:為什麼《阿凡達》如此成功,但《音速小子》差點被罵爆?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論,近年來被應用到不少影視作品上,有些電影成功利用恐怖谷的驚悚感製造效果;有些影像作品卻引發預料之外的恐怖谷效應,在票房上大受影響。

文:李秉芳、陳韻安

看到安娜貝爾總是感到背脊發涼,卻又不懂自己為什麼要怕洋娃娃嗎?別擔心,你只是跌進「恐怖谷」裡而已。

「恐怖谷理論」最早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它假設人看到「像人卻又不是人的東西」,感受會隨著相似度而變化。

當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相似,人會產生正面情感,但如果像到某個程度時,人類會對那些「還不夠像」的細節非常敏感,並且因此感到恐怖。有趣的是,當相似度繼續上升直到幾乎完全一樣時,人類的感覺又會再度回到正面。這個感受掉入谷底又往上爬的過程,就是恐怖谷。不只是機器人,這種反應也可以套用到其他跟人類有類似特徵的動畫角色或玩偶上面。

近年來,有不少電影都一腳踩進恐怖谷的陷阱中,像是電玩角色《音速小子》和改編自經典音樂劇的《貓》,都因為角色出現太多「類人」的特徵,讓觀眾對於演員「像人又不是人」的外表感到毛骨悚然。最後《音速小子》從善如流推出「整形」版,成功拯救票房;而《貓》就沒那麼幸運,排山倒海的負評讓經典變成笑點。不過恐怖谷雖可怕,還是有方法逃過一劫。像是《阿凡達》將納美人設定為跟人類不同的種族,因此成功避免觀眾在認知上落入恐怖谷的危機。

而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發展越來越成熟,挑戰觀眾接受度的「恐怖谷」也越來越常被討論應用。如何在運用新科技的同時,又能在角色塑造上精準拿捏觀眾的喜好,將會是影像工作者極大的挑戰。

LINE TODAY與關鍵評論網合作的【TODAY國際開箱】每雙週四在LINE TODAY首播,從電影和影集帶你輕鬆跟上國際時事脈動!完整節目列表請點我

關鍵評論網YouTube頻道也不要忘記訂閱起來。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