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派搞砸防疫的「小嘍囉」部長訪台,怎麼會是台美關係大突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不是川普故意,就是台灣政府高層人士和在美國負責外交工作的團隊,對美國政壇現實環境無知、對艾薩名聲惡臭的事實完全沒有了解,一廂情願認為「只要是個美國官」來台灣就一定是外交突破、彰顯「台灣No. 1」。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自詡為談判大師,自稱在商場、情場、政壇、國際外交等所有談判桌上都是天下第一,沒人比他更懂怎麼談判。他還有句名言:「談判要找大哥,不要浪費時間在小嘍囉身上。」(Deal with the boss.Don't negotiate with underlings.)
如今川普政府宣布將派衛生部長造訪長期被美國「非官方對待」的台灣,引發台灣一片歡呼「台美關係大突破」,殊不知該位派來的衛生部長不但不是大哥級人物,還是一位在美國完全搞砸防疫、儼然成為政壇過街老鼠的嘍囉,十足凸顯出台灣對美國外交工作和現實政治運作的侷限和完全一廂情願。
美國在台協會(AIT)8月5日表示,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艾薩(Alex Azar)將於近日訪台。消息一出馬上引起台灣媒體廣泛報導,宣稱艾薩將是首位訪台的美國衛生部部長、六年來首位訪台的美國內閣成員,以及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在台灣許多人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台美關係的「歷史性升級」。
然而諷刺的是,如果對於這位美國「衛生部長」當前不堪的名聲和美國政壇氛圍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個訪台人選對台灣而言不但不是什麼好消息,恐怕還會進一步貶低台灣在美國大眾心中的印象。
眾所皆知過去幾個月裡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徹底失控,截至8月5日確診病例高達500萬、16萬美國人死亡、數千萬美國人失業、美國經濟受到空前重創,當下第二波疫情仍在數十個州無止盡的擴大傳染,死亡人數也重新攀升到每日上千人。說這場疫情是另一起「珍珠港事變」或「911恐怖攻擊」可能都低估了其對美國社會的衝擊和破壞。
而川普政府在防疫上的災難性失敗,也受到美國輿論界廣泛抨擊。
除了川普本人的領導、對防疫的認真態度被持續質疑外,最多的矛頭便指向身為衛生部長的艾薩,批評他指揮下的衛生部,在疫情初期完全搞砸官方版本的病毒檢測試劑、卻又禁止民間公司和醫院使用自行開發的試劑,導致美國在防堵第一波疫情最寶貴的一月底和二月初,檢測能量幾乎等於零,甚至到三月初時全美國竟然才進行了不到500人次的檢測(當時中國已經檢測上百萬人)。
二月時美國各地診所醫院已發現成千上百的疑似案例,卻全因為缺乏檢測而都被以「感冒」處理,放任大量社區感染在短短幾週內一傳十、十傳百,成為美國疫情失控的最大肇因。
事實上艾薩在肺炎疫情前就已經爭議連連,身為律師的他不但並非醫生出生、缺乏任何醫學背景,在2018年被川普任命前的工作,是擔任製藥大廠禮來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的主管和遊說客,被飽受批評缺乏專業和違反利益衝突迴避原則。
當然,艾薩並不是唯一「搞砸」了的川普政府官員,諸多美國媒體報導揭露川普政府內部缺乏防疫領導、許多部門各自為政,甚至互相鬥爭的問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 Redfield)是另一位常被批評的官員,許多報導還生動描述疫情初期,艾薩的衛生部與雷德菲爾德的CDC,不但遲遲不合作防疫,還忙於內鬥、互踢皮球。
也因為疫情的徹底失控和災難性破壞,艾薩現在基本被美國朝野政壇視為川普政府搞砸防疫的「頭號戰犯」之一,《華爾街日報》還在4月報導引述多位政府內情人士,爆料川普政府會考慮撤換艾薩,即使艾薩和川普政府都極力否認該消息。
然而似乎也因為該則報導,讓川普遲遲沒有正式「開除」艾薩的部長職位,畢竟真的換了他就等於變相承認了川普政府防疫失誤。而同一時間,川普政府則將絕大多數的防疫決策轉移到了「白宮冠狀病毒工作組」(White House Coronavirus Task Force)上,等同在防疫工作上實質架空了艾薩的衛生部。
換句話說,任何對華府政壇局勢有了解的觀察人士,都會知道當下的美國衛生部長艾薩基本是一個無關緊要、甚至名聲惡臭被他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邊緣人,遲早要被川普除名、或是等川普落選被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踢出,還可能在拜登上台後被以「防疫不力」為由遭到正式的行政或國會調查和究責。
台灣問題在美國政府外交決策圈裡一向是最敏感的話題,像部長級官員訪台這樣重大的動作,推測幾乎一定會是經由川普總統本人發出的指示或同意。如果川普真要對台灣「示好」、展現台美關係突破的一面,為什麼會選擇派遣一位無關緊要的官員來台灣呢?如果真要展示一個歷史性的外交關係升級,為何不派遣立場堅定反中的大鷹派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或是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呢?
筆者推測幾個可能,或許川普總統本人打從心裡根本不願跟中國撕破臉(畢竟他還可能幻想要在接下來幾個月透過與中國達成「空前的」貿易協定,藉此挽救其四面楚歌的總統大選選情),而只是想「做秀」給美國國內的外交鷹派和反中情緒,那麼就能解釋為何同意派遣一個無關緊要的部長來台灣。
但也有另一個可能,那就是台灣政府高層人士和在美國負責外交工作的團隊,對美國政壇現實環境無知、對艾薩名聲惡臭的事實完全沒有了解,一廂情願認為「只要是個美國官」來台灣就一定是外交突破、彰顯「台灣No. 1」,殊不知大多數美國大眾看到這個造訪新聞不但不會給台灣加分,反而會直覺痛罵他是個搞砸疫情、導致十數萬美國人死亡的無能官員。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