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完美」,你我都是助長作弊文化的幫兇

鼓勵孩子「完美」,你我都是助長作弊文化的幫兇
Photo Credit: Mike Gifford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Mike Gifford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Mike Gifford CC BY SA 2.0

大約兩個星期前的下午,我跟一位客戶在星巴克簽完合約後,開始聊起彼此工作的近況。由於她是國中老師,所以我們的話題大部分都集中在教育上。我們談了很多、關於少子化、關於現在的單親家庭越來越多、關於現在國中小孩的性早熟、或是關於越來越受重視的外籍配偶問題。

在我們談了一個小時之後我問她:「到目前為止,讓妳最頭痛的問題是甚麼?」

她想了一下然後回答我:「在我真正擔任導師前,我以為會是在單親或是外籍配偶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最需要擔心。我之前的想像是單親家庭會因為工作而疏於對小孩的照顧,或是外籍配偶因為語言和教育體制不同,可能無法教小孩寫作業……等。但最近最讓我頭痛的是,我班上有些小朋友開始作弊。」

「作弊」

這的確是最需要讓我們擔心的事,作弊在這個社會上就代表著我們利用某些不法的手段,或是不被社會道德所接受的方法來獲取好成績。標榜天然食材的麵包添加香精食用油添加劣質油降低成本、半導體封測廠用暗管排放廢水,這其實都算作弊。

他們都用了一些手法降低成本,讓公司的獲利提升,讓自己的表現跟正派經營的公司一樣好,甚至更好;就像學生們作弊,讓自己的分數跟每天循規蹈矩念書的同學差不多,不小心還會考得比他們好。

那,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體制會讓學生們想要作弊拿高分?然後出社會後就演變成靠一些手段賺錢的商人?你可以說是因為早期「一試定終身」的觀念還深植在我們腦海中;或是進了好學校出社會後較容易找好工作;或是身心正在成長中的小孩比較重視自尊……諸如此類的理由。

小時候我們一定都聽過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在嘗試了很多錯誤的材料後成功發明電燈,讓世界從此不再黑暗。但我們的教育制度是,考試答錯最少的學生拿最高分,最遵守校規的學生操行最高分,兩者相加就可以拿書卷獎或是當資優生來光宗耀祖。

有沒有發現,我們的教育在鼓勵孩子們「完美」,而不是給予那些犯錯的孩子們「勇氣」,讓他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而我們的孩子真的很聽話,他們就照著這套體制走,盡量不犯錯且表現完美;有時候他們真的貪玩不念書就會選擇作弊,讓自己持續保持「完美」。能怪他們嗎?哪個小孩不貪玩?但是這種鼓勵「完美」的教育體制,卻會讓小孩永遠不知道貪玩這件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他們只會知道貪玩一下沒關係,可以靠作弊掩飾過去,然後他們會漸漸地不再念書了。因為他們知道靠作弊得到的成績會跟苦讀得到的成績差不多,在老師或家長眼中的評價也差不多,獲得的獎勵也差不多。他們的身心都尚未成熟,沒有辦法很明確地分辨是非善惡,但是他們可以很明確地分辨讚美與責備、處罰與獎賞。為了順從這個教育體制,所以他們選擇作弊。

或許在教育上可以改變的是,我們應該要給那些犯錯的小孩一些勇氣,讓他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而且要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輸那些原本就考得好的學生。我們不應該鼓勵他們在那麼小就追求完美,而是應該跟他們說,所有的老師以及整個學校都會給你機會,犯錯了並沒有關係,及時修正就好。

我們現在不是沒有做,而是做得不夠好。你一定會記得那些在學生時代常考第一名的同學吧,但是你記得那些拿過進步獎的同學嗎?

在商業的世界裡面,有一個被廣泛應用的理論是PDCA(Plan Do Check Action),不論是在個人管理或是整個公司的管理,我們透過「預作計畫、實地執行、檢視成果、總結」這四個簡單的步驟來讓個人或公司都越來越進步。

這個理論除了幫助我們科學化的去追求更好的成果之外,也教我們一件事:這個社會沒有人不犯錯,重點是犯錯後要及時修正。既然我們知道這個社會是不可能有人不犯錯的,我們就該把這個觀念帶進學校,教給孩子們。

如果我們還是不斷的鼓勵完美,那麼孩子們就會把為了維持「完美」所衍生出來的「作弊」習慣給帶到社會上,然後我們就會有爆不完的料、吃不完的黑心食品。

在教育上,我們要改進的應該是這種鼓勵小孩去「追求完美」的觀念跟做法。我們應該給予那些犯錯的小孩勇氣,更應該給那些犯錯後及時改正的小孩更多的讚美跟獎勵,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輸「完美」的孩子。也要讓他們知道,出社會後沒有人不會犯錯;相反地我們會透過錯誤跟修正,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必須用力的推廣這個觀念。

否則,總有一天會同時為人父母跟擔任主管職的我們,就沒有資格批評學校教育跟社會所需要的有落差。學校只會教出為了維持「完美」的成績而不斷用手段去掩飾的學生,而培育不出可以透過檢視錯誤讓自己更進步的人才,這個落差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