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街小巷的三輪車,如何隨時代被汰換為四輪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經濟起飛,社會生活形態與都市快速的發展,曾是遊覽街景便利的交通工具三輪車,也因車輛過多造成街道壅塞,再加上車速與承載效率不彰及搶生意糾紛頻傳,在時代巨輪的滾動下,逐漸沒落式微。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每當耳邊響起這首眾人朗朗上口的兒歌時,甘苦交雜幸福的滋味亦不禁湧上心頭。在那個年代,全家人能坐到三輪車,是件奢侈而幸福的事,那是兒時快樂浪漫的記憶,也是讓人懷念的美好時光;隨著經濟發展,曾經走過大街小巷的三輪車,也隨著歲月走進人們的記憶深處。想瞭解更多淘汰三輪車轉換四輪汽車的歷程嗎?快跟著國家檔案一起探訪吧!
台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興,民間物資匱乏、公共建設待擴充,交通極不便利,人力三輪車與牛車便為當時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當年拉三輪車的車伕,大多是從大陸隨部隊撤退來台的退伍軍人,為了養家餬口,靠著苦力掙錢,不畏寒冬與烈日、颳風與下雨,用汗水踐履著自己的使命與職責,在大街小巷裡穿梭。
民國(以下同)40至50年代,營業的三輪車除了流動車沒有固定地點攬客外,排班的三輪車皆有固定的停車候客區域,大家都稱它為車站,三輪車伕們都將車子停在車站旁排班等候(圖1)。當有客人需要叫車時,車伕們就按排班順序載送客人,車資沒有訂價,客人必須與車伕議價,所以街頭四處經常上演著車伕與客人討價還價的戲碼。你來我往的喊價過程與熙來攘往的人群,紛亂的場景好不熱鬧。

隨著經濟起飛,社會生活形態與都市快速的發展,曾是遊覽街景便利的交通工具三輪車,也因車輛過多造成街道壅塞,再加上車速與承載效率不彰及搶生意糾紛頻傳,在時代巨輪的滾動下,逐漸沒落式微。計程車快速的興起(圖2),大幅壓縮傳統三輪車的生意,由於三輪車的競爭力遠不如計程車,造成三輪車伕與計程車司機關係緊張,為了互搶生意,不斷發生爭執,甚至聚眾鬥毆,街頭不時出現三輪車伕與計程車司機全武行的情景,嚴重影響市容與交通,有時甚至引發事故,堵塞交通,造成市區混亂。因此,交通秩序的維持,成為政府當務之急,為了有效改善城市交通問題,決定逐步淘汰三輪車輛。

50年代,為了促使交通進步與整頓市容,政府以僑資結匯進口計程車,以動產擔保交易法讓三輪車伕可採分期付款的方式,換購裕隆小轎車而晉升四輪車族。另外,政府成立收購執行小組,推出一系列三輪客車業者轉業獎勵措施,營業三輪客車的收購價格為每輛3000元(圖3)。
惟收購效果不彰,自53年起,三輪車收購價格提高為每輛6000元,並輔導三輪車車伕轉業;同年6月24日,行政院決定全面淘汰三輪客車,核定台北市在1年內收購所有三輪客車,這些繳車的業者若欲自行轉業,均可獲得市政府收購費6000元、自行轉業補助費2000元及救濟金4000元,合計1萬2000元的補償金;若接受輔導就業,則僅有6000元收購費。全省各縣市繼台北市之後,陸續執行三輪車收購登記及拆卸工作(圖4)。


53年9月5日,收購執行小組將第一批收購的三輪車一百輛,在中山堂前廣場公開拆毀;頓時裕隆牌計程車趴趴走,到處可見計程車蹤影,三輪車最終不敵時代進步而被淘汰。直至57年6月24日,三輪車客車從台北街頭消失,兒歌「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的畫面,從此留在世人的記憶中。
目前,高雄市旗津島上還有十餘輛人力三輪車,是僅存幾處仍保有人力三輪車之地,提供遊客乘坐,除了回味往日悠閒的風情外,三輪車伕還為遊客介紹旗津自然風景與人文風華;三輪車華麗轉身投入觀光之列,化身旗津歷史之旅。
曾經走過台灣大街小巷的三輪車,最後在汽車工業崛起風雲下,封存人們的記憶之中;從以前的人力三輪車到現在的計程車,代表新的營運模式隨時代進步不斷因應而生,逐漸豐富大家的生活。還想回顧更多三輪車轉換為四輪汽車的趣事嗎?歡迎登入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報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