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智慧,部分深受德國文化影響

李登輝的智慧,部分深受德國文化影響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甚麼政治立場的人,多會同意李登輝是位充滿智慧的人,而他的智慧,有部分深受德國文化影響。

李登輝逝世,台灣傳媒重刊他約十年前的訪問[註]。這位農業經濟學者出身的政治家,回憶三本影響他最深的書。這三本書是歌德的《浮士德》(Faust)、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Sartor Restartus),以及倉田百三的《出家及其弟子》,前兩者都與德國有莫大關係。

先說《浮士德》,這本名著是歌德這位德國大文豪的經典,內裏有哲學與人性的探討,使人認識人性的陰暗面。《浮士德》在德國文學的地位,有如中文的四大名著、英文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都是劃時代的作品。當年我在香港歌德學院就讀時,就常好奇那些德文老師有否看過歌德的作品。假如歌德的老師對歌德認識粗疏,學院是否名不副實呢?而在歌德圖書館裏的歌德著作,也好像甚少人閱讀與借閱。剛剛搜查了一下,香港歌德圖書館內共有 118 項歌德創作的書籍及材料。然而李先生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已涉獵德國文學。他憶述與夫人交往期間,喜歡互贈圖書,包括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可見這位台灣近代最有影響力政治家對德國文化的認識,一定比不少亞洲人甚至德國人為深。

AP_1831142390348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而另一本《衣裳哲學》,成書於 1836 年。雖為英國作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所著,但內容卻是藉著描繪書中主角,來自德國的哲學家Diogenes Teufelsdröckh探討生命和社會議題(Teufelsdröckh 這虛構德文姓氏意思是「魔鬼的糞便」)。這教授來自Weissnichtwo這虛構的大學 (「weiss nicht wo」即是德文的「不知何處」)。作者藉主角探討當地英國的社會問題。而在書中亦有許多德文的詞彙,例如「時間的需要」(Zeitbedürfnis)、「睡房」(Schlafgemach)、「從永恆而來,又往永恆去」(Aus der Ewigkeit, zu der Ewigkeit hin)。作者卡萊爾深受德國哲學家費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的影響,後者更獲譽為德國國家主義之父。費希特在法國佔領柏林期間,發表了《告德意志國民書》,又協助建立柏林大學,成為首任校長。他的著作影響了卡萊爾,卡萊爾的著作,啟發了「台灣民主之父」李登輝。這影響應是費卡兩人從未想過的。

1024px-Room_in_Which__Sartor_Resartus__W
Photo Credit: John Patrick,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卡萊爾創作《衣裳哲學》時的房間。

李登輝說:《衣裳哲學》中最令他受用的是第二部分,書中的教授歷經失戀、失去學校地位,到全世界遊歷、吃苦,但卻愈來愈悲哀,進入「永遠的否定」階段,後來了解到人的一切是怎麼回事,就進入「永遠的肯定」階段,人就能在現世中安身立命。這也啟發他思考生命的問題。

《衣裳哲學》和《浮士德》兩大名著,都是李前總統年輕時所讀的。在二戰後四十年代的台灣,也有不少留德的教授回來貢獻教育,帶來許多德文的參考書和理論。不論甚麼政治立場的人,多會同意李先生是位充滿智慧的人。而他的智慧,有部分深受德國文化影響。所以學習德文,一定不會是錯誤的決定。

註:李登輝X吳念真獨家對談》那一天,打開李登輝的書房⋯(31-7-2020,財訊)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