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可不可以不變老?》:為了瞭解老化如何發生,我們必須進入次細胞的奈米世界

《可不可以不變老?》:為了瞭解老化如何發生,我們必須進入次細胞的奈米世界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知道了生命運作的方式,而且擁有從遺傳和表觀遺傳上改變生命的工具,便能在古老智慧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要延長人類的健康壽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目前已知有助於減緩人類老化的各種藥物。

文:辛克萊(David A. Sinclair)、拉普蘭提(Matthew D. LaPlante)

不得不吞的良藥

延長人類生命的夢想並非始於二十一世紀初,就像人類飛行的夢想也不是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科學並非開端,故事才是一切的濫觴。

從蘇美國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開始,據說他統治烏魯克(Uruk)王國長達一百二十六年,到希伯來聖經裡的族長麥修撒拉(Methuselah),傳聞他活到九百六十九歲高壽,這些人類的神聖故事都證實了我們對長壽的深切渴慕。然而,除了神話和寓言以外,我們並無科學證明任何人可成功延壽超過一世紀。

假使無法深入瞭解生命的運作方式,延長壽命可說是希望渺茫。我和同事相信我們終於掌握了此方面的知識,儘管仍不甚完美。

1665年,「英國的達文西」,也就是虎克(Robert Hooke), 出版《微物圖誌》(Micrographia),書中記錄他發現軟木樹皮裡的細胞。虎克的發現帶領人類進入了生物學的新時代。

但是,幾世紀過去了,細胞在分子層次上究竟如何運作,我們依然毫無線索。這方面的知識,得等到顯微鏡、化學、物理學、遺傳學、奈米工程,和演算能力等科學與技術皆大幅開展之時,才油然而生。

為了瞭解老化如何發生,我們必須往下進入次細胞的奈米世界,向下前往細胞,穿過外膜,進入細胞核。從那裡,我們繼續向下探索胺基酸和DNA,從這個尺度來看,人為何無法長生不死便一目瞭然了。

在我們從奈米的規模瞭解生命之前,即便人為何活著都是一個謎。就算是傑出的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物理的先驅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沒錯,就是他提出了那隻既死又活的貓有關的想像實驗),在他試圖瞭解生命的運作時,也被弄得困惑不堪。1944年,他一籌莫展地宣稱生命物質「可能涉及迄今未知的『其他物理定律』」。這是他在當時所能得出最好的結論。

薛丁格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然而,接下來數十年裡,世界快速發展。時至今日,對於他的提問,我們即便尚未完整解答,但也已相當接近了。

解釋生命的運作並不需要新的物理定律。從奈米規模來看,生命的運作僅是一連串有序的化學反應,濃縮與組合通常不會組合的原子,或分解原本不會分解的分子。生命運用酵素這種蛋白質做為電玩小精靈(Pac-Man)來完成這些活動,而酵素則是由不同胺基酸結合形成環狀及層疊片狀的肽鏈所組成。

酵素透過偶然的分子運動使生命得以運作。你活著的每一秒,體內數兆個細胞中,每個細胞裡就有成千上萬個葡萄糖分子被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捕捉,此種酵素可將葡萄糖分子結合至磷酸根上,進一步加以分解,藉此產生能量。而產生的能量多半為核糖體所用,核糖體是RNA和蛋白質形成的複合物,其主要工作就是讓胺基酸依特定的排列順序結合,生成新鮮的蛋白質。

這種說明是不是讓你有點昏昏欲睡?你並非唯一如此的人,而且這也不是你的問題。我們科學家身為老師,把酷炫的科學變得枯燥乏味,順勢幫了社會一個大倒忙。教科書和科學論文把生物學描繪成靜態、平面的二維世界,化學物質被畫成棒狀,化學反應途徑以箭頭表示,DNA是線條,基因是矩形,酵素是橢圓形,細胞被繪製得比實際大數千倍。

然而,一旦瞭解細胞實際運作的原理,便知道它們是世上最神奇的事物。在教室裡傳達此種奇蹟的難度在於,細胞存在於四維世界,且以人類無法感知或難以想像的速度與規模四處移動。秒和毫米之於人類,是時間和空間的極小單位;但是,對於直徑約十奈米、每千萬億分之一秒震動一次的酵素而言,一毫米相當於一座大陸,一秒等於一年以上。

混亂的必要

以觸酶(catalase)為例。觸酶是一種普遍存在、大小一般的酵素,每秒可分解超過十萬個過氧化氫分子。大腸桿菌內可容納一百萬個觸酶,而一百萬個大腸桿菌又相當於針頭大小。這些數字不只難以想像,簡直難以置信。

每個細胞裡,共有七萬五千種像觸酶一樣的酵素,全都放在一個微鹼的細胞液海裡摩肩接踵。以奈米尺度來看,細胞液海為黏膠狀,分子間的活動可說比五級颶風更劇烈,分子以相當於每小時約一千六百公里的速度彼此碰撞。其中只有千分之一的碰撞可以產生酵素反應,在奈米尺度下,這樣的反應每秒也可以發生數千次,足以維持生命。

這似乎聽來混亂不堪,情況也確實如此,但我們需要這種混亂,秩序才能浮現。少了這種混亂,必須互動才能維持生命的分子無法找到彼此,發揮作用。人類的去乙醯酶酵素SIRT1便是最佳範例。

SIRT1上精準的震動槽會緊緊結合NAD分子與它想從其剝除乙醯基的蛋白質,如組蛋白或FOXO3,此二個被捕捉在一起的分子會立刻發生反應,之後SIRT1將去乙醯基的蛋白釋放,同時放出維生素B3和乙醯化腺嘌呤核糖(acetylated adenine ribose),這些會再被回收成為製造NAD的原科。

更重要的是,現在標靶蛋白已經移除了牽制它的乙醯基標記,組蛋白因而可以更密實地包裹DNA,使基因沉寂;而FOXO3在脫離束縛之後,可轉而啟動保護型基因的防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