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生活中的小確幸——兩個生活心理學啟發

生活中的小確幸——兩個生活心理學啟發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心理學發現對人生有很有意義的大事、快事雖然確能讓人感到幸福,但是長遠看來居然其實不太重要。

文:樹洞徵文計劃

小確幸是一個由日本作者村上春樹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小而確實的幸福」,例如「在夏季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小確幸在近來大受歡迎,並被視為現今生活繁忙、壓力沉重的都市人在日常生活帶來一些幸福滋潤的法寶。為甚麼小確幸會如此有魔力?你又知道如何得到小確幸嗎?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

小確幸秘訣一:持續

幸福是甚麼?建立家庭?事業有成?我們對幸福的想像,往往是數件對人生有很有意義的大事、快事。但心理學發現這些事件雖然確能讓人感到幸福,但是長遠看來,它們的居然其實不太重要。

哈佛心理學家Daniel Gilbert其著作《Stumbling on Happiness》指出,多數人既不能準確估計哪些事情能讓他們更幸福,又不擅長計算這些幸福可以維持多久。反之而言,人往往會高估當下的壞事對我們的實際影響以及對我們幸福的影響。而且無論是一些為我們在一剎那間帶來巨大快樂的事情,如中六合彩等,又或者遇上重大挫折,例如失業等,在一段時間後不少人幸福感往往會回到平常,因此它們對我們長遠而言幸福的影響也不大。

如果大事對我們幸福的影響都只是這麼微小,那麼小確幸又如何能為我們帶來幸福呢?答案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發掘一些幸福之處。一個人如果每一天能經歷幾次小確幸,在日積月累 、集腋成裘下,很可能比在一段日子中只遇上一件大喜事的人幸福,而且由於時常都會感到幸福,所以對我們日常生活普遍的正面作用可能更大。

所以,時常追求一下所謂的小確幸,為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添上一些色彩,可以讓生活更幸福。

小確幸秘訣二:五大元素

每個人幸福生活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不過大多數人來說,幸福其實不只是單一範疇的事情,而是由不同層次組成的正向感受。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所提出的就曾提出了「幸福理論」(PERMA model),分別為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全心投入(Engagemen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和成就(Achievement)。

正面情緒是指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可以保持樂觀,在順境和逆境都如是。全心投入就是指忘我地去完成一些事情,可以是演奏樂器、做運動、工作甚至是興趣等。過程中甚至有一種因為全神貫注而不知時光飛逝,因而感到平靜、專注、快樂。當然我們不可以只顧自己做事,也要兼顧和身邊親人朋友另一半等的關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大大小小的事,他們可以陪你一起笑,亦都可以一起渡過難關,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幸福的重要。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我們自身或者週邊的人和事有意義,例如可以使自己進步,又或者幫助有需要的人,亦都可以令我們感到更加幸福。同樣地達成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目標,從而取得成就感,也會為我們帶來幸福。

上面這五大幸福元素聽起上來很宏大,怎麼把他們變得「小而確定」呢?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上三個小辦法。第一是寫一本感恩日誌(gratitude journal),不時寫下自己感激的人和事,好讓我們可以記錄和提醒自己平日遇到的幸福時刻。第二是可以寫下自己的目標清單,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定下一些具體、清晰、可行的目標。當回望自己所完成的目標時,便可以感受到成就和意義,從而帶來幸福的感覺。第三,我們可以回想自己遇上逆境時的情況,對你情緒有哪些影響,以及自己如何渡過難關。這個回憶的過程容讓我們探索了困難中的意義,讓我們可以用一個正面的角度檢視自己的生活。

幸福固不是唾手可得,但也不是遙不可及。如果我們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不同心理學知識,並持之以恆,逐漸調整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相信我們可得到更多小確幸,漸漸地變得更幸福。

參考文章:

本文獲樹洞- TreeholeHK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