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廣島長崎核爆75週年,人類從太平洋戰爭學到了什麼?

廣島長崎核爆75週年,人類從太平洋戰爭學到了什麼?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講到核武,這似乎是個電影或新聞上才會出現的字眼,雖然常聽到,卻好像又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核武的威脅從未離開過我們,人類成功在過去75年避免任何一場核武的攻擊,但接下來的75年我們還能保持紀錄嗎?而除了核武,太平洋戰爭的結束又帶給了人類什麼樣的啟示與影響?

75年前的8月6日早上8點15分,美國在日本廣島市投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 」(Little Boy),三天後又在長崎市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胖子 」(Fat man),上萬名軍人與平民在爆炸中身亡,日本最終於8月10日無條件投降,為二次世界大戰劃下句點。

這兩顆原子彈幾乎是全球的歷史課本都會提到的歷史事件,不過人類是否真的了解這場歷史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影響?全人類又從太平洋戰爭的結束學到了什麼?該擔起什麼樣的責任?

核武世代的來臨

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終結了令人髮指的二戰,但核武的出現,也開啟了大型殺傷力武器的時代,已故美國軍事專家布羅迪(Bernard Brodie)就在1948年寫道,這兩顆原子彈「向世人表明了,人類已被賦予了摧毀自己的能力。」不過,核武的高度殺傷力雖然增加了國與國對抗的破壞性,卻也讓各國領導人更避免「開戰」的這個決定。

身在核武時代的我們,或許該慶幸在過去四分之三個世紀裡,再也沒發生核武攻擊事件(1962年的古巴危機是自長崎原子彈後,全球最鄰近核戰邊緣的事件),核武專家譚納華德(Nina Tannenwald)就認為75年間零核武攻擊,是全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最大成就。

不過核武威脅仍舊與全人類共存著,未來的75年是否還能夠保持零核戰的紀錄,無疑是人類的一大挑戰。而曾擔任歐巴馬政府高級官員的貝爾(Alexandra Bell)就提到,縱使過去多國大舉推動「核不擴散」的條約與活動,地球仍約有14000枚核武器。

全球唯一遭受過核武攻擊的日本,至今未發展核武,一大原因是來自美國的壓力,因為倘若日本有了核武,在周遭的韓國、北韓和中國便極有可能提升武力,為東亞地區的穩定帶來重大威脅,因此美國透過提供日本軍事保護以確保日本不發展核武,然而日本民眾反對核武發展的力量也不可忽視。

日文中的「被爆者」(Hibakusha),指的是那些在1945年廣島和長崎原爆災難中倖存下來的生還者,親身見證核武威力的經驗,讓這群「被爆者」成為過去75年間,力阻核武擴散的重要力量。

二戰歷史學家加利基奧(Marc Gallicchio)就指出,縱使到今天,日本政府仍未妥善正視二戰時期對日本國民以及其他亞洲國家造成的傷害,但日本民眾在這場災難後,要求政府負責的力量卻相當大,也持續推動著反戰、和平的理念與教育。

隨著時間的過去,「被爆者」者的平均年齡已來到83.31歲,人數也逐年降低,各地受難者團體更因人數過少而相繼解散,目前日本尚未加入聯合國的《禁止核武器條約》,首相安倍的立場也與此相悖,反核武的推動力量恐怕逐漸降低,但如此的任務或許不該再僅由曾經經歷過核爆的被爆者承擔,而是全東亞人民一同監督政府的任務,確保東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除了核武的影響與啟示,近期多位歷史學家表示,在觀看太平洋戰爭歷史時,人們往往過度聚焦於兩顆原子彈的影響,並將戰爭的終結歸因於兩場核爆,但核爆前美軍連月的城市轟炸,不僅重要性不亞於兩顆原子彈,也是人類需要銘記的歷史。

RTX7M5YU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燃燒彈下的平民

二戰期間日本受創最嚴重的城市並不是廣島或長崎,而是遭到美軍B-29轟炸機(綽號「超級空中堡壘」)炸毀的富山市(Toyama)。此外,8000架B-29轟炸機投擲了5萬4000噸燃燒彈,轟炸了67個日本城市,18萬人因此喪命,該死亡人數更遠遠超過廣島和長崎原爆災難的死亡人數,然而這樣無差別的轟炸並非美國軍事長官一開始所訂定的對日作戰方式

為了在戰爭中不傷及無辜,美方在最初承諾只是對飛機製造廠等「製造戰爭武器」的目標(War-Making Target)進行轟炸,不過因為在日本高空飛行時遇到高空噴射氣流,導致飛機難以鎖定轟炸目標,再加上美方為了擊敗日本,已在B-29轟炸機的研發投注了大量金錢,因此美國軍方為了盡快向上級報告有效成果,1945年三月便開始對日本各個城市進行無差別轟炸,使得平民也成了轟炸的目標,其中受災城市包括東京、大阪、名古屋,以及超過九成建設付之一炬的富山市。

歷史文件指出,在美國空軍的秘密簡報室中,空軍官員們毫無避諱地談論任務的瞄準目標正是住宅區和平民,但在公開場合上,卻竭盡全力掩蓋這項事實,不斷將日本形容成僅有軍事和工業區組成的國家,好掩蓋傷及平民的事實。

隨著戰地記者將日本當地的情況傳播回美國,美軍的無差別攻擊最終引來了美國國內的反彈聲量,美國軍方也表示會避免讓平民成為戰爭中的目標,然而五年後的韓戰,朝鮮平民仍再度成了轟炸的目標。

美軍的無差別攻擊引來許多的質疑與批評,不過歷史學家也指出,其實除了兩顆原子彈以及蘇聯對日宣戰外,美軍的無差別燃燒彈攻擊,也是造成日本投降的關聯原因,因為當時日本政府不斷被批評無能保護受燃燒彈攻擊的居民,政府也擔心因轟炸造成的上萬無家可歸民眾會發動暴亂,因此以上原因都最終導致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決定。

閱讀歷史是讓人反思如何避免再犯過錯以及做更好的決定,而不論是前段提到的防止核擴散,或是後段著重的燃燒轟炸歷史,都顯示了人民在制衡政府權力上的重要性:被爆者施壓政府為反戰、反核武與和平努力;戰地記者施壓美軍揭露非人道的作戰行動;遭燃燒彈攻擊的民眾也壓、批評政府的無能。

或許這些來自人民的力量看似薄弱,甚至在短時間內看似無效,但別忘了,人類之所以能成功在過去75年未發動任何一場核攻擊,以及如今更多在戰爭底下的人能受到人權公約的保護,這些人民的力量都不可或缺,就像《自由的窄廊》中所說的,要維護自由,進到那自由的窄廊中,人民制衡的力量正是關鍵。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