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貝魯特大爆炸負責,黎巴嫩總理率內閣總辭,但下台能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日前發生爆炸,導致至少163人死亡,重創經濟,總理迪亞布宣布內閣總辭以示負責,但這可能使黎巴嫩內政陷入混亂,更難以爭取國際援助。
※封面圖為黎巴嫩警方持盾抵抗示威者的煙火攻擊。
貝魯特港口1個存放逾2000噸硝酸銨的倉庫本月4日爆炸,港口與周邊建物幾乎全毀,死亡數截至昨(10)日已上升至163人;據報黎巴嫩海關曾多次請求政府處理這批硝酸銨,當局卻不理會。對於政府腐敗疏失,不滿的人民上街示威;黎巴嫩總理迪亞布(Hassan Diab)昨宣布內閣官員全體下台,以示負責。
爆炸發生迄今滿1周,救難人員昨天從廢墟又拖出5具屍體,死亡人數增至163人、超過6000人受傷。《路透》報導,黎巴嫩糧食倉庫也在爆炸中損毀,全國穀物存量剩不到1個月,僅能靠麵粉支撐。
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信貸評級和委內瑞拉一樣差
《CNN》報導,爆炸使至少30萬人無家可歸。黎巴嫩原本經濟就疲弱,過去1年內因金融系統崩潰和通貨膨脹,多次發生大規模示威;早在「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前,世界銀行(World Bank)就預測,今年黎巴嫩將有45%人口活在貧窮線之下。
報導指出,黎巴嫩在3月時因無法支付國債,7月底被世界三大信貸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公司(Moody's)降到最低級別,與委內瑞拉同級。黎巴嫩自5月開始嘗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借貸100億美元,但談判也在7月陷入僵局。
然後爆炸發生了。被炸毀的港口是黎巴嫩的貿易樞紐,60%進口貨物都須經過該港;此外,貝魯特多數飯店也被爆炸摧毀,重創旅遊業,而旅遊業佔黎巴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
倉庫堆放硝酸銨,總統和總理可能也都知情
先前《半島電視台》已有報導指出,黎巴嫩海關自2014年6月至2017年10月,曾6度致信給1名專責處理「緊急事項」的法官,請求轉移硝酸銨囤放地,並提出3種建議:賣給其他國家、交給黎巴嫩軍隊、或賣給黎巴嫩民間火藥公司。結果信函全都未獲回應,硝酸銨持續堆放在港口倉庫裡,最終引發無可挽回的大災難。
《半島電視台》引用當地人說法,數十年來,港口一直都是逃稅、貪汙的大賊窟,當地人將該港口稱為「阿里巴巴與40大盜的洞窟」,數十億美元的進口稅消失、企業為了避繳關稅而賄賂官員;引發爆炸的是硝酸銨,但是黎巴嫩人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破碎國家裡的腐敗政客治理不善,而且這些政客根本就鄙視自己的國民。
《路透》今日更獨家報導,黎巴嫩總統奧恩(Michel Aoun)和總理迪亞布在爆炸發生前,對硝酸銨的存在也知情。黎巴嫩國家安全總局今年1月開始調查這批硝酸銨,評估結果是「必須立刻對這些化學物質進行安全保護」;國安總局的檢察總長在上月20日致信通知奧恩和迪亞布。
歸咎「地方性」腐敗,內閣總辭能解決什麼?
《路透》指出,迪亞布上周六原表示,希望提早進行國會改選;但昨天發表聲明,將爆炸歸咎為「地方性的」腐敗:
「我之前說過,腐敗根植於這個國家的每一根槓桿,但我發現,原來腐敗比這個國家還要巨大。」
迪亞布表示,遵循人民要求,「針對這項隱藏了7年的災難,人民要求相關權責對象負責,也渴望能有真正的改變。面對這個現實,今天我宣布內閣政府總辭。」。
黎巴嫩總統奧恩已接受內閣總辭,並要求迪亞布繼續領導看守政府,直到新內閣組成。根據黎巴嫩政府體制,奧恩必須與國會協商、提名下任總理。
但是黎巴嫩政府派系分裂,組織政府原本就十分艱鉅,爆炸事件使民眾對於政治菁英的不滿情緒高昇、以及金融危機加劇,將很難找到願意出任總理的人選。
貝魯特1名工程師哈達德(Joe Haddad)對《路透》表示,無論新舊內閣,都不會有所不同:
「整個制度都需要改變,否則就算有了新政府也沒差。我們需要的是盡快進行大選。」
然而《路透》也指出,迪亞布內閣總辭固然回應了人民的憤怒,但不僅使該國政治更加動盪,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爭取援助的協商,原本就談判不順,內閣總辭之後則會難上加難。前天1場國際募款會議計劃向黎巴嫩提供近3億美元的人道救援資金,但參與的國家要求黎巴嫩對款項使用必須公開透明;現在的黎巴嫩政府能否做到,依然是問題。
新聞來源:
- Lebanese government quits amid fury over Beirut blast(路透)
- After blast, Lebanon has less than a month's grain reserves(路透)
- Exclusive: Lebanon's leaders warned in July about explosives at port - documents(路透)
- Beirut blast: Tracing the explosives that tore the capital apart(半島電視台)
- Lebanon's economy was already in crisis. Then the blast hit Beirut(CNN)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黃筱歡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