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璧名《解愛》:「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蔡璧名《解愛》:「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代總談男女平權,可是,我們的思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文建構,真的已經達到平權的水平了嗎?

文:蔡璧名

「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聽一首歌,《Wind Beneath My Wings》
(作詞:JeSilbar 作曲:Larry Henley)

It must have been cold there in my shadow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To never never have sunlight on your face
陽光不曾照耀你臉龐

You were content to let me shine, that's your way
而你總是滿足於讓我閃耀,你就是那樣

You always walked a step behind
總是以一步之遙緊隨我身後

第一次看到這首歌的歌詞的時候,帶給我不小的震撼。因為我過去從來沒有這樣解讀過〈逍遙遊〉——在《莊子.逍遙遊》裏面看到大鵬鳥在飛,我們只知道牠經歷過很強的風、很深的水。你也許從未想過,如果沒有那些風、那些浪潮、那些水,牠是無法往上飛、無法飛遠的。

我很少用這麼感性的心去看那些挫折你、刺激你、激勵你、幫助你的水和風,後來回頭看人生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一個站在舞台上的你,或者發光發熱的你,是有很多的水和風在下面托著、承載著的。可能是我們非常親愛的親人,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情人,甚至可能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所以我把這首歌放在這個單元的開頭。

這一堂我們要談的是「『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你總是配合著他(她)嗎?還是要他(她)來配合你。究竟誰「唱」、誰「和」,才是情感關係中最美好的交響?如果說引領方向正確、情感順遂,是主導者的典範的話,為什麼莊子筆下大家都喜歡的人,會是「感而後應」、「迫而後動」、「和而不唱」的配合者。

我有位讀到最高學府熱門科系的男學生告訴我:「老師啊,這是你們那個年輩的事啦!到我們這一代,不必談什麼誰唱誰和、誰主誰從、誰聽誰的......所有男女平權相關的議題,因為再沒有這些問題啦!」我問了一聲:「那在你前一段感情裏,你們誰聽誰的多?」他耳朵有點紅地噤聲。沒說我也知道,這是我不止一次見過的,標準的「公主與侍衛長」組合:公主敢怒敢言,為所欲為;侍衛長言聽計從,不敢二話。

當我詢問另一位同屬於二、三十歲的新世代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時。他說:「給您這意見的青年如果出來選總統,我定會投票給他,只要他真能做到男女平等的話。」他說:「近年受到社會文化和媒體報導的影響,廣大的男性同胞苦不堪言……」。

確實,男主外、女主內的氛圍在現代社會已經沒有這麼濃郁了。可是我有些出國留學的朋友,因為是男女朋友在國內相識以後再一起出國,所以他們新婚的時間都是在國外度過。回台灣工作後,婚姻就進入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公公婆婆近在咫尺的階段。我的女性朋友告訴我,她覺得在婚姻前期她和先生兩個人都在加拿大,那時候當妻子、當母親,實在太容易了。等回到台灣,因為上有公婆看著,她覺得壓力好大。我們整個文化建構中對婚姻裏的各個角色有著不同的預期,這也是我們在這個單元主要要談的。

首先,透過儒莊的對談來了解在過去的「儒」、「道」文化當中,男女角色扮演的習慣或通則是什麼?先來看一下《孟子.滕文公》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這段孟子章句的本意是從男女的對照當中,凸顯大丈夫應當如何。現在反過來,我們從男女對照的敘述當中,去看女子應當如何。孟子說:「女子之嫁也」,女子在出嫁的時候,「母命之」,母親會送她一些耳提面命的訓導,「往送之門」,送她到家門口的時候,「戒之曰」,最後一次叮嚀告誡自己一手拉拔長大的女兒說:「往之女家」,你到了夫家啊,「必敬」,態度要恭敬,「必戒」,而且要深自警戒警惕。警戒警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無違夫子!」不要違背你的丈夫。孟子說這樣的態度是「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以順從為最大原則,是身為婦女必須遵循的道理。

在座當代女性看著這段話,可能不太認同吧。不過我想和大家聊聊一個話題,當代總談男女平權,可是,我們的思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文建構,真的已經達到平權的水平了嗎?我記得在念台大博士班的時候,修習張亨老師的《易傳與中庸》,第一堂老師就講「乾」、「坤」二卦,一開頭就說〈乾卦.彖傳〉就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偉大的乾卦象徵元氣,萬物藉它而開始存在,它也由此主導了天體。雲飄行,雨降落,各類物種在流動中成其形體。太陽的光明周而復始地出現,爻的六個位置也按照時序形成了。然後依循時序乘著六條龍去駕馭天體的運行。乾卦的原理是引發變化,讓萬物各自安頓本性與命運。萬物保有、符合並處於最和諧的狀態,就能順利並合乎正道。大致的意思就是說:「乾卦為首,創生萬物」。

講完乾卦,接著講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柔順利貞」(〈彖傳〉),坤卦所象徵的是性格柔順才合乎正道,然後接著〈繫辭〉就講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繫辭上》)。我在課堂上忍不住問老師:「老師啊,《周易》把乾卦的作用講得好明白啊,可坤卦寫得好幽微。能不能請老師再給我們講講,坤卦它主要的象徵和作用是什麼?」

這是我當年在課堂提出的問題。素來嚴謹、白髮蒼蒼的張亨老師忽然莞爾一笑說:「乾卦把該做的都做完了,坤卦乖乖聽話就好。」那一剎那,我忽然發現,原來坤卦就是個媳婦兒。那一堂下課鈴一響,有位外文系醉心於女性主義的修課女孩兒,把書包一收、椅子一推,走人了。她聽不下去,覺得太迂、太八股了。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