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思鄉之情的延續——《蘋果日報》與德國

思鄉之情的延續——《蘋果日報》與德國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會問:德國有否像《蘋果日報》的報章?答案是沒有。德國有份暢銷小報《圖片報》,同樣愛以大字標題和嘩眾取寵手法報導新聞,亦渲染色情暴力,但《蘋果日報》除有煽情的報導手法外,也有文筆出眾的副刊專欄等等。

有關《蘋果日報》的新聞,今天不斷在香港及海外媒體出現。這份曾是香港銷路最高的報章,在我學習德文的旅途上也有重要的角色。

最初認識德國,要數到小學的年代。那是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前夕,《蘋果日報》隨報附送彩色特刊,介紹參賽的32隊大軍。其中包括德國隊。那時我還未開始看足球賽,但被特刊的介紹吸引。在德國隊的介紹中,提及這支勁旅曾三度以西德名義奪冠。那時我奇怪為何德國又稱西德,又為何沒有東德。當時網絡還不發達,所以我也一直不知道答案。直到一兩年後,我在尖沙咀新樂酒店地下的酒樓與親人吃飯,席間他們提到兩德統一的歷史,我才恍然大悟。鄰桌的叔叔聽見我們討論,也插嘴講解這段近代重要的史實。可以說,我最初認識東西德的存在,是在《蘋果日報》這本特刊。

AP_890984537686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後來我升中,開始在校內的興趣班學習德文。記得老師教到報章的德文講法「Zeitung」,有同學即說自己愛讀「Apfel-Zeitung」(「Apfel」即「蘋果」),又問我有否看過「Apfel-Zeitung G eins G zwei」版(當時《蘋果日報G1和G2版是風月版)。而在升中之前,這份報章曾刊登過一位港大女生得到獎學金到德國修讀德文課程的報導,我的家人亦給我看。

在千禧年後的幾年,家中沒有網絡,自己英文水準也不高。認識歐洲,包括德國的途徑,就多是家人間中購買的《蘋果日報》國際版和體育版。後者當然多是足球新聞和德國聯賽的報導,而前者令我認識到歐元的誕生、默克爾首度當選總理,以及德國舉辦2006世界盃的前因後果。2003年,《蘋果日報》開始禮聘陶傑撰寫專欄,包括每天的文章和逢周日的《星期天休息》欄目。記得他寫過有關俾斯麥這位統一德國名相的故事,說到他當年曾經力陳反戰,發表「和平演講」,成功得到國王的信任。到俾斯麥主政時,立即擴軍,出兵戰勝奧地利,邁進統一的一大步。陶傑亦寫過2003年由德法兩國合署的共同審訂歷史教科書協議,而三年後,兩國真的各自出版了一套同樣課程的教科書。文章也寫到德法民族性不同,法國人重藝術氣質,而德國人則重視思維邏輯。這些文章令我更嚮往認識德國,並親自了解這個國度。

後來我的德文學至高階,當然不用再看中文的二手資料,可以看德文的原版新聞報導。但有時還會看看《蘋果日報》的國際版,再閱讀德文傳媒如何報導同一宗新聞,比較不同的角度。有人會問:德國有否像《蘋果日報》的報章?答案是沒有。德國有份暢銷小報《圖片報》,同樣愛以大字標題和嘩眾取寵手法報導新聞,亦渲染色情暴力,但《蘋果日報》除有煽情的報導手法外,也有文筆出眾的副刊專欄,以及有深度的專題故事和人物專訪,這些都是內容膚淺的《圖片報》比不上的。後者亦無名家專欄,文筆也通俗為主;但《蘋果日報》的深度內容是學習中文的好材料,可算是雅俗共賞。

《蘋果日報》對許多居外港人來說,都是一份思鄉之情的延續,讓人在千里之外,得到故鄉的第一手資料。正如很多年前,他們還在香港之時,在這份報章內,首次窺見世界之大、滄海之奇。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