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事】蔡總統強調照顧社工是「政府責任」,何不設立保護專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月初的核銷跟不知為何可以多到無理的行政流程仍要照舊,常常讓社工變成在工作與生活相互拉扯下的犧牲品,當然專業的認同度也一再被重重的打擊,多少社工熱血在實習時就被抹去,多少人才在走入實務界後選擇離去,這才是政府該探討的問題。
文:陳冠霖
「社工在幫助別人前,也有條件照顧好自己、安頓好生活,這些是政府的責任。」蔡總統在109年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頒獎典禮上強調是「政府責任」,但是問蔡總統、衛生福利部、勞動部及各縣市政府的長官們,大家是否知道社工回捐早已不是新聞,高工時、責任制又沒加班費早也不是新聞,社工師執照考試通過率過低也更不受媒體重視。
反而當社會問題再次被紕漏,反倒來追究為何社工沒有事前處理,屆時迫於媒體、民粹、政府等多方非理性的群體壓力,我們僅能含淚飲恨吞下這一切,但這對於一個助人工作者,是極大的不公平,因為了這些特別關照案,只能放下現有的服務優先處理。當然每月初的核銷跟不知為何可以多到無理的行政流程仍要照舊,常常讓社工變成在工作與生活相互拉扯下的犧牲品,當然專業的認同度也一再被重重的打擊,多少社工熱血在實習時就被抹去,多少人才在走入實務界後選擇離去,這才是政府該探討的問題。
當然社工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重點,但政府僅有每年開設防身課程及給予風險津貼如此而已,再者何謂風險津貼也僅特定方案才給予,各縣市金額還不一定一樣,到社工手中也或許更少了,但只有哪些方案才有風險問題我想不然,醫療社工、長照社工等單獨前往病房或住家訪視是有相對應風險,但為何卻無相對應預算。
筆者曾於嘉義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本組織仍在送件審核中)臉書專頁上提及:社福單位承接政府方案,領得相關經費都是納稅人支應,僅少數自籌,但無奈,仍有許多回捐事件頻傳(例如:高雄市晚晴婦女基金會回捐案),並不見政府重視及動作,反倒想和平處理掉。
當然在高雄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持續追查下,稍有進展,但政府仍處於以拖待變,再說年初高雄市強制轉任教保員案例、台南市社服宣導員的案子異同,為何既要求社工專科畢業,但要求轉任或修改工作職銜,難道是要規避中央的方案薪資34916元這個價格嗎?年資累積對未取得社工師執照的社工員多重要,我相信機構、政府都知道,且本事件理應有相關罰則,但基於政府與機構間的互信原則,且社會福利服務要有人服務,常常就被「和諧」掉了,但若無社工工會介入,是否更被埋在社會下完全無法顯露,甚至只能默默吞下。
在社工界常有句俗話提醒者我們社工人:「社工圈子小,如果不配合機構要就怎樣怎樣。」讓多數社工人不敢吭聲,選擇隱忍或不如歸去;甚至社工界大老還曾提公開批評社工工會的存在,但,身為一個為社會上的協助弱勢族群增權的社工,竟然連基本的自我增權都無法,甚至還會受到單位主管於內部會議中關心同仁在私人的社群媒體上說單位、政府人員得不好,並要求刪除,且「希望」不要再發這種言論了等等話語。連基本的言論自由都被箝制,這是我們社工新鮮人希望進入的社工圈?這是服務社會弱勢的社工人?還是蔡英文總統提及的「社工在幫助別人前,也有條件照顧好自己、安頓好生活,這些是政府的責任」嗎?
其實社工從業人員面對回捐案、職場壓迫、傷害曾屢見不顯,筆者也於該粉專提出自身看法,可以比照醫療從業人員設立專法,何不邀請各縣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代表及全國有設立社工系的大學院校一同研擬一套《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剝削及保護專法》,將查核機構回捐事實及糾正改隸法務部廉政署或監察院,畢竟執行相關社會福利業務的單位,也算廣義的執行公務及使用公帑,許多設施設備甚至還是公家列冊的財產,並且像《食品安全條例》一樣設立的保護吹哨人條款。
這樣,且採公訴罪處理,且追溯主管機關管理責任,合併移送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並公布機構名稱及負責人姓名,在限制相關投標資格或廢除社工師執照等等,這樣相關社工權益爭議有關的議題是否會有所減少,也能讓業界有所警惕,讓社工在第一線執行相關社會福利業務的社工員/師們得到真正的權益保障及社會的專業尊重。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時事”的相關議題
- 2020-08-15 【關鍵時事】百靈果做Podcast收入比正職還多很多,為什麼不辭職專心做?
- 2020-08-14 【關鍵時事】與其說馬英九是中國代言人,不如說是他「消極負面」性格的表現
- 2020-08-12 【關鍵時事】蔡總統強調照顧社工是「政府責任」,何不設立保護專法?
- 2020-07-27 【關鍵時事】台股創歷史新高,背後更深刻的結構因素是「美中新冷戰」
- 2020-07-25 【關鍵時事】中國現階段不需要跟美國直接衝突,因為不會贏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