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台灣關係:現實政治超越意識形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政治意識形態上,俄羅斯與台灣南轅北轍,但大半個世紀以來其實不無交往經驗,卻始終若即若離,說到底都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使然。到底什麼是俄羅斯跟台灣發展關係的綠燈與紅線?
文︰王家豪(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羅金義(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談及俄羅斯與台灣關係,也許令人想起台灣網民發明「戰鬥民族」一詞形容俄國人。據PTT鄉民百科記載,自2013年起網絡流傳俄羅斯人與熊搏鬥、瘋狂飆車、群毆的影片,逐漸形成以「戰鬥民族」描繪俄國人兇悍勇猛的說法。隨着這網絡用語在華文世界變得街知巷聞,數年前俄國派代表到台灣元智大學演講,風趣地解釋「為何俄羅斯不是戰鬥民族」,藉以消除台灣年輕人對俄羅斯的誤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俄羅斯禁止中國公民入境,但卻不包括台灣訪客,又在疫情官網展示青天白日旗,吸引台媒炒作報導;後來台灣外交部公佈俄客赴台觀光年增四倍,台媒推測俄羅斯將會賦予台灣人免簽證安排。然而,熟悉俄羅斯對台政策的朋友都會明白莫斯科從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上述事故應屬手民之誤,毋須過份解讀。
在政治意識形態上,俄羅斯與台灣截然不同,但大半個世紀以來其實不無交往經驗,卻始終若即若離,說到底都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使然。到底什麼是俄羅斯跟台灣發展關係的綠燈與紅線?
蔣介石與史太林一度攜手
儘管中華民國領袖蔣介石反共立場鮮明,但也曾不止一次跟蘇聯合作,以達至國內外政治目的,例如南京與莫斯科曾於1937年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促成兩國聯手抗日;1945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寄望後者放棄對中共的支持。蔣介石與蘇聯權宜合作,反映他畢竟是「現實政治家」,考慮實際利益多於意識形態包袱。1949年國民黨戰敗遷台,蔣介石大肆抨擊蘇聯背信棄義,甚至提倡將「漢賊不兩立」的原則用於外交,跟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斷交,毋寧是為軍事失利尋找代罪羔羊。
至於蘇聯領袖史太林,何嘗不也是將蘇聯利益置於意識形態之上,利用國民政府以擴大其地緣政治利益?儘管蘇聯扶植中國共產黨,但史太林也明瞭抗日戰爭有賴國共合作,故沒有大力促成中共乘危奪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既保障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外蒙古的利益,同時莫斯科也向中共提供軍事援助,對國共內戰採取兩手準備。
中共建國初期本來立意攻台,但史太林如何看待武統台灣,學術界至今仍然未有共識——雖然莫斯科協助提升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但同時拒絕派兵介入兩岸戰爭,避免跟美國短兵相接;史太林也曾建議毛澤東先從英國收復香港,暗示中共應放棄解放台灣(Bazhanov, 1990);之後史太林支持金日成發動朝鮮人民軍南下,韓戰爆發,中美關係急速轉壞,令北京更加依賴蘇聯;不久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令毛澤東被迫放棄攻打台灣。
冷戰對峙:「蘇聯牌」與「台灣牌」
雖然蘇聯堅守「一中原則」、台灣堅決反共,但隨着國際形勢急速轉變,蘇台關係也一度發生微妙變化。1960年代蘇聯與中國矛盾日漸尖鋭,雙方先是口誅筆伐,繼而在珍寶島兵戎相見。蘇中決裂為美中關係「正常化」提供契機,雙方利益吻合,合力抗衡蘇聯的威脅(Kissinger, 1994)。美中建交重塑了全球勢力平衡,蘇聯於地緣政治優勢漸失,同時令台灣面臨國際孤立。
為了阻撓美中關係正常化,蘇聯與台灣出人意表地互伸橄欖枝。蘇聯外交人員曾研究摒棄「一中原則」的可能性,甚至考慮策反台灣對抗美國,但領導層不置可否。1968年蘇聯派遣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克格勃」)特工路易斯(Victor Louis)祕密訪台會晤國防部長蔣經國,表示莫斯科願意與國民政府合作推翻毛澤東政權,也索取情報以審視毛澤東對蘇聯的敵意。
然而這些秘密外交接觸未為蘇台建交帶來實質成果,充其量是擺出姿態架勢以擾敵軍心。歸根究底,蘇聯與台灣真正重視的是各自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對恢復蘇台關係不過是半心半意(Share, 2007)。台灣故意對外泄露密會蘇使的情報,藉以向華盛頓表示忠誠,期望美方放棄與北京建交。1976年國民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反共復國行動綱領案》,重申蔣經國和國民政府的反共立場。而基於被背叛的經歷,台灣始終對蘇聯欠缺信任,又憂慮跟蘇聯修好將會打擊美國守護台灣的決心。
莫斯科亦透過台灣議題向外界展示蘇中團結,而不是藉以要脅北京。多年來蘇聯堅持「一中原則」,也支持北京在聯合國的代表權。蘇聯重視北京多於台北,不願意因台灣問題為蘇中關係增添變數。路易斯在台北的秘密接觸、只反映蘇聯鷹派的主張,但不為總書記布里茲涅夫所接納(Tubilewicz, 2005)。若然蘇聯與台灣建交,不但加速將中國推向美國陣營,而且長遠使蘇中關係難以調和。
後冷戰的戰略三角關係
分析後冷戰的俄羅斯與台灣關係,美國加州大學帕克萊分校教授Lowell Dittmer的戰略三角關係理論富啟發性。當三個政權相互之間具備戰略重要性,而且任何雙邊關係均會受第三方影響,戰略三角關係已然構成。
莫斯科、北京和台北三者的雙邊關係互相影響、制約,屬於「羅曼蒂克型」,而俄羅斯身居樞紐,處於最有利的位置;冷戰結束初期,俄羅斯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兩岸則依舊處於敵對狀態,而中國與台灣都積極爭取俄國支持。後來隨着俄中關係愈見緊密,在三角關係中逐漸向「結婚型」嬗變,台灣則淪為「流放者」(outcast)。不過這並不是莫斯科樂見的發展,因為兩岸關係維持敵對,兩者都追求莫斯科的支持,對俄最為有利。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