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回家其邁也會贏?但得票數若未達「低標」,就難擺脫地方勢力的網羅

不回家其邁也會贏?但得票數若未達「低標」,就難擺脫地方勢力的網羅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某些人來說,選舉最大的秘密就是票多的贏,但高雄經歷兩年三場選舉,在即將而來的補選中「勝選」反而已經不是關鍵,因為如果票數沒有達到「低標」,未來的市長不管在正當性或政策推廣上,都會收到嚴重的阻礙。

文:鄭宇正(高雄青年)

高雄市長補選進入了倒數黃金時刻,然而,這次補選的選情,在外地人眼中,卻意外地冷清。不論是在高雄、外縣市,都瀰漫著一股民進黨籍候選人陳其邁「穩贏」的「印象」。

造成這種「印象」的主因,是因為主要對手國民黨籍李眉蓁議員的選舉爭議連連。不管是從「論文抄襲」、「陽光、空氣、水」、「蘭姆酒產業」、「海水沖馬桶」等爭議事件,都讓這位「越級打怪」的地方議員被認為是「來亂的」,也毫無疑問地讓她被掛上「草包2.0」的標籤。

然而,認為陳其邁的對手太弱,因而能輕鬆「穩上」的這種想法,其實相當站不住腳。主要原因在於:「選舉」從來不是只有「選贏」而已。

總票數若未達「低標」,就難擺脫地方勢力的網羅

事實上,每一張選票都是對於候選人政策的「複決」。例如,在這場選戰中,若得不到設定的「低標」(2018年選舉得到的74萬多票),陳其邁首先恐怕面對的,是兩年施政期「正當性」的危機。

這樣的危機,其實可以從高雄市議會議長補選中窺見一斑,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將高雄市議會議長補選,視為其「黨主席」的保衛戰。

江啟臣如此重視高雄市議長選舉,主要是因為高雄市議會一向是藍大於綠的結構。而在台灣地方選舉中,藍營、甚至無黨籍議員,一向較偏好使用具「針對性」、「獨佔性」的「侍從政策」,對特定選民進行討好,而忽略了公共政策的討論。

在這樣的地方政治脈絡下,主打「公共性」、「非排他性」的「政策型」候選人,例如陳其邁,將會有巨大的劣勢。若地方議員認為補選的市長正當性低,就更有機會去大膽索取兩年後地方選戰的資源,並積極要求不營養的「政策牛肉」。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用於「公共政策」的市政資源,就非常有可能排擠掉,使新任市長施政困難重重。

高市議長補選31日舉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換句話說,若陳其邁的得票數不足以向藍大於綠的議員組成,證明其具「適任性」的話,陳其邁在選後,非常可能淪為「弱勢市長」,並進而影響後續施政的佈局。

將「負面選戰」轉換為「正面經驗」

施政「正當性」危機,使得補選的「投票率」意外成為民進黨動員選民的主要議題。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主要對手李眉蓁頻頻使用「負面選舉」的方法,佔據媒體與大眾的視線,雖然讓自己聲量短期衝高,卻也使許多高雄市民的投票慾望,非常顯著地降低。

這樣的作法,可以視其為這場選戰的「負面打法」。李眉蓁的議題操作,讓人懷疑在為下一次立委選舉博取知名度。更可以合理被解釋為李眉蓁替其「國民黨同僚」牽制陳其邁「政策執行」、並為下一次國民黨市長選舉做準備的「煙霧彈」。

這樣的戰術,先不論成功與否。選民們應該認知的是:陳其邁此次補選後,並無「蜜月期」。若陳其邁在短期內拿不出施政成績,那麼其「適任性」相當容易被再度檢視。

因此,陳其邁在這次選戰中,不斷強調行政院經驗中的「緊、緊、緊」,包括過去的防疫、經濟建設經驗,都是讓他非常適任市長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候選人中,陳其邁的政策論述無疑是所有候選人中最完整的。同時,他也是有最大能量和中央進行溝通的候選人。

所以,在這次選舉中,選民們投票的動機,不應該只是單純反對李眉蓁的「負面選戰」,更要對陳其邁的「正面經驗」投下同意票。

否則,若大環境在近年內迅速轉變,民進黨失去2020年「抗中保台」的選戰優勢,加上地方選舉較注重短期經濟議題的「特色」。那麼,2022年陳其邁的連任之路,就可能不會如此順利。

高雄市長補選公辦電視政見會登場(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民主是持續辯證與進步的過程

最後,高雄這幾次選舉的成果,儼然已經成為台灣民主史上的傳奇。

2018年韓國瑜在高雄得到89萬2545票,2020蔡英文在高雄卻得到了超過100萬票,在今年5月的罷韓選舉,也有了93萬張同意罷免票的成績。

這幾次來回選舉的結果,與其說是高雄人被韓國瑜「欺騙」後覺醒,不如說是民主政治不斷「擺盪」、「辯證」的後果。

誠如陳其邁所說,40年前的高雄,開啟了台灣「民主改革」的大門。這幾次選舉,顯示台灣從「四年投一次」之後「不關我的事」的制度,轉為更「直接」、且更「深化」的「直接民主」過程。

一年投三次的選舉頻率,應該被當作台灣民主史上的一大「進步」,而不該被視為勞師動眾、讓選民「貧乏」的「無聊」工事。

例如,放眼香港,香港的民運人士黎智英、周庭等人,因被香港政府疑似違反《國安法》而被拘留。而台灣人能自由地投票,並且運作方式更趨近於能「即時」反映民意,無論從何種角度觀察,都是台灣民主史上的一大進步。

AP_20183292409818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綜上所述,這場選戰的意義絕對不是只有某個候選人「穩贏」那麼簡單。

選舉有其得票的「相對」與「絕對」數字,而這場選舉「絕對」的數字,若能經過選民投票來「複決」,就意味著台灣民主其實已經透過不斷辯證的過程,而更成熟、進步。

而更加「深化」的台灣民主,將不只是高雄這個「民主聖地」的「經驗」。這次市長補選,更有可能會成就:所有市民一起實驗、並創造的共同「光榮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0高雄市長補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