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創新:科技協助度過疫情,也讓師生樂在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面對全球性的劇烈變化,也並非束手無策,而是以另一種姿態再一次的成長,以下分享3個針對教育與學習上的創新案例,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這樣的社群建立串連了所有對於教學現場有所疑問的教師,透過分享經驗及線上討論,棘手的情況不再只是一個人的挑戰,而是可以透過其他人的幫助來共同分擔,在這個疫情尚未完全退卻的時代,沒有人需要一個人承擔。
一場遊戲一場夢:歡迎加入學生online!
針對以科技應用來應對疫情下的教育現場,線上課程包、遠距教學、虛擬體驗或許是一種作法,但是小孩子才做選擇,俄羅斯的AWAGAS GROUP說我全都要!
「AWAGAS GROUP」為一款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RPG)的全球新型教育系統。使用者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筆電、電視等,從任何設備啟動的在線角色扮演遊戲,允許玩家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推展進度,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與團體、社群並行,加速學習效率。
遊戲中,玩家不受限於任何邊界或限制,也擁有無限的生命,可以不斷嘗試錯誤,透過AI的建議,探索合適的學習主題,完成階段性的學習任務,學習者可以自主、高效的掌握專業性課程,並在遊戲中發展、創造,透過與現實分開的虛擬體驗,學習各種技能和經驗、了解自己、參觀過去、現在和創造未來的真實感事件,進而加速教育過程,將平均學習長度為20年的學習者轉化為具備近10年經驗與技能的專家。更特別的是,玩家可以突破角色限制,不受限於身心障礙的生理情況進行學習體驗,進一步提高實質的教育公平性。此平台也預計於2030年提出建構成果。
AWAGAS GROUP的做法突破了一般對於教育與學習的想像,除了解決疫情上帶來的不便外,更進一步提出完全超乎想像的學習模式,將科技與學習、遊戲做結合,讓科技學習不僅只有學習成分,更充滿了體驗與趣味,全面提升了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值得作為未來推展教育的一種方向。
結束的起點
疫情改變了教育現場中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帶動了學校與家庭、社區的連結性,學生、教師甚至國家在教育議題上皆提出創新作法來因應,未來是否有結合地區性進行的地方創生或社區營造的可能,我們樂見其成。
綜合以上三個案例而言,我們看見了科技在後疫情時代上的發揮,然而,回歸教育的本質,科技其實只是輸出教育的一種形式,如同玩轉學校的共同創辦人黎孔平所說:「科技塑造出的線上課程,其實並非實體課程的替代品,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產品」,在科技協助度過疫情的同時,把握透過科技將學習轉型、串聯學生、教師、家長甚至社區的網絡,並且,把學習這件事變好玩,讓學生與教師都能享受其中,才能讓教育足夠聚焦在學習議題身上,而非僅流於科技的展演。
今年的史丹福長壽中心針對2020年設計競賽主題 「疫後曙光,設計新世界(After the Pandemic: Designing the Next Version of Our World)」與疫情發展緊密連結。在面對病毒和疫情肆虐的未知與無助,以及透過共同合作積極防疫的過程中,諸多的新機會與生活的新輪廓逐漸形成。除卻教育,更多有關疫後的日常生活創新模式等著被發掘與開創,疫後並非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邀請你用創新、設計為疫後時代所面臨的困境「想辦法」,10/5前和我們一起找出解方,共同助世界!
- 前往競賽官網了解詳情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