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下)》:英國在20世紀初介入中東,許下各種極度矛盾的承諾

《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下)》:英國在20世紀初介入中東,許下各種極度矛盾的承諾
Photo Credit: Mrs. Stuart Menzies@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人早在一九○九年就已來到波斯(英波石油公司),他們在鄂圖曼帝國內遭遇懷著同樣野心的德國人。為了避免競爭引爆衝突,於是在一九一二年創立土耳其石油公司來開採伊拉克的油礦層。

文:亞蘭・布隆迪(Alain Blondy)

地中海新的政治版圖

一九一八年一月,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 1913-1921)為了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擬定了十四點和平原則,闡述確保民主政治能夠在世界勝出的方針,並將重點放在各民族自決的權利上。

盧梭的理念曾於十八世紀末推動政治革命,又被運用於一八四八年熱情澎湃的人民之春革命運動,但事實上,誕生的卻是一些旋即躋身列強的新興殖民國家。威爾遜認為多民族國家妨礙民族自決,他強烈要求讓奧匈帝國內非日耳曼民族自立,以及鄂圖曼帝國內非土耳其民族都自立。

由於一九一八年、一九年的諸條約,地中海北岸從此掌握在五個中或大型強權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臘)和兩個從前鄂圖曼分裂出來的國家(阿爾巴尼亞和歐洲部分的土耳其)手中。雖然美國總統擬訂其計畫時考量的只是歐洲人甚至只是基督徒的利益,但他民族自決的主張卻深入環地中海所有阿拉伯或非阿拉伯穆斯林民族的心中,展開他們邁向獨立的漫漫長路。

轉瞬即逝的阿拉伯統一夢(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二年)

英國自一九一四年十二月起為了與鄂圖曼帝國作對,硬是將埃及納為其保護國,將副王「赫迪夫」廢位,並扶立其叔,稱埃及蘇丹。

翌年,法國與英國在俄國與義大利的同意下祕密地計畫在一戰結束後瓜分近東地區,簽署了賽克斯-皮克協定(Accords Sykes-Picot,一九一六年五月):法國得以直接治理包含黎巴嫩到蘇爾(Sur,即泰爾),和構成小亞美尼亞或稱奇里乞亞的鄂圖曼轄下之部分安納托利亞,法國的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北部和摩蘇爾地區;英國則得以直接治理現今的科威特和美索不達米亞(即今之伊拉克,除摩蘇爾省以外),掌控海法港與阿卡港,其勢力範圍還包含敘利亞南部、約旦地區以及巴勒斯坦。

相對於此,介於地中海和約旦之間,從迦薩和耶路撒冷到黎巴嫩的這塊聖地所在區域,則在國際監管之下。

在此同時,英國人與負責保護聖城麥加之穆罕默德後裔海珊・賓・阿里達成協議,承諾英國將支持阿拉伯獨立(一九一六年);可是,英國人對錫安主義運動者也做了同樣的承諾(一九一七年),答應(但無任何細節)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不會損及「巴勒斯坦現存非猶太族群之民權與信仰權利」的「猶太民族家園」。

此外,根據英國在阿拉伯人身邊的主要情報人員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說法,英國人的目的在將阿拉伯世界世俗化以利進行其現代化,「做法是耕耘這片荒蕪之地並增長此地的民族主義;此地對信仰的堅信不疑,如一棵長出毒葉子的樹,禁絕了一切希望。」

海珊於是宣告阿拉伯反抗鄂圖曼帝國(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八年),並自稱漢志王國哈希姆王朝之國王。阿拉伯人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大規模反抗,則是由海珊之子費薩爾(Fayçal)帶領,其目的在於團結所有亞洲的阿拉伯人成一個國家。然而,從阿拉伯被趕出來的土耳其人,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都使得英國人無法實踐這些極度矛盾的承諾。

事實上,將大馬士革從鄂圖曼人手中解放出來的費薩爾,於一九二○年稱王,其敘利亞阿拉伯王國涵蓋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外約旦地區;由於法國人已在聖雷默會議中(conférence de San Remo,一九二○年)正式得到敘利亞之託管,因此將費薩爾驅逐出境。

法國人面對轄下人民的嚴重分裂,決定以有利於挺法的馬隆尼派的方式於一九二○年建立三個國家:大黎巴嫩、阿勒坡國和大馬士革國。後兩者將阿拉伯的重要性減小,於一九二五年被合併為一國,即敘利亞;於此同時在濱地中海的一面,則自南而北建立了黎巴嫩共和國,以拉塔基亞港(Lattaquié)為中心的阿拉維國、和以土耳其語人民為主的伊斯肯德倫旗。

從一九二七年起,法國人在敘利亞就必須面對目標為統一全敘利亞的民族主義起義;一九三六年,法國人民陣線政府與敘利亞民族主義者展開討論,並簽訂了一份條約(維諾協議〔Accords Viénot〕),預備敘利亞的獨立,可是即將爆發的二戰阻撓了討論的進行。

美索不達米亞在塞佛爾條約(le traité de Sèvres,一九二○年)委託英國代管;英國人在此地也同樣必須面對那些自覺受騙的阿拉伯人,更何況錫安主義者還主張擁有一部分的黎巴嫩土地,以及外約旦部分的巴勒斯坦。

為了避免發生類似敘利亞的事件,英國人於是將他們代管的土地分別委交給海珊的兩個兒子:外約旦部分的巴勒斯坦交給阿布杜勒,稱外約旦埃米爾,而美索不達米亞則交給費薩爾,稱伊拉克國王;在英國託管期間,外約旦與伊拉克兩地皆其監督之下。實際上,英國人的目的只有一個,掌握油井。

英國人早在一九○九年就已來到波斯(英波石油公司),他們在鄂圖曼帝國內遭遇懷著同樣野心的德國人。為了避免競爭引爆衝突,於是在一九一二年創立土耳其石油公司來開採伊拉克的油礦層。

一次戰後,倫敦因為得到代管這個地區(除了摩蘇爾省委託給法國外),於是和德國人協商,以開發庫德油礦的百分之二十五股份為交換,請德國人退出此地。一九二九年,土耳其石油公司更名為伊拉克石油公司,然後在協商伊拉克獨立的框架中(一九三二年),英國人也是小心翼翼維護自己在伊拉克境內的石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