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寫台灣》:這些充滿台味的元素,就是屬於我們的「台灣styl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城市風景自然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我在這樣的城市街景觀察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一種「包容」的眼光:學習去接納一座城市、一種文化,沒有高低、沒有絕對的評斷,不論美醜都有其背後值得探討與思索的底蘊。
文:鄭開翔
台式視角的觀察重點
台灣長久以來經歷多重文化的影響與民族的融合,漸漸形塑成一種包容的文化性格,孕育出這塊土地的人民,而這種特質也反映在我們的食衣住行等各種生活文化上。
對我來說,創作這件事除了「畫」之外,更讓我感觸良多的,其實是創作時對生活的觀察與探索。生活周遭的種種事物總是讓我感到好奇玩味,在往回爬梳所見所聞時,似乎也是一種找尋自我的過程。
平常不起眼的事物,當我們換個角度去推敲,便會發現它的獨特與可貴。例如傳統小吃,在台灣各地都有些許異同;被稱為「阿嬤菜籃」的茄芷袋,讓我們一眼就辨別出是來自台灣的特有物件。路上所見的機車、黃色計程車,這些都是我們獨有的城市風景。
這其中,我又特別喜歡觀察建築。從建築上可以看到庶民生活的種種樣貌。老舊建築早期的美感被後期的招牌所掩蓋住,新式建築囫圇吞棗地貼上一堆各時期建築符號與零件;更有許多房子因屋主需求與經濟考量,用各種元素徒手增建,讓房子產生了一種獨特拼貼風格。
這些城市風景自然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我在這樣的城市街景觀察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一種「包容」的眼光:學習去接納一座城市、一種文化,沒有高低、沒有絕對的評斷,不論美醜都有其背後值得探討與思索的底蘊。城市的樣貌或許造型雜亂、色彩不一,但其中積累了常民為生活所做的改變,形成特殊的生活感,而當台灣人看到類似畫面時,便會有著貼近生活經驗的認同感。

我們懷念老舊的東西,是因為這些東西包含了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但我也認為台灣味不盡然全都是老舊物品。近年來有許多以早期元素結合現代意象的趨勢,揉合出專屬新時代的風格與產物,這些實驗與文化的磨合,都是一種找尋自我認同的過程,而這種豐富的文化,就是屬於我們的「台灣style」。
充滿台味的元素
我特別喜歡找尋生活中的物件作為創作的題材。這些物件象徵了在地生活的軌跡與文化記憶。無論眼前景色是否有人存在,只要看到這些充滿台味的元素,就彷彿可以想像到這裡(曾經)有人生活過,有故事在其中。無論是房子旁掛著一件件的衣服,或隨意擺放的掃把、紙箱,這些細節都能讓觀看的人產生情感的連結。
我們出國時常看到許多具有地區特色的「符號」,當我們看到這些「符號」便會自然地聯想到那個國家,例如想到嘟嘟車會想到泰國,想到層層堆疊的招牌會想到香港。而台灣也有屬於我們自己獨特的「符號」,當畫面中出現這些符號時,就能展現出獨特的台式風格。平常走在路上,你都關注哪些屬於台灣的元素呢?

食物中的台灣味
食物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元素,既多元、可愛又適合入畫,很適合初學的朋友作為練習的題材。
台灣美食種類眾多,除了近年在國外夯到不行的珍珠奶茶之外,無論是肉圓、擔仔麵、鹽酥雞、滷味、大腸包小腸、早餐蛋餅……數不盡的美味,光看圖就令人垂延三尺。


美食除了有視覺的符號記憶之外,也是相當重要的味覺記憶。我們常眷戀著某種「家鄉味」,有時是老家巷口的麵攤、雜貨店裡的糖果,有時是媽媽的拿手菜、逢年過節必吃的特色料理。當人們離家許久,總是在記憶裡找尋熟悉的那一味。
隨處可見的台灣代表符號
生活中還有許多元素可以說是台灣特有的代表物,比方衣著就是種鮮明的文化符號,像藍白拖鞋也是我們熟悉的台味代表之一。
另外像是在市場工作的老闆,雨鞋是他們常見的裝備;建築工人的安全帽與反光背心,是台灣工地中隨處可見的穿著。當畫面中出現類似服裝,即使沒有畫得太細,光是看到這些元素就可以令人聯想到職業種類。

交通工具也與台灣人的生長經驗有著深刻連結。我總是記得年幼時,外公騎著老舊的鐵馬,把我放在後座的一個小藤椅上載我回家的背影。也記得國中每天清早睡眼惺忪,騎單車趕搭公車上學的記憶。藍皮火車對於乘客來說,也許是繫著快樂的旅遊經驗,也許是服役時搭火車收假的苦澀回憶,也許是將車廂內沉重的玻璃窗往上推,感受涼風撲面的舒暢感。而滿街的機車、紅色的禁止停車路障、橘色三角錐、綠色指示路標等等,這些與交通相關的物件,都是台灣特別的符號。


建築中的台味元素
我很喜歡走在街道上觀察建築物,每棟建築從外型、風格、材料等,都藏有許多符號元素在向大眾傳遞訊息與內在文化意涵,比方說招牌、鐵皮、水塔、磚牆等等。這些建築元素正是我的街屋速寫作品中常出現的重點。關於這些元素的認識,我在《街屋台灣》書中有較多介紹,這裡就簡述一下我的觀看角度。
以「招牌」來說,我們可以從它的文字、字型或店名的「諧音」等細節感受到一些台灣文化與美學素養。招牌的造型多變,有些是手繪招牌,有些則帶有生鏽的歲月斑駁感。每當畫紙上出現招牌,畫面彷彿就有了故事性。
「磚頭」與「木材」則是早期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磚牆經過長時間風吹雨淋,表面會有些許褪色、汙漬或青苔,這些痕跡形成多變的色澤,且磚頭的排列方式有種造型變化上的美感。我也很喜歡木頭的質感,建築裡面如果能多一點木造的東西,不論在視覺上或是觸覺上都多了點溫暖的感覺,以繪畫的角度來看,木頭的紋路與色彩都能讓畫面多一些豐富的細節唷。

我也喜歡觀察「鐵皮」,因為鐵皮常出現在違建或是增建物上,「添加」上去的方式千奇百怪,很像一棟房子平白「長」出一塊與原設計毫不相干的空間,既感到突兀,同時又令人好奇這塊空間是為了什麼而加蓋?
Tags:
2023資安產業日:新秀育成、跨域合作,資安培育基地在沙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1月24日,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沙崙資安服務基地舉辦「2023資安產業日」,結合產業研討、資安講堂、企業攤位展示以及互動遊戲等形式,創造資安產業與產業資安交流媒合的舞台,匯聚產官學研等領域,打開臺灣資安新氣象。
疫情後,全球數位化的腳步更加迅速,網路惡意攻擊形式也不斷翻新,對臺灣造成許多資安威脅。因此,政府將資安產業列為國家重要產業之一,2021年底於臺南沙崙啟用的「ACW SOUTH 數位產業署沙崙資安服務基地」(下稱沙崙基地),就以推動資安產業發展、提升產業資安防護能量、推動產業資安、創造資安跨域合作為核心使命,積極推動人才育成、驗測實證產業技術、跨域合作等計畫,打造臺灣指標性的資安場域。
啟用至今,沙崙基地已培育超過2300人次的資安人才、已開發23套攻防演練劇本,並協助23家次廠商完成33項次資安產品驗測。為進一步凝聚臺灣資安產業,上週五(11/24)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沙崙基地舉辦「2023資安產業日」,結合產業研討、資安講堂、企業攤位展示以及互動遊戲等形式,創造資安產業與產業資安交流媒合的舞台,匯聚產官學研等領域,打開臺灣資安新氣象。
2023資安產業日盛大開幕:臺廠深耕、國際肯定,見證臺灣資安領先全球。
今年資安產業日聚焦於臺灣IT(資訊科技)、OT(營運技術)領域的資安研發、供應鏈聯防、產品驗測及人才培訓等亮點成果。數產署也在開幕儀式中加入巧思,展現各界深耕資安技術、提升產業資安韌性的歷程,並透過授贈資安新秀榮譽獎狀,凸顯沙崙基地攜手產業共育新秀的不遺餘力。此外,為了促進資安產業與產業資安進一步的交流與對話,也邀集資安領域專家,分享AI協防、公私協力及CMMC等最新資安趨勢;並於主會場中透過23家攤位展示,構築產官學研之間的交流平台,促進研發技術及創新服務的產業能量流動。
開幕式的成果短講中,榮獲2023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的代表黃鼎傑組長表示「工控資安近年來逐漸受到產業重視,ICSentry工控資安威脅分析平台榮獲R&D 100 Awards的肯定,代表臺灣資安創新研發能量受到國際的注目與肯定。」對所有為資安產業奉獻心力的人來說,這座獎項是國際對臺灣資安研發能量的肯定,也鼓舞了在資安道路上持續努力前行的產業夥伴。綜觀今年臺灣資安的成果,數位發展署林俊秀副署長讚嘆,「臺灣資安真的是十年磨一劍。如今能夠收穫如此亮眼的成果,都是奠基於許多人多年來的共同努力,才終於走到今日這一步,真正把臺灣資安發揚光大。」
為產業注入新活力:業師領銜、接軌產業,從理論到實務的新秀實戰
不過,資安產業若要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創新技術及服務,後進的人才培育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此,今年沙崙基地也延續去年沙崙資安新秀大賽「育才」的核心精神,辦理「2023沙崙資安新秀媒合培育計畫」,攜手產業師資,幫助對資安領域有熱忱、有興趣的新秀們找到學習的環境與資源,更上一層樓。
開幕式中,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也蒞臨現場,親自頒贈今年度入選參與資安新秀媒合培育計畫的企業與同學們榮譽獎狀。授贈前,唐鳳部長也在致詞中肯定「企業出專題,學生來解題」的媒合模式。資安新秀代表陳躍心同學表示,計畫過程最特別的是接受業界導師的專業指導,不僅加深他們對資安理解,也在過程中體會到理論學習和產業實務的差異,對未來的課業學習及職涯發展都影響深遠。下午時段的新秀快講活動中,新秀們更充分展現對於資安領域的熱情、以及對業師輔導的感謝與肯定。
開幕式結束後,新秀們在「Testbed 資安應用多元展區」展出此次的專題成果,同時亦將想傳達給大眾的計畫成果資訊,透過有趣的闖關遊戲進行推廣;除此之外,現場還有「新秀成果導覽活動」,由專人詳盡地介紹沙崙計畫的發展脈絡與成果亮點,並帶領觀眾逐關導覽,深入認識不同新秀隊伍在培訓過程的點點滴滴:例如來自長庚大學資管系的「什麼時候要吃藏壽司」隊,運用叡揚資訊提供的培訓平台及漏洞檢測工具,開發出具備安全框架的「智慧安全會議室管理系統」;以及跨校組隊的「吃飯皇帝大_白飯北科大」隊,透過菱鏡提供的硬體設備進行實作,進行資安攻擊的觀測與分析,並且在專題期間偵測到一起真實的DDos攻擊。

有趣的是,分享過程中新秀們不約而同的表示,參與計畫最大的收穫是他們從一次次的挫折與困難中,領悟到實作與理論的差距。而當自己從單純解題、答題的「解題者」,進階為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出題者」後,他們對資安領域也產生更多熱情。另一方面,參與育才的企業導師也相當肯定新秀們的認真,他們學習過程的衝勁和態度,就是成功解題的關鍵,也期待未來沙崙基地的人才培育計畫能夠更大、更廣,為臺灣資安產業注入更多活水。
新秀人培 x 產業對話:臺灣資安的關鍵節點
開幕式時,唐鳳部長曾提到,「數位部為了彌平『資安產業』和『產業資安』的距離,長期致力於推動各項資安計畫,以期未來新的服務或需求出現時,雙方能在毫無知識隔閡的狀態下連結,最大化技術迭代的速度。」而ACW SOUTH數位產業署沙崙資安服務基地就是兩者交會的關鍵節點,不只培訓更多產業資安人才,同時挖掘更多潛在的新秀投入資安產業,也促成臺灣各界企業的相互交流,啟發越來越多的正向循環。也期許未來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的帶領下,沙崙基地能匯聚更多資安人才,凝聚產業資安能量,攜手產官學研朝更靈活、多元的資安未來邁進。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