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快樂的蛋炒飯——中印飲食文化融合,比想像的還要悠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認識異國風情,也許亦源於不了解自身。中國菜隨移民越洋,客家他方,早就演變出絢麗多姿的新生命。
文:南灣水巷生(哲學博士生,專長為意識哲學。有鑒追求靈性生活的香港人愈來愈多,惜坊間謬說流行,學院又鮮予重視,誠覺一憾。遂立志融會靈性與知性,助人探索精神世界之各處幽微)
萬眾期待的畫面出現了。諧星羅傑叔叔(Uncle Roger)戲謔蛋炒飯的短片竄紅後,《英國廣播公司》(BBC)請羅傑叔叔及廚師帕特爾(Hersha Patel)上節目對談,來一場世紀大和解,三扒兩撥化解了不少無明火。而羅傑叔叔及帕特爾亦私下協議,藉此合拍新短片,歡樂了全球食米民族。在最新短片中,帕特爾先禮後兵,努力遷就羅傑叔叔的口味,拋了幾下中式鑊,最後卻加入大量印度香料,聲稱做一道融合菜,可謂大圑圓結局。不少人盛讚此乃文化交流之肇始。
在兩人和解前,我做了點功課,出了篇渾文 ,叫《令人憤怒的蛋炒飯》,略略介紹盛行南亞的香米有何特性。可以預想不少人會堅持成見,深信用香米去泡製中式蛋炒飯本身就是個失誤,一如羅傑叔叔在新短片中的搞笑對白:「不同文化用不同方法煮飯,只是有些文化煮錯了。」為增添喜慶,不妨再講一段現代中國及現代印度尚未誕生時的前塵往事。
今時今日講起融合菜,大概馬上聯想起富冒險精神的新派料理。然而中印兩大文化圈於餐桌上的融合,也許比想像還要悠久。早於19世紀末,就有客家人飄泊至加爾各答謀生。當時加爾各答為英屬印度首都,鐵路、港口、蔗糖廠、皮革廠等皆有華工的蹤影。舌尖上最是濃厚的鄉愁,二十世紀初,唐人街漸見雛形,加爾各答的塔霸區(Tangra)也隨之昇起了熊熊爐火。客家人雖然帶了家鄉的腸胃過去,畢竟人在異邦,只能就地取材,食制更慢慢調節至異邦風味。首代中印融合菜,遂誕生於迦梨神廟(Kalighat Kali Temple)之側。
那個年頭,出街食飯的選擇不多,在唐人街粉墨登場的異物旋即俘虜了大眾味蕾。正如研究離散族群的貝納吉教授(Jayani Jeanne Bonnerjee)憶述:「在一九八零及九零年代,外膳即指去中國餐廳。如今你擁有一切,但我想開發大家味蕾的還是中國菜。」很快,新食制隨客家人遷移,亦傳至清奈(Chennai)、孟買(Mumbai)等沿岸鬧市,繼蔓延全國。
中印融合菜就愈加自成其類,繁衍出碟碟在中國大陸根本聞所未聞的名饌,諸如滿州雞、滿州花椰菜、客家炒麵、四川炒飯、香酥雞槌、辣炒乳酪等等。這批中印混血兒靈活加入當地人偏愛的薯仔、乳酪、芫荽、秋葵及各式香料,混以豉油、麻油、白醋、辣醬、茄汁等新奇味道,豐腴且鮮香,蔚為一代印度人的愉快童年回憶。
要說明中國菜在印度到底有多受歡迎,看看藏人的態度就知道了。按飲食史家彭德(Pushpesh Pant)所記,五零年代因中國吞併圖博,不少難民翻過崇山逃至印度,卻興起了「偽中國菜」(faux Chinese dishes)的小小風波。緣由在藏人經營餐飲時,頗願意利用中國菜的生招牌來攬客,掛羊頭賣狗肉,好胡弄印度人的中國胃,結果饃饃就順利入贅那本已混雜的菜單。連國仇家恨都沒能阻止藏人偽托,甘作名為中國菜之擬仿,當時潮流可想而知。
及後,移民又將這一道道中印合璧的獨特食制推廣至海外,名店紛立,深受英美澳加的饕客歡迎。洋人認識蛋炒飯,說不定真的是由一盤染上薑黃的長身香米開始。假如你下次在外國貨架上發現可疑的滿州醬(Manchurian sauce)及四川醬(Schezwan sauce),不宜小覷,那可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味覺結晶。

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戰爭,加爾各答華僑受到牽連。有人遭遣返,亦有人被關進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集中營,財產充公,位於昔日帝都的唐人街遂一度衰微。今年,中印邊境再次出現流血衝突,印度政府令禁微信及抖音等中國通訊軟件,民眾亦自發罷買中國貨。豈料印度官員阿塔瓦萊(Ramdas Athawale)變本加厲,呼籲抵制中國菜,旋即惹來冷嘲熱諷。印度食評家一致口誅筆伐,責其無知,煽惑國民毀壞自身傳統,可謂趣聞。
不認識異國風情,也許亦源於不了解自身。中國菜隨移民越洋,客家他方,早就演變出絢麗多姿的新生命。除印度一脈外,流行南洋的娘惹菜亦其中佼佼。正如台灣學者汲汲研究的「海洋中國」史觀所欲指出,華人域外拓展的印記向來都受「大陸中國」史觀排擠。海洋文化雖發達,卻恆遭傳統大陸性格壓抑。蛋炒飯也許意外成了一面照妖鏡,反映出中國不想承認的那個自己。
相關文章:
【「BBC蛋炒飯」犯彌天大錯? 多認識異國風情避免狹隘武斷】 /「#BBC蛋炒飯」固然匪異所思,甚至如拿坡里人見菠蘿加薄餅一樣氣憤。起初我都笑埋一份,但不知不覺鑽研落去,就覺得香港人未免少見多怪。 雖然那一碟震撼天下食米民族的蛋炒飯合格與否,尚待商榷,但我相信為數不少香港人面露難色之時,根本不清楚飯的不同種類及不同烹調法式,自以為掌握了唯一正確且千古不易的食譜。不妨趁此良機開開眼界⋯⋯/ #南灣水巷生
Posted by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 on Sunday, August 9, 2020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Tags: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史上最輕盈腳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adidas推出Ultraboost系列優勢大成之作──Ultraboost Light,以史上最輕的腳感為靈感,傳遞極致(ULTRA)舒適的理念,提供能量回饋的舒適感受。
在口罩禁令正式放寬的後疫情時代,對於喜歡運動的人而言,一雙舒適美觀的運動鞋絕對是生活中的必備單品。不過,想要找到一雙簡約、有型又兼具功能性的運動跑鞋,卻沒有想像中容易。巧的是,近期adidas為慶祝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推出一雙無論外觀還是性能都堪稱年度經典的鞋款──Ultraboost Light。

十年淬鍊,成就史上最輕盈腳感
進入正題之前,我們不能忽略adidas獨創的BOOST科技,這個為全球運動跑鞋中底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經典跑鞋系列「Ultraboost」一次又一次迭代的蛻變過程。
十年前,adidas以發泡微球與TPU材料合成的創新技術,開發出一顆顆外型近似爆米香的科技材質「BOOST」;經由特殊熱壓技術處理後,一顆顆橢圓討喜的BOOST聚合成特殊的能量膠囊的中底材質,當足部一觸地,數百顆BOOST能量膠囊立即引爆能量, 賦予了跑鞋前所未見的回彈腳感。
- 2013年,首款Boost科技跑鞋「Energy Boost」問世。革命性的科技材質「BOOST」一推出,連帶影響了整體製鞋產業製作工藝的轉變,讓這「能量膠囊」材質在極短的時間內掀起中底革命。
- 2015年,adidas引入Primeknit針織鞋面技術,打造出流線型跑鞋外觀;其中以Ultraboost OG/Ultraboost Triple White為代表,簡約百搭的前衛外型也在當時掀起一波跑鞋熱潮,更有好萊塢大明星愛穿加持。
- 2016年,Ultraboost首次結合「Continental ™馬牌橡膠大底」,搭配鞋領編織技術的更新,讓Ultraboost倚靠著「抓地力」、「耐磨性」及穿戴時的「完整包覆性」再次攀上跑鞋顛峰。
- 2019年,「Primeknit 360度針織鞋面」及「Torsion Spring創新抗扭轉系統」兩大創新技術賦予跑者更完整的包覆與支撐,讓Ultraboost再次迎來足部腳感的全方位進化。
- 2021年,BOOST技術又迎來巨大突破,中底顆粒含量增幅26%,結合最新L.E.P.抗扭轉系統給予使用者超勁感受,又一次顛覆了跑者對彈性能量的想像。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永續減碳更環保、輕量30%更舒適
歷經十年淬鍊,adidas始終站在時代尖端創造又突破,一步一步推進跑鞋科技的歷史足跡,成就無數年度潮流經典──2023年Ultraboost革命進化,史上最輕、最環保的Ultraboost Light問世。

要被譽為潮流經典跑鞋,俐落百搭的外觀、舒適耐穿的實用性缺一不可。首先,觀察成鞋的基礎科技及數據表現:Ultraboost Light使用了比過去BOOST顆粒輕量30%的「Light BOOST」顆粒製成跑鞋中底,不只將鞋全重降低近10%(尺寸UK8.5 Ultraboost 22-333g;Ultraboost Light 299g),回彈性能也增加4%,並較前代減少整整10%的碳足跡。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著BOOST科技再上一層樓,更體現了adidas的品牌永續價值,為Ultraboost Light的「Light」賦予了低碳永續的特殊意義。
接著回到大家最關心的舒適度與實用性。這次adidas特意針對過去Ultraboost系列跑鞋的缺點進行優化,鞋面選擇延展性佳、透氣的Primeknit+針織網布,加強編織結構的支撐性、提升鞋面彈性,讓跑步時腳部能夠伸展,如襪子般易穿脫而不壓腳背;而Ultraboost系列一貫使用的Continental™馬牌輪胎大底也依然保留,但特別的是,adidas這次透過左右豆莢式的排列,提供多方向抓地性、減輕穿著負擔;L.E.P抗扭系統也全面更新,從X型換成U型片,提供鞋身更好的穩定度及回彈性能。
最後,我們來看看它的外觀及配色。這次的Ultraboost Light鞋身承繼過去幾代Ultraboost白底的簡約風格,配上鮮明的橘紅色及淡藍色兩色線條點綴,搭著側面顯眼的三條黑線,整體外觀十分出色,搭配日常穿搭也非常適合。由船隻圓潤身形發想設計的中底線條也加強整體鞋身的協調感,強調出單品的存在感與圓融百搭的特質。

一代經典Ultraboost Light,年度必備的風格單品
adidas推出的「Ultraboost Light」跑鞋新經典,它完美傳承BOOST科技極輕超彈的材質特色,又以船隻圓潤的幾何形狀設計,實現輕巧舒適的穿戴感受。無論外觀還是性能,Ultraboost Light絕對可以說是難得一遇的複合性單品,不管你是追求舒適腳感的運動愛好者、還是尋找蒐藏價值與穿搭單品的典藏主義者,都能在上腳後獲得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