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研院劉紹臣院士: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

專訪中研院劉紹臣院士: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約0.85°C。雖然聯合國研究報告或觀測資料分析,都認為「全球溫度變化」對「全世界總雨量」影響不明顯,但劉紹臣與其團隊發現「地方區域降雨」卻有所改變。

採訪編輯:古國廷|美術編輯:張語辰

防洪、防旱前先知道......

2018年8月強降雨使南部水災,造成居民傷亡也重創當地產業;同年9月,北部降雨使北北基多處淹水。時節進入冬季與春季,台灣又可能面臨長時間沒有下雨,引發缺水危機。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本文專訪中研院劉紹臣院士,藉由數十年的大氣科學研究,帶我們了解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的變化。

區域大雨越來越大、小雨越來越小,這種趨勢會隨全球溫度的增加越來越厲害。

根據聯合國IPCC報告,從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約0.85°C。雖然聯合國研究報告或觀測資料分析,都認為「全球溫度變化」對「全世界總雨量」影響不明顯,但劉紹臣與其團隊發現「地方區域降雨」卻有所改變。

劉紹臣團隊選定北緯60度至南緯60度之間的區域,針對1979年至2013年世界各地雨量與溫度資料,使用年際變異法(Interannual Difference Method, IDM)分析,即任意選擇兩年雨量計算差值,然後比對該兩年的溫度差異做統計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區域降雨變化趨勢,大多呈現強降雨增加、中小雨減少。

shaw-chen-liu-01
資料來源│Liu, R., Liu, S.C., Shiu, CJ. et al. Adv. Atmos. Sci. (2016) 33: 164.
美國、加拿大東部、中東、和南美洲東部地區,呈現明顯的乾燥趨勢。同時,澳洲北部、南非、印度西部、中國西部地區,則呈現明顯的降雨增加。(縱軸為緯度;色條為年度總降雨量趨勢,單位mm K−1)(資料來源│Liu, R., Liu, S.C., Shiu, CJ. et al. Adv. Atmos. Sci.(2016)33:164.

「陸地上看到的這種現象,是用傳統降雨的雨量計測量出來的。海上則是來自遙測衛星的觀測。從陸地和海洋的區域觀測來看,區域大雨越來越大、小雨越來越小的現象非常一致。」劉紹臣補充。

以下為劉紹臣回答關於氣候的各個問題。

什麼原因使得全球區域大雨越強、中小雨越小?

強降雨生成的原因,是由於底部有很多又濕又暖的空氣,而上面是相對比較乾冷的空氣;那這種情況下面熱、上面冷,它就會產生不穩定性質,因為熱的空氣密度比較低,熱空氣就會開始上升。

熱空氣含有很多水氣的話,上升到幾公里以後,那個水氣就開始變成液態水;再上升幾公里,通常是到六、七公里以後變得更冷,液態水就會變成冰。在水氣變液態、又變成固態的時候,會釋放出來所謂「潛熱」,會使這個對流更加強。

shaw-chen-liu-02
圖說重製│古國廷、張語辰
全球暖化影響區域降雨的原因。(資料來源│Chia Chou, J. David Neelin(2004). Mechanisms of Global Warming Impacts on Regional Tropical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limate 17(13),2688-2701,圖說重製│古國廷、張語辰)

全球暖化的時候,溫度增加,空氣裡面的飽和水蒸氣也會增加。每增加絕對溫度1K,空氣中的飽和水蒸氣會增加差不多7%;也就是說,每增加1K,這個對流釋放出來的潛熱就會多出7%。

潛熱增加了7%,氣流每這樣上下翻動一下,對流的強度也會增加7%,吸進來的水氣量也跟著增加。本來吸進來的半徑好比說是周圍10公里,可是對流一加強以後,吸進水氣的能量就更強了,就是以20公里的半徑範圍吸進大氣中的水氣。這個循環會繼續,因為它有一個正向的回饋作用,所以這個區域的降雨增幅就超過7%。

因此,當對流的水氣越多,釋放出來的潛熱越多,那個區域的強降雨就會越強。

至於中小雨為何會減少,是因為氣溫增加1K,大氣裡面的飽和水蒸氣只增加7%,但這個強降雨拿走那麼多水氣,中小雨分配到的水氣就少很多。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才會看到地球上大部分區域的強降雨增加、而中小雨普遍減少。

若以總雨量來說,原來有大量強降雨的地區(例如大洋洲附近),雨量會增加;原來中小雨比較多的地方(例如墨西哥西部的大面積海洋),雨量就會减少。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對我們生活有何衝擊?

台灣區域降雨同樣有大雨越強、中小雨越小的變化。我們研究團隊蒐集1961年至2005年間,中央氣象局15個地面觀測站資料,將這45年來降雨量依降雨強度分成十個等級,再分析各年度降雨強度之降雨量隨溫度的變化。結果如下表所示:

shaw-chen-liu-03
資料來源│劉紹臣提供(取自 Liu et al., 2009 未發表的資料)
全球溫度每增加1K,台灣降雨強度前10%強降雨的降雨量,大約增加140%;降雨強度後10%小雨的降雨量,大約減少70%。(資料來源│劉紹臣提供,取自Liu et al.,2009未發表的資料)

我們的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強降雨隨溫度升高而增強,當全球溫度每增加1K,台灣降雨強度前10%強降雨的降雨量,大約增加140%。相對的,中小雨隨溫度升高而減少,降雨強度後10%小雨的降雨量,隨之減少大約70%。

近年也發現中小雨的日數一直在減少,不降雨的日數正在增加。這種情況通常是在冬天和春天發生,是台灣乾旱最嚴重的季節。

我們研究1961年至2011年侵襲台灣的颱風特性,也看到類似趨勢。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全球溫度增加,侵襲台灣颱風的強降雨強度也隨之增加,而中小雨減少。

這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說颱風強降雨會增加很多,那颱風引起的洪水還有土石流也就隨著增加。因為中小雨減少的趨勢,乾旱對我們台灣的影響又比洪水來得更大,不只農業需要水,工業也需要用水。面對這些災害,台灣必須採取調適措施因應,問題在於──我們的調適政策是根據「氣候模式」制定。

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政策建立在氣候模式之上,會有什麼問題?

氣候模式我們知道它的不定性很大。氣候模式目前真正有用的、大家比較能夠認可它的準確性,就是全球跟大尺度的「溫度」變化。連IPCC都認為氣候模式預測的「降雨」變化,尤其是區域性的降雨變化可信度很低。但世界各國絕大部分是根據氣候模式去做調適,我們台灣也不例外。

我先從氣象預測模型來解釋。氣象預測模型是根據流體力學等各影響條件來預測天氣,如果把所有條件都考慮進去,那預測會非常準確。但如果有條件沒有考慮進去,預測時間一拉長就會失去準確性,隨預測時間越長、準確性越差。

世界上氣象預測最好的幾個國家,像是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比較準確的氣象預測大約可以到10天,很少會超過20天。也就是說,即便是短期的天氣預測,就有許多影響因子沒有考量進去;長時間、大空間尺度的氣候模式,其影響因子就更加複雜。氣象可預報性不會超過20天,但現在氣候模式要預測是20年、100年以後的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