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中研院劉紹臣院士: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

專訪中研院劉紹臣院士: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台灣降雨?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約0.85°C。雖然聯合國研究報告或觀測資料分析,都認為「全球溫度變化」對「全世界總雨量」影響不明顯,但劉紹臣與其團隊發現「地方區域降雨」卻有所改變。

而將預測全球性、長時間尺度的氣候模式,去細緻地看區域性、季節性的降雨趨勢,會增加預測的不確定性,若將其套用在台灣各縣市降雨預測更是如此。

如果氣候模式預測長時間、大尺度降雨是錯的,那根據這個模式更精細地預測區域、季節性降雨,只是把錯的東西分析得更仔細一點。

近期對於區域強降雨預測有哪些進展?若應用在台灣有何幫助?

過去研究發現區域大雨增加、小雨減少,我們也注意到大雨雨量的增加,增加程度大到影響全年的雨量。在很多區域,隨著一年一年的變化,只要降雨強度前30%的大雨其降雨量增加,那一年的總雨量就會增加;反之減少的話,那一年總雨量就會減少。

根據這個觀察,我們團隊和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合作,用統計方法找出影響強降雨的因素:好比說聖嬰現象南方震盪(ENSO)、北太平洋年代際震盪(PDO),還有全球溫度等。這些影響因素很多是可以預測的,像是ENSO現在預測1年的準確性已經很不錯,全球溫度也有相當好的預測方法。

然後我們將這些影響因子,跟過去觀測到強降雨的雨量做統計迴歸。我們跟從前預測方法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的研究聚焦於預測「強降雨」。

目前我們可以預測到差不多未來半年的降雨量,做出來準確性是很好的。這種預測目前來說世界各國雖然做的很多,可是成功率很小。美國氣象局做年度或季節的降雨量預測,通常只能預測下個季節比過去平均雨量偏高或偏低;我們團隊現在可以說下一個季節雨量是多少,或者是明年雨量是多少。

從季節或年度來預測區域降雨,對台灣的防災是有直接的幫助。

我覺得政府不僅需要投入救災,事前的防災更是重要,像是防洪、防土石流和防旱等各種預防措施。如果把這個區域降雨預測方法應用在台灣,提早知道下一年或下個季節會有強降雨或乾旱,對台灣政府規劃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非常有用。

研究過程如何面對各種困境?

研究的過程總是有上上下下,有時候也是蠻沮喪的,認為自己努力不夠,更努力的話研究應當做得更好。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分析資料(data),我看data的時候,今天看3個鐘頭,明天看2個鐘頭,每次我都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拿不同的data來分析。幾乎每次我都會說,好像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

shaw-chen-liu-04
攝影│古國廷
「每次分析data看到新的東西,其實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劉紹臣笑著說。(攝影│古國廷)

也許後來證明當下初步的研究結果不大對,可是每當看到新東西的同時,對這種工作的滿足,帶給人生的快樂,那種快樂很難形容。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從前完全不信,我後來是信。我相信有人真正看到一個新東西、發現一個新東西,他會快樂到講出這種話。就是說早上聽到這個道理以後,晚上就可以翹掉了,他真正感覺到他這一生夠了。

我是做研究的,一天只要能夠學到一點東西,那一天我就會很快樂,這也支持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前走。

本文經研之有物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