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停止的「生命變革」——記逸東軒的「豪華外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最艱難的時勢,逸東從來沒有停止過她們的「生命變革」。
文:莫小巧(專題記者,副業是吃。人生路漫漫,吃過菜單轉眼即忘,但永遠記得人間有味)
禁止夜間堂食至今一個月,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解決掉晚飯?
若在辦公室加班,我們總在摘骰子,今晚吃Pizza還是燒味飯好?在茫茫餐單中,眾人千挑萬選,絞盡腦汁,選定心儀食品,匆匆下單。可惜,無論下單多快手,始終要挺着餓扁的肚子,最少等上一小時。叮噹!外賣送到了。打開袋子,裏面是擺得東歪西斜、冷冰冰的食物,心也不禁涼了一大截。
冷,還不是最慘,最慘的事叫「漏單」。有一回吃米線,我明明點了「墨演懶肉新菜實小辣」,外賣到時,碗內只有米線和幾條生菜,三餸變一餸,簡直晴天霹靂。奈何已經晚上九時,無從追討,唯有靠同事施捨,你給我一粒「墨演」,他給我兩羹「炸醬」,就這樣胡混度過一頓晚飯,真正體會甚麼是「好又一餐、唔好又一餐」。
外賣再差,世事總有例外。
近來在逸東軒買外賣,完全顛覆世人對外賣的認知。位於逸東酒店的逸東軒素來以傳統粵菜聞名,已經連續幾年獲得米芝蓮一星,堂食過幾次,小菜不俗,點心可喜。最得我歡心的,是蜜汁叉燒,用上脢頭肉最嫩的部分,入口鬆化,是銅鑼灣怡東軒關門後我吃過最滿意的叉燒。
近日他們推出外賣套餐,當然也包括這款招牌叉燒。但最叫我欣賞的,是其砂鍋時令菜式,懷舊如花菇鵝掌扣柚皮,滋味如陳皮生煎雞煲仔飯,一應俱全。這一晚,我點了一客乾蔥豆豉雞煲,雞味濃,肉嫩滑,做法是以乾蔥豆豉爆香,夠惹味。最重要是,雞煲用精緻的黑色砂鍋盛載,非常保溫,過了海回到家中,雞仍是熱辣辣,絕不比堂食遜色。想不到買個外賣會附送鈔鍋,稍後更可以在家重用,贏到口碑,又對環境友善。


吃完主菜,意猶未盡。我還點了招牌花膠鮮杏汁燉白肺湯,杏汁鮮味,花膠好潤,居然還用保溫壼盛載,又是認真貼心之舉。在細節上做得足,絕對令尋常外賣小菜,也能登大雅之堂。

另外,感覺上他們是非常環保的食肆,外賣用上Tole bag代替膠袋,其他器皿一律可重用。唯一美中不足是,外賣一定要自取。不知是他們想確保食物質素,還是難以安排運輸。不過,如此高質素也值得親自再訪,幾遠都來!
記得2019年下半年,逸東酒店外的彌敦道總是峰烽火火,硝煙四起。酒店外方還掛着一幅他們的廣告口號:「What does your revolution look like?你的生命變革是怎樣的一段故事?」雖知廣告字是無心插柳,但每次經過,感覺它在遙遙與路上的人呼應,有心人就懂。
我想講下Eaton HK這間酒店有幾好。我諗有些係大家已經知的,有些係大家唔知的。 其實佢變成了Eaton...
Posted by 黃宇軒 Sampson Wong - 香港城市研究者 on Thursday, March 12, 2020
逸東怎樣「黃」,很多人寫過了。反而是想說,在最艱難的時勢,逸東從來沒有停止過她們的「生命變革」。逸東軒減膠如是;酒店開放二樓宴會廳予公眾用餐(雖然晚市遭到政府阻撓而停止);酒店亦舉辦美味共享計劃,幫助低收入家庭及受疫情影響的人士……這場「生命變革」,還未完結。

相關文章:
【沒有財團的勢力雄厚,卻有老家族的風骨與歷史感】 老店絕非全藍,這間它不只立場是黃,更是在所有「黃色經濟圈」出現之前已經表態,絕無功利角度的計算。 「皇后飯店」於 1952 年開業,其創辦人在上海跟隨俄國名廚學藝,其後走難遷來香港,最終煮起俄國菜。當時俄國菜是西餐的主流,皇后飯店算是第一批做起港式西餐,而至今仍然生存的本地餐廳。這家店還有一段段大家未必記得的輝煌歷史。⋯⋯ #黃店 #黃色經濟圈 #皇后飯店
Posted by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 on Monday, June 1, 2020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8-21 韓國新疫情快速擴散:三星、LG都爆確診,愛第一教會相關病例累計732例
- 2020-08-19 寮國、越南、上海再傳「台灣輸入」確診個案,指揮中心:目前仍無普篩計畫
- 2020-08-19 從未停止的「生命變革」——記逸東軒的「豪華外賣」
- 2020-08-18 彰化縣衛生局找到無症狀感染者,卻因採檢流程不符指揮中心政策,遭政風單位調查
- 2020-08-17 紐西蘭群聚感染、病例數續增,總理阿爾登:大選延後4周舉行
最新發展: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