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戰下,是時候研究數碼貨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主流經濟學論述中,貨幣是中性媒介,但在高重建的分析裡,不單時分券這類社群通證,就算是法定貨幣,一樣附帶自己的世界觀,是某一種價值觀的載體,反映在國家的貨幣政策、治理制度、福利規劃等範疇。
中美金融戰,數碼貨幣加速開發,將帶來人類生活的巨變,大家準備好未?
Bitcoin現在廣為人知,作為鼻祖,它啟發了數以百計的區塊鏈。《區塊鏈社會學》作者高重建認為,(泛)區塊鏈或所謂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會廣泛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當中他最關懷主權國家的央行數位貨幣和Facebook發起的Libra。

高重建最難得是用深入淺出的方法,揭示貨幣的本質和基本面貌。由此可見,他深信,把握價值和價格的分野——特別對讀者——比了解區塊鏈的科學含量重要,貫徹他的格言——人文為體,科技為用。他在書中提到,參考羅爾斯的無知之幕,設計出另一個回到原初狀態的思想實驗,叫漂流教室。他幻想有一班學生漂流到荒島,如何在互相協作下,由以物易物到發明一種荒島幤,從中探討貨幣的三個功能,以及作為容器的貨幣所承載之核心價值。
但有了荒島幣,又怎樣起動,將這些拾回來的貝殻分配出去?
除了平均分,還有一個更好提議。由於島上最缺乏的糧食是魚,為鼓勵大家釣魚,每釣到一條魚者得一枚荒島幣。這個換取荒島幣的共識機制稱之為「Proof of Fish」。但假如這個島的魚很多,反而水果難找,那群體共識出來的便會是「Proof of Fruit」,如此類推。「Proof of X」的「X」就是共同體的稀缺資源,核心價值之所在。
高重建以聖雅各的時分券為例,時分券可換取其他人提供相同時間的服務,不論醫生抑或基層工友,工作一小時得到的回報都是一樣,這是一種跟香港主流極為不同的世界觀。沒有時分券而用港幣,群體便不能演繹這種職業無分貴賤的價值觀。
在主流經濟學論述中,貨幣是中性媒介,但在高重建的分析裡,不單時分券這類社群通證,就算是法定貨幣,一樣附帶自己的世界觀,是某一種價值觀的載體,反映在國家的貨幣政策、治理制度、福利規劃等範疇。最明顯的例子是量化寬鬆,政府濫印銀紙,但這些流動性去了哪裡?(就正如荒島幣的起動問題)誰得益最多?所謂大得不能倒,黃金降落傘,背後正反映量寬的價值取向。如果像香港那些芝加哥學派學者所言,經濟學是科學[註],那麼,經濟學應有能力、有方法從錯誤中學習,為何以科學代言人自居的經濟KOL,過了多年,仍無法提出良方,搞活實體經濟,阻止資產價格暴漲,以及縮減貧富兩極化?
早前香港電台節目《哲學有偈傾》的嘉賓和主持談及公義社會如何建構,引用羅爾斯的無知之幕,推論出有利於弱勢群體的分配原則。但依高重建之見,貨幣(政策)本身就蘊含一套價值觀,意味對甚麼人有利,對從事甚麼(性質)的工作最吸引或最有價值等等,都有導向作用。自由而平等的人,理論和現實的距離比想象中更遠。情況如同受全球量寬影響的香港,腳踏實地靠一門技藝維生注定無運行,投機取巧錢搵錢,就很容易發圍。這種使經濟單一化、空洞化、破壞均衡社會生態的貨幣活動,一早已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次做交易,都將扭曲了的價值傳遞和複製開去,似乎單靠傳統的財富再分配方式並不能輕易對付到。社區貨幣或許是一種緩和傷害的措施,至於系統性的硏究,作為行動根據的分析,便要從正義朋友羅爾斯身上發掘更多理論資源了。
註:相反,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Ha-Joon Chang便認為經濟學是政治思辨之學。他在其著作Economics - The User‘s Guide中指出,經濟學所有理論都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產物,沒有最正確,沒有最客觀。若有任何經濟學家宣稱自己的分析是百分百科學,不帶任何主觀價值,他的話你千萬別信。
本文獲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