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遊戲」及其背後的自傷行為,教師與家長該如何理解與介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跡於俄國的「藍鯨遊戲」掌握了心理機制,讓受害人徘徊於巨大痛苦與自傷之間,即使藍鯨遊戲在台灣沒有傳開,但學生的「自傷」現象卻長期是學校輔導工作的大敵,當我們周遭的人有此行為時,該如何理解和介入呢?
文:陳劭旻(諮商心理師)
從俄羅斯發源的「藍鯨遊戲」在之前傳出在花蓮出現後,引發許多家長與教師的恐慌,因為這個對於成人而言可能無法理解的「遊戲」曾經在國外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自殺或自傷。雖然經過調查與宣導之後,並未發現藍鯨遊戲有擴大的現象。
然而,藍鯨遊戲在台灣即使沒有嚴重的「系統化」,其背後的主要現象——自傷——仍然是現今國中小非常令人憂慮的事情,特別是自傷往往具有蔓延的特性,更是學校輔導工作的大敵。
自傷的成因
據傳藍鯨遊戲的發明者菲利浦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曾經學習過心理學,雖然因為諸多起源難以考證,我們並無法證明他就是藍鯨遊戲的發明者,但是從「自傷」的機制來看,藍鯨遊戲確實掌握了相關的心理機制並且刻意的利用與放大,可以說是極度惡劣的運用心理學來傷人的結果。
1. 情緒的抒發
雖然同樣伴隨對自我身體或價值的損傷,但以狹義的定義而言,自傷並不抱有結束自我生命的成分。
無論是自殺與自傷,其背後都包含著學生正在經驗劇大的痛苦,而希望透過行動讓自身的痛苦減輕。在身體傷害時,腦部為了抑制疼痛會釋放帶來正向情緒的多巴胺,更是讓學生能在情緒上感受到一種「放鬆」「舒緩」的感受,而成為他們解決自身情緒壓力的方式,也使得許多缺乏其他情緒抒發方式的學生會如同成癮一般,不斷遇到壓力就產生自傷的行為。
因此許多會加入藍鯨遊戲的學生,可能並非完全是受遊戲的誘惑,而是原本就是有壓力難以排除的潛在族群,在被藍鯨遊戲引導後步上自傷的道路。而透過群組產生的批評與貶低,更是火上加油的添增了更多壓力,讓學生往潰堤更進一步,使得他們更容易產生自傷的行為。
2. 同儕的壓力
對於發展中的青少年而言,追求同儕的認同是他們相當大的需求,他們更是在這個階段的人群中探尋自我。因此許多青少年的壓力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不順遂,如果關係中還牽涉霸凌就會讓壓力更加沉重。
自傷的行為原本在某些群體中就具有特殊意義,常見的像是以傷痕證明「自己很勇敢」,或者是同樣具有傷痕的人才是小團體的證明。而藍鯨遊戲的惡劣之處,在於利用群組的力量將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化,直接創造出一個讓自傷與切斷他人聯繫被鼓勵與肯定,同時不服從甚至求助會被責備與否定的環境。
對原本就已經身陷自我認同困境的學生而言,藍鯨遊戲無疑讓他們更難離開泥淖,反而在更多的混沌中掙脫不了自我傷害的行為。

3. 生理功能認知功能的惡性循環
人在過大的情緒壓力下,往往容易出現睡眠與飲食問題。但是這兩者不只是結果,睡眠與飲食需求無法妥善滿足時,人容易因此變得焦躁不安,難以對接收到的資訊做的判斷,也很難妥善消化接收到的情緒,而讓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糟糕。因此在介入情緒困擾時很注重恢復一般的正常飲食與作息,因為健康的身體狀態正是健康的心理狀態的根基。
這或許也是藍鯨遊戲為何要選在4:20分叫人起床,因為他刻意的在引發人睡眠不足,讓人透過改變作息來進入只有嚴重失眠的人會陷入的焦躁易怒的狀態中。而一旦陷入這樣的狀態裡,原本就有壓力的青少年自然更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很難對每天席捲而來的指令做適當的判斷,更別提學習用新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情緒。到最後學生只是不斷在困在指令完成與不完成的痛苦中,前進後退都是地獄,卻不知道如何是好。
自傷行為的處遇
對於教師或家長而言,在面對到有自傷的學生時可以注意下列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是與藍鯨遊戲對抗的「粉鯨遊戲」所在做的事情:
1. 鼓勵學生表達
自傷的學生之所以不直接用外顯的方式表達,往往是他們在表達上有許多的顧慮與憂心,無論是害怕承認自己的困難,憂慮別人會嘲笑自己,又或者是擔心受到責備。
因此在理解這群孩子的心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帶著評價的角度,去聽他們怎麼了。雖然這件事說起來很單純,在實務現場家長或老師卻很難做到,因為自傷這個行為太容易引起情緒了:生氣孩子做了自傷的行為,大人總是忍不住想責備,卻讓他們感受到驚恐與自責;或者被自傷的行為嚇到,過度慌亂與緊張,孩子也無法感受到安心而能信賴的依賴大人。
不慌張、不氣憤,單純的帶著關心與了解,問他們「你怎麼了?我可以怎麼幫你?」往往就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2. 發展替代行為
許多成人在介入的時候,會將焦點放在避免自傷的行為再度出現上,像是沒收孩子可能用來自傷的工具,但往往會發現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找到新的方式自傷。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自傷行為的目的是在解決情緒壓力,但是這往往也是他們唯一會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沒有發展出其他替代方式時,無處可去的壓力最後仍然會導向相同的結果。
在發展替代的行為時,家長或教師可以做的是與孩子討論他可以情緒抒發的方式有什麼,為什麼某些方式他不願意使用,協助他解決遇到的困難。成人需要考慮到,孩子眼中的困難可能跟大人的想法不同,因此不能單純的說「那很簡單啊!」「你就做就好」,背後的困難或憂慮很可能是沒有被解決的。
如果有餘力的話,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從事休閒娛樂,親身在示範怎麼使用這些方式來抒發情緒,像是運動、爬山、繪圖等等。當親子能夠一起共享快樂的經驗,也能夠達成培養親子關係的效果,而能夠向自己的照顧者抒發情緒與溝通原本就是最重要的「替代行為」了。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