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藍鯨遊戲」及其背後的自傷行為,教師與家長該如何理解與介入?

「藍鯨遊戲」及其背後的自傷行為,教師與家長該如何理解與介入?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跡於俄國的「藍鯨遊戲」掌握了心理機制,讓受害人徘徊於巨大痛苦與自傷之間,即使藍鯨遊戲在台灣沒有傳開,但學生的「自傷」現象卻長期是學校輔導工作的大敵,當我們周遭的人有此行為時,該如何理解和介入呢?

文:陳劭旻(諮商心理師)

從俄羅斯發源的「藍鯨遊戲」在之前傳出在花蓮出現後,引發許多家長與教師的恐慌,因為這個對於成人而言可能無法理解的「遊戲」曾經在國外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自殺或自傷。雖然經過調查與宣導之後,並未發現藍鯨遊戲有擴大的現象。

然而,藍鯨遊戲在台灣即使沒有嚴重的「系統化」,其背後的主要現象——自傷——仍然是現今國中小非常令人憂慮的事情,特別是自傷往往具有蔓延的特性,更是學校輔導工作的大敵。

自傷的成因

據傳藍鯨遊戲的發明者菲利浦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曾經學習過心理學,雖然因為諸多起源難以考證,我們並無法證明他就是藍鯨遊戲的發明者,但是從「自傷」的機制來看,藍鯨遊戲確實掌握了相關的心理機制並且刻意的利用與放大,可以說是極度惡劣的運用心理學來傷人的結果。

1. 情緒的抒發

雖然同樣伴隨對自我身體或價值的損傷,但以狹義的定義而言,自傷並不抱有結束自我生命的成分。

無論是自殺與自傷,其背後都包含著學生正在經驗劇大的痛苦,而希望透過行動讓自身的痛苦減輕。在身體傷害時,腦部為了抑制疼痛會釋放帶來正向情緒的多巴胺,更是讓學生能在情緒上感受到一種「放鬆」「舒緩」的感受,而成為他們解決自身情緒壓力的方式,也使得許多缺乏其他情緒抒發方式的學生會如同成癮一般,不斷遇到壓力就產生自傷的行為。

因此許多會加入藍鯨遊戲的學生,可能並非完全是受遊戲的誘惑,而是原本就是有壓力難以排除的潛在族群,在被藍鯨遊戲引導後步上自傷的道路。而透過群組產生的批評與貶低,更是火上加油的添增了更多壓力,讓學生往潰堤更進一步,使得他們更容易產生自傷的行為。

2. 同儕的壓力

對於發展中的青少年而言,追求同儕的認同是他們相當大的需求,他們更是在這個階段的人群中探尋自我。因此許多青少年的壓力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不順遂,如果關係中還牽涉霸凌就會讓壓力更加沉重。

自傷的行為原本在某些群體中就具有特殊意義,常見的像是以傷痕證明「自己很勇敢」,或者是同樣具有傷痕的人才是小團體的證明。而藍鯨遊戲的惡劣之處,在於利用群組的力量將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化,直接創造出一個讓自傷與切斷他人聯繫被鼓勵與肯定,同時不服從甚至求助會被責備與否定的環境。

對原本就已經身陷自我認同困境的學生而言,藍鯨遊戲無疑讓他們更難離開泥淖,反而在更多的混沌中掙脫不了自我傷害的行為。

xhs1o4c9bizzlr5yy18eu9vi1fe8wk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3. 生理功能認知功能的惡性循環

人在過大的情緒壓力下,往往容易出現睡眠與飲食問題。但是這兩者不只是結果,睡眠與飲食需求無法妥善滿足時,人容易因此變得焦躁不安,難以對接收到的資訊做的判斷,也很難妥善消化接收到的情緒,而讓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糟糕。因此在介入情緒困擾時很注重恢復一般的正常飲食與作息,因為健康的身體狀態正是健康的心理狀態的根基。

這或許也是藍鯨遊戲為何要選在4:20分叫人起床,因為他刻意的在引發人睡眠不足,讓人透過改變作息來進入只有嚴重失眠的人會陷入的焦躁易怒的狀態中。而一旦陷入這樣的狀態裡,原本就有壓力的青少年自然更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很難對每天席捲而來的指令做適當的判斷,更別提學習用新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情緒。到最後學生只是不斷在困在指令完成與不完成的痛苦中,前進後退都是地獄,卻不知道如何是好。

自傷行為的處遇

對於教師或家長而言,在面對到有自傷的學生時可以注意下列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是與藍鯨遊戲對抗的「粉鯨遊戲」所在做的事情:

1. 鼓勵學生表達

自傷的學生之所以不直接用外顯的方式表達,往往是他們在表達上有許多的顧慮與憂心,無論是害怕承認自己的困難,憂慮別人會嘲笑自己,又或者是擔心受到責備。

因此在理解這群孩子的心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帶著評價的角度,去聽他們怎麼了。雖然這件事說起來很單純,在實務現場家長或老師卻很難做到,因為自傷這個行為太容易引起情緒了:生氣孩子做了自傷的行為,大人總是忍不住想責備,卻讓他們感受到驚恐與自責;或者被自傷的行為嚇到,過度慌亂與緊張,孩子也無法感受到安心而能信賴的依賴大人。

不慌張、不氣憤,單純的帶著關心與了解,問他們「你怎麼了?我可以怎麼幫你?」往往就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asian pupil sitting alone in classroom looking up at the ceilings.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2. 發展替代行為

許多成人在介入的時候,會將焦點放在避免自傷的行為再度出現上,像是沒收孩子可能用來自傷的工具,但往往會發現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找到新的方式自傷。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自傷行為的目的是在解決情緒壓力,但是這往往也是他們唯一會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沒有發展出其他替代方式時,無處可去的壓力最後仍然會導向相同的結果。

在發展替代的行為時,家長或教師可以做的是與孩子討論他可以情緒抒發的方式有什麼,為什麼某些方式他不願意使用,協助他解決遇到的困難。成人需要考慮到,孩子眼中的困難可能跟大人的想法不同,因此不能單純的說「那很簡單啊!」「你就做就好」,背後的困難或憂慮很可能是沒有被解決的。

如果有餘力的話,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從事休閒娛樂,親身在示範怎麼使用這些方式來抒發情緒,像是運動、爬山、繪圖等等。當親子能夠一起共享快樂的經驗,也能夠達成培養親子關係的效果,而能夠向自己的照顧者抒發情緒與溝通原本就是最重要的「替代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