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蟑螂、蜘蛛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會怕看不見、摸不著的「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恐懼是一種負向情緒,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恐懼反應是一種保護機制,可以被視為個體在面對可能的威脅時,提高自己生存機會的應對方式。
文:張鈞惠(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有蟑螂!」房間外傳來一陣尖叫,探出頭一看,只見讀小一的弟弟跳到客廳的沙發上縮在角落,小五的姊姊從書房拿著拖鞋跑出來,追著蟑螂滿屋子跑。過了一陣子,馬桶傳來沖水聲,姊姊邊安撫邊說著:「好了好了沒事了,已送小強上天堂,可以下來了。」只見弟弟眼眶都紅了,聲音微微顫抖的說:「我最怕蟑螂了啦。」
為了生存而產生的保護機制
弟弟為什麼會怕蟑螂?回答這個問題前,可以先來了解一下,人為什麼會恐懼?
恐懼是一種負向情緒,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恐懼反應是一種保護機制,尤其在詭譎多變的自然環境中,一隻小動物可能因為怕高所以不敢靠近山谷,也就保護了自己不會失足摔死;可能因為害怕白天出洞會被天敵捕食,所以都在晚上出門覓食,也就減少了遇上天敵的機會。
從上述來看,恐懼可以被視為個體在面對可能的威脅時,提高自己生存機會的應對方式。
什麼是面對潛在威脅時的適當應對呢?適當的恐懼反應包括了適當的生理及行為反應兩部分。個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經常是取決於潛在威脅離自己有多遠多近。
一隻住在森林裡的小老鼠,平時只要確保活動範圍不要靠近崖邊以及晚上再出門,就不會不小心掉下山谷,並減低被老鷹吃掉的可能性。這個晚上,新月掛空,無風無雨,小老鼠出門覓食,突然聽到遠方有草叢窸窣聲。小老鼠當下為之一驚,心想:「不會是蛇吧!」立刻止住腳步,放低呼吸,儘可能安靜,希望遠方的動物不要發現自己。
總算,聲音漸漸遠去,小老鼠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逃過一劫,轉頭才要邁步,黑暗之中一雙亮晶晶的眼睛盯著自己,近在眼前。
小老鼠大驚,心跳加速,立刻原地蹦起,只盼突如其來的反應可以嚇到擁有那雙亮晶晶眼睛的傢伙,接著小老鼠拔腿快逃,衝回自己的小窩。回到了小窩,撿回了一命的小老鼠,這晚不打算再出門了。
小老鼠的故事告訴我們,恐懼反應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威脅離自己很遠的時候,或許只需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不主動靠近危險即可安然生活。當威脅離自己有些近但尚未發現自己的存在時,低調以對是個不錯的策略。但當威脅近在眼前時,為了保命,「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就出現了。
怕打針的你,其實是被「制約」了
上述這些恐懼反應多是與生俱來的,但也有些恐懼反應是經由後天的制約學習而習得的。制約學習可以是兩個刺激之間的連結,稱做「古典制約」,例如大部分的孩子不會天生怕醫生及針筒,但三、四歲的孩子被帶到診所注射疫苗,穿著白袍的醫生拿著針筒,連結了針頭刺進手臂的疼痛。下回孩子再被帶到診所注射疫苗時,看到醫生及針筒,針頭還沒扎進手臂,孩子就先害怕得哭了。
制約學習也可以是動作及結果之間的連結,稱做「操作制約」,例如因為開快車而吃了罰單,下次再上路,多少會害怕再吃罰單,達到避免超速的遏止效果。
誰控制著我們的恐懼?
人的各式行為及生理反應,都是由神經系統所控制的,那麼恐懼反應的控制中樞在哪裡呢?這就要提到位於大腦顳葉的杏仁核(amygdala)這個腦區了。
杏仁核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雖然體積不大,但對情緒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杏仁核位於一個整合資訊及發號司令的戰略位置,外界各式感官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體感覺等,都會在杏仁核做訊息整合。
杏仁核再依據整合後的資訊,適當調控不同的下游腦區,做出合適的反應。例如增加交感神經系統的活性,讓心跳加速、手掌出汗、肌肉收縮,準備戰鬥或逃跑;或是指揮中腦的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 PAG),讓個體表現「僵住不動」(freezing)這種防禦性的恐懼反應。
回頭來看看文章開頭提到的弟弟,看到了蟑螂的時候,為什麼會尖叫著跳上沙發呢?首先,黑黑的身體、很多隻腳,及走路的姿態,讓弟弟認出了「那是隻蟑螂!」
動物的天性會害怕長相可怕的生物,演化的結果告訴我們,這些生物通常具有危險性或是有毒。而弟弟可能剛巧對於蟑螂的長相有較嚴重的情緒反應,也或許因為弟弟過去和蟑螂接觸,產生了不好的制約連結學習(例如被狂奔中的蟑螂越過腳背,留下黏黏的不舒服觸感),讓蟑螂本身變成一個負向的刺激源。
因此,再次見到蟑螂時,視覺刺激活化了杏仁核,讓弟弟立刻心跳加速趕快逃跑,躲到了沙發上,讓自己離蟑螂遠一些,並且縮在角落僵住不動,希望蟑螂就此離開,別再招惹自己。
鬼啊!那些摸不著的未知恐懼
害怕蟑螂的人不少,也有些人會怕狗、怕蛇,或是像《哈利波特》裡的榮恩一樣怕蜘蛛。這些會引起恐懼的原因都很具體,那麼為什麼有人會怕鬼呢?畢竟鬼是一種超自然的概念。
怕鬼的原因,和怕黑的狀況比較相近,來自於天生對未知的恐懼。
以怕黑來說,在黑暗的環境之下,由於來自視覺刺激的資訊缺乏,如果再加上對於附近環境的不熟悉,例如半夜走在鄰鎮的小巷裡,因為不知是否有危機藏在暗處,風吹草動都可能讓人驚恐,而進入了戰鬥或逃跑的警戒狀態。
很多的鬼片或鬼故事,場景都設定在黑暗的環境裡,鬼的出沒也常是出其不意。於是乎,「鬼」、「出其不意的危機」和「黑暗的環境」,彼此之間產生了連結。
也因此有些人在進入夜晚或是自己獨處時,會有不安的想法和恐懼的情緒產生。尤其是一些年幼的孩子,會在晚上睡覺時不敢熄燈,害怕衣櫃裡藏著鬼怪要出來嚇人,而無法入眠。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3 Computex:飛宏科技與Vinpower聯手玩GaN,搶攻快充商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即將到來的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中,飛宏科技將於現場展示市場首款搭載1TB儲存空間與65W快充技術的充電器「iXcharger」、以及高功率密度電競筆電電源等產品,帶給終端使用者前所未有小型化、輕量化、與頂規化的充電體驗!
飛宏科技與Vinpower, Inc.、Silanna Semiconductor攜手合作,共同開發市場首款同時搭載1TB跨裝置儲存空間與65W快充技術的2 in 1充電器「iXcharger」,將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3)正式亮相!除此之外,飛宏科技於現場將展示一系列330W GaN、280W GaN與140W PD 3.1高功率密度電競筆電電源,帶給終端使用者前所未有小型化、輕量化、與頂規化的充電體驗!
首款2 in 1 65W 1TB iXCharger

「iXCharger 」採用飛宏科技GaN快充技術,提供產品更高功率密度和快速散熱的同時,實現更小的封裝設計,為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實現快速、安全、高效的充電體驗。值得注意的是iXcharger不僅是快充,還擁有市面上首款可跨裝置且適用於不同作業系統的儲存技術,可為手機、平板、筆電等行動裝置充電,並可作為外接式硬碟使用,廣泛適用於iSO、Android、Windows、Chrome OS等作業系統,還具有高達1TB大容量的儲存空間。iXCharger輕巧便攜的傑出設計,時時能滿足現代人在資料快存、裝置快充的需求。
GaN頂級電競筆電電源,結合電路設計與製造工藝之最

普遍市售充電器為滿足高規格的電競筆電所需,在提升電源功率的同時,體積與重量也顯得更大更笨重,造成使用者攜帶時的困擾。飛宏電競筆電電源的設計研發,採用獨特GaN生產製程管控,與自主開發數位控制機制、功率模組設計等技術,使產品可達94%以上高轉換效率,且以更輕薄短小的體積,為電競筆電提供更高的功率與散熱速度,達到輕巧、安全、高效的充電體驗。
2021年底,飛宏科技推出體積最小的280W GaN高功率電競筆電電源,其功率密度突破業界多年來的設計極限,僅一般180W電源的大小。今年飛宏科技將於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中,推出330W GaN電競筆電電源,其相較於目前市面所販售的相同輸出功率產品,不僅體積小巧,且重量最輕(< 800g),在達到高規格安全測試的同時,滿足使用者對電競筆電電源的期待!
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3)
地址: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日期:2023年5月30日-2023年6月02日
攤位:J0509a(偉得科技)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