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難登「大雅之堂」?論藝術終結與當代動漫畫的耦合

漫畫難登「大雅之堂」?論藝術終結與當代動漫畫的耦合
Photo Credit: Olga Berrios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人可以是藝術家,人人或許也能成為藝評家。」雖然這句話說來有些不負責任,但是我們也不能固守在象牙塔內,重蹈歷史的覆轍,把可能性排除在外。

文:TSUBAME

1984年,藝術哲學家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宣稱了藝術歷史的終結,然而亞瑟丹托並不悲觀,因為這同時也意味著任何事物皆有可能成為藝術。1980年代,也正是動漫畫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開啟了往後具有濃厚後現代性的動漫文化,在如此的氛圍下,我們能發現當代動漫畫藝術發展的可能,似乎驗證了亞瑟丹托的預言。

不過在2018年,鄭問故宮大展卻惹來非議,《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撰文指出,[1]漫畫作為一種「通俗」的應用美術,不適合在故宮這類國際級博物館展出,言下之意,即認為漫畫作為一種「通俗文化」難登藝術的「大雅之堂」。這不禁讓人疑惑,亞瑟丹托希冀的未來,現在的我們真的做到了,或者說遇到了嗎?

藝術終結與當代動漫畫的耦合

在亞瑟丹托「後歷史時代」的論述之中,當代藝術已無任何歷史藩籬,不會有任何藝術如普普藝術被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棄若敝屣的情況發生,亞瑟丹托提出一個見解:「在後歷史的時代裡,藝術創作的方向不計可數,沒有哪個方向比其他更具特權,至少在歷史性上是如此。」

藝術歷經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以及格林伯格,已經邁入了嶄新的階段,藝術可以從此擺脫敘述的綁架,正如藝術家波伊斯所說:「人人皆可為藝術家。」正好像宣告藝術從此解放,任何人都能成為隨心所欲的藝術家,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

然而隨之而來的挑戰便是,正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的「布瑞洛箱」面臨的一樣,當某件藝術品與我們認知的既存實體並無二異時,我們又該如何區分二者呢?亞瑟丹托提出了一個看法,一件藝術品必須關於某個主題,並且體現其意義。[2]雖然亞瑟丹托的看法並不是通解,但至少回應了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疑問,我們亦得以看見許多藝術的可能性。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重現沃荷金寶湯罐頭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動漫畫文化發展甚久,影響無遠弗屆,我們可以從一些當代藝術中窺見動漫畫元素,也能從商業性極高的動漫畫本身看見藝術元素,但究竟是什麼,能讓動漫畫元素與當代藝術融合得如此恰如其分呢?

我認為動漫畫藝術是大眾文化的具體呈現,當我們論述藝術終結與當代動漫畫的耦合時,我們可以將當代動漫畫銜接至亞瑟丹托對於普普藝術的論述之後,於是產生了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以下我將從­­「當代藝術裡的動漫畫」、「動漫畫裡的藝術」、以及近期受到矚目的「蒸氣波」運動,探討未來的動漫畫藝術發展。

當代藝術裡的動漫畫

讓我們先來欣賞藝術家大友昇平(1980-)的作品《平成聖母》,大友昇平將日本「平成」二十幾年來影響甚鉅的動漫畫元素,不分地域地將其繪製在一個近似《美少女戰士》水手月亮的身體之上,在裡邊我們可以看到《精靈寶可夢》的皮卡丘、《辛普森家庭》的霸子、漫威超級英雄等我們所熟悉的動漫畫元素,並且在其身體上寫下佛教金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亦即天上天下唯有自己的本性能作為依靠。

而大友昇平決定將這本性以具體的動漫畫元素呈現,以大而化、形而上的概念爬梳平成年間動漫畫的歷史。從大友昇平身上,我們能看見藝術家根植於生活的創作型態,俯拾即是的動漫畫元素構成了作品。有趣的是,其父親正是大大影響日本漫畫的大友克洋(1954-)。

從這個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動漫畫與普普藝術的連結,以寫實技法與概念上的拼貼將這些大眾化、通俗化元素揉合一起。像這類以動漫畫為主的生活經驗所進行的藝術創作,其實在日本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相當常見,其中有幾位藝術家更是揉合日本浮世繪技法和西方「新藝術」技法。我們可從藝術家山本タカト的作品中,觀察他是如何承先啟後,開拓動漫畫藝術的可能。

十九世紀末,西方吹起一股「新藝術」風潮,其中以慕夏(Alfons Maria Mucha,1860-1939)、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等藝術家最負盛名,當時因為日本木版畫的影響,他們喜愛描繪象徵性的自然元素。

尤其慕夏擅長以線條構築畫面,試圖再現西方的浮世繪。山本タカト(1960-)受到西方新藝術影響良深,同時他亦貼近傳統浮世繪的技法來描繪。在這樣互相疊加的狀態下,山本タカト融合諸如耽美、百合、美少年、美少女等動漫元素進行創作,似乎在回應十九世紀末新藝術派畫家受到日本版畫的影響,進而開啟了所謂的「平成耽美主義」。其晚近的作品較為偏向怪誕、獵奇的視覺風格。

其實在綜觀這些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後,我們可以思考到,生活經驗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家們不可或缺的養分之一,當這些動漫畫元素大大影響生活經驗時,反思生活的藝術家們便有可能將之成為創作的一部分,試著讓這些相對大眾化、通俗化的特徵,融合藝術史傳統以及個人的詮釋,創作新的可能。

46505772_2202758159996264_31343868210273
Photo Credit: Takato Show

動漫畫裡的藝術

不過,我們可以思考另一個可能性,有沒有反過來的例子呢?亦即在一般的動漫畫作品中,出現了藝術史?其實這是有案例可循的,在《美少女戰士》之中,作者武內直子(1967-)便挪用了不少藝術史傳統,有趣的是武內直子並非藝術本科出身,許多挪用的媒材與體裁都是她透過自學而來的,武內直子也喜愛融合時尚元素於漫畫裡,因此在漫畫之中,也能看到不少當代時尚與藝術史傳統相結合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