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民主黨有支持率、國民黨有錢:日本兩大在野黨宣布合併成新政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的合併主要是立憲民主黨有支持率,國民民主黨則很有錢。因為國民民主黨表現不佳,支持率不斷降低,黨內許多議員非常不安,下次選舉可能落選,國民黨也可能消失。
(※ 首圖為日本國會參議院開會)
日本在野黨國民民主黨和立憲民主黨昨(19)日宣布,兩黨接下來將於9月初合併組成新政黨,新黨名將於召開黨代表大會時決定。兩黨合併後,估計在國會參眾兩院將擁有150席以上,成為日本最大的在野黨。對此在日本長期執政、掌握國會多數的自民黨則表示,「在野黨本至今分分合合很多次,不會對我們構成威脅」。
(中央社)日本在野黨國民民主黨昨天召開參眾兩院議員大會決定解散政黨,將與立憲民主黨合併,另組新黨。62名國民民主黨籍議員中有多數將參加併黨後的新黨。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國民民主黨的兩院議員大會60多人昨天傍晚在東京一家飯店舉行,黨魁玉木雄一郎提議解散政黨。
玉木說:「希望創造更大的團結,改變日本的政治,所以舉行這場討論會。有關與立憲民主黨合併的討論,今天希望得出結論。國民民主黨就此劃上休止符,盼能進行一場重新出發、具前瞻性的討論。」
大會上,執行部報告有關國民民主黨及立憲民主黨兩黨幹事長(秘書長)等彙整的合併後新黨黨綱案等討論的經過,並針對兩黨是否合併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後,以舉手方式進行表決,結果出席的59人當中57人贊成兩黨合併組成新黨。會議途中,之前已表達不願參加合併後新黨的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等幾名國會議員離席。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國民民主黨的62名參、眾議員當中,過半數的國會議員有意加入併黨後成立的新黨。
黨魁也不加入新政黨
玉木日前已表示,他不會參加合併後的新黨,昨天傍晚在會議結束後記者會上說:「我不參加新成立的政黨,不參與兩黨合併。」
立憲民主黨希望9月上旬能成立併黨後的新黨,但目前參加新黨的國會議員人數尚難估計。明天以後將詢問其他國會議員的意向。

《中央社》報導,玉木日前曾表示,有關消費稅減稅等國民黨的基本政策,未能與立民黨達成共識。他主張政黨的基本骨幹就是理念與政策要一致,為何要組黨、想做什麼才結黨,這些都應說清楚講明白,對於兩黨未有共識,倍感遺憾。
國民民主黨將「分黨」成「合流組」與「殘留組」2個新黨。日媒解讀,所謂的「分黨」就是事實上的「分裂」。玉木希望未來重新組成「國民民主黨」,但目前跟隨他的同黨同志大約只有10人。
有立民黨幹部對《NHK》表示,確實國民黨當中有一定人數的國會議員與立民黨不和,如果勉強在一起只會讓情況更混亂而已。希望能組成強力的體制在下次選舉發揮戰力。
《中央社》報導,日本在野黨能否整合,一直以來都是難題,立憲民主黨黨主席枝野幸男原本期待能透過與國民民主黨合併,以一個整合的在野勢力來對抗首相安倍晉三領軍的自由民主黨,但一如2017年在野整合碰到的局面,國民民主黨內對合併議題意見分歧,出現同意與不同意合併兩派。
日本在野黨的「分分合合」
《聯合報》報導,國民民主黨成立於2018年5月,由民進黨右翼派系、希望之黨及自由黨部分人士合併而成。立憲民主黨於2017年由民進黨左翼派系組成,黨魁是前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

《共同社》指出,如果兩者合併後,超過100人的第一大在野黨誕生,將是2017年10月以來,首次出現掌握這麼多席次的在野黨。
日本的在野黨經常分分合合,像是這次宣布解散的國民民主黨,2018年4月底,才剛從日本的「民進黨」重組、改名而來,而民進黨則是在2016年3月時,由當時的兩大在野黨民主黨與維新黨整併而來。
劉黎兒在《新頭殼》的分析指出,這次的合併,主要是立憲民主黨有支持率,國民民主黨則很有錢。因為國民民主黨表現不佳,支持率不斷降低,黨內許多議員非常不安,下次選舉可能落選,這樣下去國民民主黨也可能消失,才會跟民主立憲展開合併協議。
如果不合併的話,在野黨一直主張要趕自民黨下台取而代之的「政黨輪替」就永無可能。加上現在日本是小選區制,也因此如果不是大政黨,就會越來越不利,而且在比例代表部分更是互相殘殺。
根據維基百科,目前國民民主黨在眾議院和參議院中,共掌握60席席次;是國內第三大政黨,而立憲民主黨則共掌握87個席次,是日本第二大政黨。不過他們的席次仍遠遠落後執政的自民黨,在參眾兩院710個席次當中,自民黨就有398個席次;創黨數十年來,自民黨長期掌握日本政治,僅在1993年至1994年與2009年至2012年,2度短暫失去政權。
《中央社》報導,執政的自民黨一位幹部日前則對《NHK》表示,這2個在野黨合併難以形成政局的「颱風眼」,對自民黨而言,並不會構成威脅。
有位曾擔任過閣僚的自民黨籍人士表示,在野黨至今已多次分分合合,不認為這次的合併會提升人民的期待。但面對下次眾議院選舉,在研擬候選人的策略上,對執政黨來說,將是場硬仗,因此仍需關注。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日本兩大在野黨決定合併 將組新政黨(中央社)
- 日本兩大在野黨擬合併 執政黨:不構成威脅(中央社)
- 日本國民民主黨和立憲民主黨 宣布合併(聯合報)
- 國民民主黨決定解散並與立民黨組建新黨(共同社)
- 劉黎兒觀點》民進黨黨產都在國民黨手裡? 日本在野黨大合併背後的黨產問題(新頭殼)
- 日本野黨盼9月組在野新政黨 朝執政邁大步(中央社)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