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是個意外的暫停鍵,讓我們有機會省思「人生要怎麼斜?」

疫情是個意外的暫停鍵,讓我們有機會省思「人生要怎麼斜?」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對於沒有遭受疫情波及的人來說,也必須了解到:因為自動化,產業跟供應鏈都在轉變,在快速變遷的未來世界裡,個人的職涯、公司的壽命可能、應該都會比現在的短很多,假如跟不上變化腳步的話。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在台灣得到很好的防治,零星的本土案例,台灣可以說「沒有疫情」、「沒有活動的病毒」。台灣除了沒有疫情之外,經濟上衝擊之小也是在世界是名列前茅,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產業跟族群確實受到了莫大的衝擊。全世界卻非如此,尤其美國與中南美洲的疫情嚴重,疫情在香港、韓、日、歐洲都已經有再度猖獗之勢。

這陣子在精神科的門診中,擔心疫情、焦慮緊張的病人已經變少很多,也看不到那戴好戴滿的護目鏡,但是卻多了一些因為工作大受疫情影響而憂鬱的患者。世界各地的疫情目前看不到有所停歇,很多國家的封鎖,或產業的停頓都不是「度小月」就可以,尤其後續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包括疫苗是否成功、病毒是否大幅變異,有些「慘」業可能要有度「1-2個小年」的心理準備。像是航空業、旅遊業、音樂藝文活動業,對他們來說,收入大減,甚至根本沒有工作,還不知道何時可以恢復,從一開始的焦慮漸漸就變成憂鬱。

因為電子商務也趁機大幅崛起,很多服務業成為了間接的受害者,正如同IBNM新任執行長接受訪問時談到,這一波疫情將加速自動化的進行。原本預估在2030年(請參見〈2030年的自動化與短鍊化:人類命運將會風雨飄搖到何種程度?〉一文),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將以數千萬計,可預期的是,工作的型態將面臨巨大而且加速惡化中的改變,低薪、甚至失業的情況將會是很多人的夢魘。

低薪化與中年失業

低薪的困境與中年失業已經是門診中越來越常遇到的情況,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狀況:

  • 製造業:印度未來可能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全球競爭的結果,低階勞工的薪資將沒有提升的機會。這次疫情的一大受災戶是肉品處理場,因為勞力密集,加上低溫環境,感染者很多,這個行業其實很容易被機器人,低薪化與自動化將是製造業未來10年的基調。
  • 服務業:電子商務的更加普遍將取代越來越多的街頭店,從服飾、日用品、餐廳,甚至連銀行業都將無一倖免。銀行自動化的技術上應該比餐廳、便利商店還容易,連鐵飯碗的好日子都不會太久了!十年內,自動化的巨輪終將輾過眾多的行業,一旦自動駕駛成真,連司機運將們都會失業。
  • 科技業:科技進步的速度太快,一個博士畢業生在校所學可能只夠應付10-15年,更何況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台灣目前普遍存在的勞力壓榨下,在職學習其實很困難,往往有心也無力。能夠昇上管理階層者只是其中的少數,10年賣肝下來,卻發現等在前面是無情的中年失業。
  • 管理階層:即使是晉升到管理階層,當面臨倒產業的變遷、公司的合併或縮編,面臨中年失業的狀況比以前會更普遍。高階主管一但失業,很多時候會比基層員工更難找工作,心理的調適也更困難。

什麼叫「斜槓」?

「斜槓」的原文是英文「Slash」,《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寫的《雙重職業》(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中指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以知名的立法委員高嘉瑜來說,她是立法委員/名嘴/台灣胖虎。

「斜槓」是經濟組織方式發生變革,集中在固定時間和場所的傳統工作,逐漸被制式規定放鬆、任務導向的方式所取代。網際網路的發展又為「斜槓」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與場域,例如最近興起的網美直播、健身、美食分享平台,就讓很多擁有額外技能、美貌又能說話的人擺脫死板的工作束縛,發展個人興趣的同時又增加第二收入。「斜槓」製造了多重的職業和身份,提供了人生原先想像不到的各種可能,大大擴展了個人的機會,跟人生的豐富性。

人生要怎麼斜?疫情給我們一個省思的機會

門診時常常跟病人講,一周最好要運動兩天、社交一次,但是真的能改變生活的人只又極少數,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陷在工作跟生活的漩渦中,日復一日地過下去。等到發現自己可能會「被」離職、「被」提早退休、甚至公司要關門,這時才開始恐慌,公司待得越久越糟糕,發現即將面對一個可怕的未來。

對於在同一個職位或部門待上10年以上的「老」人來說,他們往往有自我封閉的特質,外在訊息相對其他人來說封閉許多,有些人壓根沒聽過,或沒想過「斜槓」這個東西,總覺得日子會這樣的過下去,到了65歲就可以退休。這一次的「世界性疫情」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暫停鍵,也是人生的一個驚嘆號,讓我們面對生命、生活,跟工作的被威脅。

這是一個好好省思「斜槓人生」的機會,我們常講說化「危機為轉機」,此其時也。即使對於沒有遭受疫情波及的人來說,也必須了解到:因為自動化,產業跟供應鏈都在轉變,在快速變遷的未來世界裡,個人的職涯、公司的壽命可能、應該都會比現在的短很多,假如跟不上變化腳步的話。「斜槓」不再只是一句名詞、一個觀念,而是我們為未來買的一張保單。

「斜槓」,從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來看,需要:

了解自己的所學,學習額外的新技能:「斜槓」不一定要離開公司、轉換行業,也可以是部門的轉變、新能力的學習與獲得。舉例來說,一個做研究發展的電機博士,不一定要終其一生待在實驗室裡,他可以學習客戶的服務與溝通,轉為商業部門的主管。當然這中間的一大關鍵是要看你的所學,有人學到的不是現在發展中的科技,而是未來的趨勢,那就可以一直做研究發展R&D。假如這才是你真正喜歡的工作,又可以做到足以退休養老,「斜槓」不需要。

很多人會覺得到時候再去念一個e-MBA,但在工作中有計畫的學習效果其實更好,當你念完e-MBA,往往別人就期待你可以在商業世界中上戰場,這往往是錯誤的,實務需要自我的了解與學習。e-MBA不會教你在高爾夫球場中不露痕跡的讓桿數,也不會讓你立即學會業務的管理,或財務報表的玄機,「做中學」才是真正的「斜槓」。

了解自己的長項,市場的競爭與需要:某家大型旅行社,主要的業務是國人赴外觀光,業務歸零的結果企需求生存,想要做不裁員的好公司。結果他們把腦筋動到國內旅遊、甚至餐飲服務,對不起這不叫「斜槓」,不慣對公司或員工來說都是。不同的業務要考慮獲利的能力之外(跟市場需要息息相關),也要考慮自己的強項之所在,這樣才會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