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內憂外患」夾擊:金正恩將發表5年計畫、金與正傳「掌握國政」分擔壓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韓最近面臨以聯合國安理會為首的國際社會經濟制裁、防堵武漢肺炎疫情、加上近來的水災洪害,種種棘手的問題,堪稱金正恩掌權以來的最大危機。
昨(19)日北韓勞動黨決定,明年1月召開睽違5年的第8次全國代表大會,金正恩將提出新的5年經濟計畫,因為北韓目前面臨了許多無法預期的挑戰,「拼經濟」策略無法讓人民生活獲得改善。不過,北韓勞動黨第一副部長金與正近期將受託「掌握國政」,分散金正恩的統治壓力,只是這不代表她就是繼承人,金正恩仍掌握最高統治權。
金正恩坦承「面臨嚴重挑戰」,明年將發表5年計畫
《ETtoday》報導,勞動黨的黨媒《勞動新聞》今(20)日報導,明年1月在勞動黨第8次代表大會上,將會提出下一波的5年國家經濟發展計畫。此次北韓勞動黨全體會議的報告書指出,這段期間「拼經濟」的策略無法奏效,「今年國內外情勢持續嚴苛,不少無法預期的挑戰接踵而來,導致無法改善經濟情況、且未達國家所預設的經濟目標,使人民的生活無法獲得顯著改善。」
北韓最近面臨以聯合國安理會為首的國際社會經濟制裁、防堵武漢肺炎疫情、加上近來的水災洪害,種種棘手的問題,堪稱金正恩掌權以來的最大危機。金正恩在會議上也承認,北韓面臨了「各個方面的意外和不可避免的挑戰」。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韓國銀行的數據,隨著制裁收緊,北韓的經濟在2017年萎縮了3.5%。2018年,它又萎縮了4.1%,對中國的出口驟降了86%。雖然經濟在2019年略有恢復,增長了0.4%,這是因為北韓試著在夜間穿越中國邊境或在公海船隻間走私違禁貨物。
但是今年,疫情迫使北韓關閉了與中國的邊境,中國的邊境貿易額佔北韓對外貿易的90%以上。根據首爾的大韓民國統一研究所數據,今年上半年,北韓對中國的出口猛跌,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5%。從中國的進口也下降了67%。原本在疫情打擊全球經濟前,今年北韓經濟預期可以增長3.7%,而現在恐怕將減縮創紀錄的8.5%。
《ETtoday》報導,南韓《韓聯社》分析,勞動黨代表大會原本在金日成時代定期召開,然而進入金正日時代後卻變得有名無實、幾乎停辦,直到金正恩掌權後,於2016年5月才召開第7次代表大會,距上一次的代表大會已隔36年。《韓聯社》指出,由於明年1月美國早已完成總統大選,因此不排除在第8次代表大會上發佈對美國、南韓的新一波外交政策與戰略。
金與正將接班?
《韓國先驅報》報導,韓國一情報機構今日揭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已將其部分權力下放給他的妹妹金與正,讓她管理北韓與南韓、美國的事務。情報機構說,此舉似乎旨在減輕金正恩的負擔,但否認這位領導人有任何嚴重的健康問題。
《聯合報》報導,韓國國會情報委員會河泰慶分析,雖然金正恩仍掌握最高統治權,但和過去相比已下放部分權力。例如勞動黨第一副部長金與正收到對南韓和美國等戰略報告時,仍會上呈金正恩裁決。
河泰慶也指出,不只金與正一人受託掌握國政。副委員長朴奉珠和新任內閣總理金德訓負責經濟,人民保安部部長崔富日負責軍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炳哲則負責武器研發。
《NK News》指出,最近金與正並未出席北韓勞動黨的高層會議,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金與正在6月時高調炸毀了南北韓的聯絡辦事處,引起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和討論,「她很有可能有點過度活躍」,招致了懷疑或嫉妒,「如果你是個領導者,你不會希望周圍有個被外界廣泛視為『替代者』的人。」
但也有分析認為,就算金與正沒有參與會議也無所謂,因為她擁有和其他勞動黨官員截然不同的「血統背景」,也就是金正恩的妹妹,她本來就可以不在現場,但仍可能以某種方式參與會議。她依然擁有很大機會掌權。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南韓國情院:金與正受託「掌握國政」 為金正恩分憂(聯合報)
- 金正恩主持全中會!坦承「天災突襲」重挫北韓經濟 宣布明年發表5年計畫(ETtoday)
- North Korea’s Leader Had Big Economic Plans. He Admits They’ve Failed.(紐約時報)
- 北韓今召開勞動黨全中會!金正恩親自主持「強化戰力」:不向外侮低頭(ETtoday)
- [Breaking] North Korea partly ruled by leader’s sister Kim Yo-jong: NIS(韓國先驅報)
- 北韓金與正受託「統治國政」!南韓國情院:金正恩壓力頗大(ETtoday)
- Kim Yo Jong still missing from high-level meetings in North Korea(NK News)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