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節」(下):作為動詞,節代表「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說文解字「節」(下):作為動詞,節代表「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說文解字是「節」字,太開心聊一聊就噴了一萬字。假如你居然耐心看完了,我相信你不是非常博學對事物充滿興趣,不然就是生活中真的已經沒有別的事好做了。應該不是後者對吧?

作為度量單位的「節」

一開始講到,節這個字的由來是竹節,竹節則是竹子的枝幹上固定每一段距離就會出現的實心接合(竹子內部是空心的,只有竹節是實心),節也由此引申出許多類似的抽象意義。

第一個概念是「分段」,一個固定長度的單位,可以再均分成很多的小單位,而且每個單位等長。

所以節會被當作某些具體事物,從中分段而取出的概念。比如說,綁辮子或編髮時,將頭髮一節一節綁起來;或者,雙節棍或三節棍,據說是某位少林武僧將竹竿斷成三節但未完全斬斷還可透過粗纖維相連為原型發展出來的比武兵器。

除了具體事物的長度分段,節也被用來替抽象的時間當作分段的單位。比如說,上課的時候會用一「節」課,通常是40或50分鐘;以時計價的服務,比如說按摩,也會用一「節」,也就是15分鐘來當作付費的單位基準。

shutterstock_21536470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藝術領域中的「節」

談到了時間,談到了分段,因此節跟一個特殊類別很有關係,就是「音樂」。

在樂譜中,同樣的拍子重複一次是音樂的最小單位,稱做「小節」。一個44拍的音樂,定義就是四分音符為一拍,每一小節有四拍。

因為有節、有分段,所以拍子會以節為單位不停地重複,我們就稱為「節拍」。在單純的節拍上予以變化,變得複雜,但是基本上仍然遵照著每小節不斷重複的規律在走的複雜化節拍,我們就稱為「節奏」。

我們講的節拍與節奏,英文是tempo,這個字直接來自拉丁字根tempo,指的就是「時間」。音樂與節奏,從來就是以時間為展開的藝術。

節奏是一個音樂作品的靈魂。

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譜寫的《威廉泰爾序曲》還有奧地利作曲家蘇佩(Franz von Suppé)譜寫的輕歌劇《輕騎兵序曲》,在主旋律中都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節奏,在小節內不規則地切分、卻又在每小節規則地重複,這是只有在騎馬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的,四隻馬蹄在奔馳時會規律呈現的特殊節奏。

音樂家則為這個特殊的節奏填上了音符,完全可以想像音樂家是在馬上快意奔馳的時候,旋律就這樣伴隨著馬蹄聲的節奏蔓生而出。而且兩首作品的節奏還是有差異,仔細聽可以發現,《威廉泰爾》中的馬群是在衝刺,短而急促;《輕騎兵》當中的馬群則是疾行,可能是描述騎兵群在曠野上巡弋,節奏快但不急。

再如歌劇《卡門》序曲裡的鬥牛士的節奏、佛朗明哥舞的節奏;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音樂中探戈的節奏;來自巴西融合了森巴音樂的Bossa Nova的節奏等等,每種不同的音樂,都因應著當地的風土、民情,生活與生產方式,而呈現出不同的節奏。

節奏對於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的事物都很重要。

舞蹈非常依賴節奏、說故事也有說故事的節奏、電影的剪接依舊是一種說故事者獨有的節奏。同一個故事,交給侯孝賢來說,跟交給大衛芬奇來說,你會得到在敘事節奏上截然不同的兩個故事。

甚至在我們一般想像中跟音樂很無關的領域裡面,節奏還是很重要。比如在公共政治領域裡,打選戰有打選戰的節奏、爆料有爆料的節奏、網軍帶風向有帶風向的節奏,連網路上集氣、吐槽、做梗圖、發祭品文,也都有各自的節奏。代表了一個議題的塑造與醞釀,都有其獨特的時間發酵模式,仔細鑽研,簡直就是一種新型態的藝術創作。

前面提到了,因為「節」可以將時間分段,而每一段的節奏又會以節為單位不停地重複,於是這個不停重複的過程我們就稱為「節律」。

律的抽象意義之一,是一種恆定的法則、或是固定的樣式(pattern)。節跟律在某種意義上,兩者有相近相通的部分,關於重複、關於法則、也關於約束或是節制。節律作用在音樂上,規定了音律與節奏的範圍,而這件事又跟陶冶性情、規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則試圖在人倫秩序崩壞的春秋時代呼籲恢復舊時代的禮樂法制,是因為孔子認為人的行為,只要能夠在禮的範圍內紓發自然的心性,在樂的陶冶下培養安適的態度,則每個人都能夠在恰當的人際關係中謹守自己的分際,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孔子所嚮往的世界。

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問題有沒有這麼容易解決先不管,我們要了解的是,孔子關心的,從來就不是把禮樂這套制度像輪胎一樣硬套在每個人身上讓每個人動彈不得。孔子在乎的,是在不摧毀抹殺每個人的自然天性之下,對於每件事尋找適宜的態度,在每個人心中皆有他者的存在、起立迴身都為他者預留空間的一種內在性體貼中,建立一種倫常。這樣的架構所建立的社會,有一定的柔軟度,讓每一個人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shutterstock_173360451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時間尺度中的「節」

節律的想法如果不是放在音樂,而是放在巨大的世界尺度之下,也會體現出它的意義。

我們所住的世界,在時間上仍然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太陽每天由東方昇起、由西方落下。有白天就有黑夜。海水潮起潮落、月亮有盈有虧。一年當中有四季的遞嬗。

中國社會從進入農耕時代開始,對於整體環境的循環法則就非常注意。對於時間的掌握,是農業發展的關鍵,甚麼時候需要播種、甚麼時候需要耕作、甚麼時候可以收割,都要在對的時間點,才不會錯失最好的時機。

中國人以太陽的運行為基準,標誌出四個時間點: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時間(夏至)、夜晚最長的時間(冬至),還有兩者的中間點(春分秋分),以之作為季節的中間點而畫分出四季。每一季再劃分出三等份,稱為三「節」。因此一年有十二節。在每十二節的區段後半,又再各自設立了十二氣,合起來是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