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中國相關課程都違反《港區國安法》,美國教授如何「自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降低《港區國安法》對研究中國學者帶來的威脅,美國學者錢喜娜告訴德國之聲,美國大學應該關注研究中國議題學者遇到的挑戰,確認學者研究或教學時不會遇到太多阻礙。
文:William Yang
受訪對象:錢喜娜(Sheena Greitens,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公共事務學院的副教授,她的研究領域包含東亞、獨裁國家的政治與外交、以及美國的國安議題)
- 德國之聲:大多數的美國高校機構新學期幾乎都將透過線上的方式來教授課程,部分教授中國相關課程的學者擔憂,這種上課模式可能會增加部分老師與學生成為《港區國安法》打壓目標的風險 。您認為教授中國相關課程學者的擔憂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錢喜娜:過去幾個月,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因新冠疫情都被迫將課程轉為線上進行,而自從七月中國政府在香港施行《港區國安法》後,許多教授中國相關課程的學者目前都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適應線上課程與國安法的同時,確保學生的安全與隱私權,以及學術自由不會受到影響。
雖然學者無法清楚瞭解哪些課程內容可能被中國當局視為顛覆中國政權,但從國安法的法條定義上來看,該法所打壓的目標範圍似乎很廣。這表示,大部分與中國政治、社會學或法律相關的課程,某種程度上一定會包含違反國安法的內容。
線上進行教學代表非修該堂課的學生或外人,也能輕易的觀看上課內容,甚至將課程內容錄下來並與他人分享。這些可能性進一步提升線上教學的風險,因為中國政府官員可能運用這些教學內容,來決定透過特定方式對特定人士施壓。
- 德國之聲: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的助理教授楚克斯(Rory Truex)與其他數名教授中國相關課程的學者在上週《華爾街日報》發布的一篇報導中,分享了一些能降低國安法對學生造成威脅的方法。您認為學者在考量這些做法的同時,該如何做才能防止自我審查的情形發生?
錢喜娜:教授能透過不同的策略來降低國安法對學生帶來的風險,並同時保障學術自由不受影響。楚克斯與其他學者在亞洲協會的網路平台《中參館》發表了一些想法,包含在學期開始前,寄信提醒修課的學生他們可能面臨的風險,學校也不該預設每堂線上課程都需要錄影存擋。
此外,學校也應該授權教授根據課程內容的風險,來編制課程的教學大綱,並自行決定哪些課程內容適合放上網。教授與學校也該讓學生能評估參與特定課堂討論,是否會對他們的安全造成影響,並在他們決定不參與課堂討論時,免受責罰。
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沒有任何一名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教授,能完全消除國安法對中國相關課程帶來的風險,因為本質上來說,這些風險源自於中國政府所推行的國安法,以及中國政府亟欲將該法的效力拓展至境外。
- 德國之聲:您幾年前曾做過一項研究調查,顯示教授中國相關課程的學者,往往得自己去面對教授敏感議題所帶來的挑戰或風險。您認為高等教育機構該怎麼做才能確保他們有提供自家學者足夠的支持?
錢喜娜:我們的研究調查顯示,當研究中國議題的學者在過程中遇到挑戰或打壓時,他們通常是自己處理這些情況,而他們服務的學校或高教機構很少提供協助。我認為大學需要仔細且全面的審視他們與中國所進行的合作、研究計畫、交換計畫或是募款活動,並依據這些活動來統整一套符合基本學術原則的應對策略。
他們應該要蒐集相關訊息,並確認校方與學者都知道目前彼此正在進行哪些與中國相關的活動或是課程。此外,學校與學者都應該善用彼此的優勢去找出潛在的風險,並試圖去控制風險。大學應該與專注在中國相關研究的學者討論他們可能面臨到的風險,確保這些學者在進行研究時不會遇到太多阻礙。
Many Chinese students went to PRC during COVID & are taking classes online. If classes are surveilled, sensitive discussions (eg, topics in any Chinese politics class) could get them in trouble. Proud of colleagues who're trying to maintain both academic freedom & student safety: https://t.co/1IXy8rSvZt
— Sheena Greitens (@SheenaGreitens) August 19, 2020
- 德國之聲:在中美兩國爭端持續升級之際,讓學者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繼續針對中國相關議題進行研究與教學對世界來講有多重要?
錢喜娜:中國法律、國內政治與中國的外交跟安全法律都是不斷在變化的領域,而增加對這些領域的瞭解對美國跟全球來說也非常重要,所以我認為讓瞭解中國議題的學者能繼續進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對於在大學教授中國相關科目的學者來說,能夠繼續透過教學讓學生對中國有一個很全面且準確的認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民與學生能夠透過這些管道去認識中國,以及中國對國家安全跟全球政策所對來的影響。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港版國安法”的相關議題
- 2020-08-29 Facebook、Google確認「海底電纜」棄選址香港,改經台灣、菲律賓
- 2020-08-29 駐台外籍記者增22人,包括數名遭中國封殺的新聞工作者
- 2020-08-27 大多數中國相關課程都違反《港區國安法》,美國教授如何「自救」?
- 2020-08-20 這堂課包含「敏感議題」:因應香港國安法,美國大學允許學生以代號上課
- 2020-08-20 香港成「逃犯天堂」?美國停與港引渡逃犯等三項雙邊協議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