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台灣國軍,如何抗中保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國軍的最根本問題恐怕不僅限於戰車失修或者缺乏技工這麼簡單。本調查訪問的人士都認為,更根本的原因要歸咎於整個軍隊的組織文化缺陷、缺乏外界監督和審計、最高領導階層(包括國防部和政府當局)治軍無方,又漠視實際戰力的維持。
本文原由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於2020年8月20日刊載,英文原文報導於此。經編輯同意授權,由原文作者翻譯為中文於關鍵評論網專欄發表。
當中國正在台灣海峽的另一端大舉擴軍、威脅要以「任何手段」實現「祖國統一」的同時,美國和國際盟友寄望台灣可以自立自強、建立可以嚇阻中國入侵的國防實力。
然而當前台灣軍隊真實情況不但如筆者日前於美國《外交政策》(中譯文於關鍵評論網刊登)調查揭露,面臨兵源短缺、後備體系毫無作用的嚴重問題,另一個同樣嚴重的是後勤體系也是不堪一擊,可能有一半的戰車無法上路、其中武器能發射的甚至更少。中國解放軍都還沒有開任何一槍,就已經有台灣士兵因為這些問題而喪命。
台灣政客在炫耀花了納稅人的大錢從美國買到光鮮亮麗武器的同時,一名年輕的士兵被軍中惡劣的後勤狀況逼迫自己購買零件,最後還走上絕路。
今(2020)年30歲的黃志劼本是台灣陸軍中尉,原在特戰指揮部傘兵部隊做志願役士兵,熱愛國軍的他還申請了冷門的士兵轉軍官訓練,升為中尉後被派遣到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69旅擔任保養廠的廠長。像他這樣一個年輕、受過大學教育、又自願投身軍旅的士兵,本來應該是台灣國軍要好好珍惜的人才,更不用說台灣近年從徵兵制轉向募兵的過程中,一直苦於找不到足夠的志願役士兵。
但就在今年4月16日的晚上,黃中尉卻在營區大禮堂的一個陰暗樓梯間上吊自殺。剛開始台灣媒體甚至沒有報導這個消息,直到黃中尉傷心的母親在臉書上發了千字長的公開信訴求總統蔡英文介入調查他兒子的死。

在記者會上,黃中尉的母親哭訴她的兒子被旅上的長官霸凌、被迫自己掏腰包購買軍中的裝備零件和工具,黃媽媽和家人還展出了訊息截圖、收據、黃中尉購買的物品照片等作為證據。
顯然黃中尉在死前好一段時間,曾拼命自己從外面購買各式各樣的零件和工具,例如多功能鐵鎚、消防沙等等,來補足他所負責的保養廠短缺的料件,黃中尉的哥哥甚至還遠從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網站,幫他訂購了一個美制的「火星塞量規」。
在立法院受質詢被立法委員問到黃中尉自殺案時,國防部長嚴德發只說「國軍嚴禁自購料件」,還說如果有料件、工具遺失情況,士兵只要「透過正常管道去申請」就行。
然而嚴德發的說法聽在真正服役的軍士官耳裡根本就是笑話一則,事實上在同一場質詢上國防部總督長,就直接承認了「不諱言曾經發生過」官兵被迫自購料件的事情,而黃中尉死後軍方人員前往269旅調查也發現黃中尉負責的保養廠的確至少有31項物品短缺。
而且269旅可不是什麼後方單位,而是一個重要的實戰部隊,駐紮在桃園近郊外圍防守通往台北市盆地的要害。若是中國解放軍登陸北台灣海岸,269旅勢必要挑起防衛首都的重大戰鬥任務。如果269旅的後勤狀況是這麼淒慘,何況台灣軍隊其他的部隊?
國防部不公布台灣國軍有多少「主戰裝備」處於妥善而可以作戰的數字,我們只知道在每年的漢光演習和其他電腦兵推演習中,國防部都自動假設我軍會有90%的人員和85%的裝備處於可作戰狀態。
對此退役陸軍中校、現為軍事評論家的黃竣民直接批評:「這些數字毫無意義,全部都是假的。國防部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戰車或火炮真的達到可作戰狀態。因為國軍從上到下、從基層的士兵就會開始上報不真實的後勤數字和狀況,如此才能維持天下太平的假象以討好上面的高階將領還有政客。」
退役陸軍少將、曾經擔任陸軍裝甲542旅旅長的于北辰則推測,黃中尉死前很可能是陷入了後勤軍官常遇到太多缺件補不齊的困境。可能他在被派到該保養廠職位時,廠裡的大量零件和工具都已經遺失或壞掉,如果他據實上報這麼多的缺件,那麼上級究責下來很可能也是要他自己依照天文數字的原價理賠。
要透過軍中管道補齊這麼多的缺件而不被究責不是不可能,但文書過程非常繁雜,而且還需要上級的包容才可能過關,缺乏經驗的黃中尉可能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去申請。更何況像他這樣「菜」的軍官,還必須要顧慮一次呈報這麼多缺件可能會引來軍方高層的調查,引來旅上其他長官不滿。
在台灣的網路論壇和討論版上處處可見網路「鄉民」們描述自己當兵時後勤狀況悽慘的經驗,後勤單位和軍械庫職位,幾乎一致被認定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賽缺」。而且他們抱怨的還不只掏腰包自購料件,還有被迫文書造假、呈報不實的裝備妥善狀態、藏匿「多餘」的料件、進行倉促而不合格的維修工作、甚至在演習和高裝檢前從友軍單位偷零件裝備的荒謬事蹟都時有所聞。
本調查訪問到的一位現役陳姓士官長在後勤單位長年任職,他的說法更加驗證了對於國軍後勤狀況的質疑。
「這完全取決於你怎麼定義妥善率,國軍的輪車如悍馬車和雲豹裝甲車等的確乍看之下大部分都可以上路,可能90%都有。問題是這個數字沒有考慮到維修完後很多零件的狀況還是大有問題,舉悍馬車為例,可能正常平地開個50公里就會磨損掉輪軸等保養很差的零件,然後就出問題了。」
陳士官長還說:「最糟糕的部分是在履帶車輛,如果只考慮機動能力,我觀察到的戰車和自走砲算是能妥善上路的大概只有5成。但引擎能開、履帶能轉不代表武器也能射,如果把武器妥善率也算進去,仿照美軍的標準去計算的話,戰車只有3成能算是狀況妥善能作戰的。」
更要命的是,陳士官長指出即便這些第一線的戰車和裝甲車,彈藥、油料、前置補給和維修的資源平時都處於短缺狀態,只有等到即將進行什麼重大演習時才有可能開始補充。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