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我如果當個「逆媳」,你還會愛我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婚姻不是只扮演好太太、好媽媽就夠了,還有「好媳婦」。被認定是一個「不稱職」的媳婦,就足以令人沮喪萬分,而若是被標籤為「逆媳」,往往就不只是「我努力」就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了。
文:陳彥琪
黑掉的媳婦──我如果當個逆媳,你還會愛我嗎?
一個做媳婦的最高境界──原來你也可以擁有不喜歡對方的權利,但不需用攻擊、貶損對方的方式與之抗衡,而仍能堅定的保有自我,自在的做自己。
我從小就是個有點被寵壞的孩子,託有一個傳統持家的母親在家忙上忙下的福,我不太洗衣服,也不會煮飯,就連吃完飯的碗盤,也是母親一嘴叨唸,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端進洗碗槽裡。從小到大,不是像個千金似的住家裡、吃家裡,就連出了社會,在外地工作,仍幸運地遇到黃金室友。青菜都是對方老家寄上來,室友熱情的燙給大家一起吃的。因此,在嫁人之前,我母親對我的嫌棄、嘮叨從來沒有停止過。
「你以後嫁進人家家,什麼都不會做,看人家怎麼說你!」
「你怎麼這樣跟大人說話?嘴就是要甜一點呀。以後嫁進別人家,人家才會喜歡你~」
每次聽到這種話,我跟我的母親當然免不了一番唇槍舌戰。
有趣的是,當時的我,也只是很直覺地反駁我的母親:「拜託~我也只有在家這樣好嗎?我在公司,還會幫忙打果汁咧!」或是既軟爛又賴皮地回答:「那也是在家裡有你做,我才懶呀。我在別人家才不會,好不好!」
但我漸漸發現,在家務分工中同樣被寵壞的弟弟,頂多被我母親唸著:「這麼大了,怎麼碗放一整天,也不會洗?」卻從不會提「以後娶老婆」怎麼辦之類的話。
當媳婦的「學問」
人生終究不太可能一輩子爽爽的蹺著二郎腿過,我還是嫁進人家家裡當媳婦了──跟公婆同住的那種,並發現所謂的「願意幫忙」,在嫁作人家媳婦的角色任務裡,是多麼奇怪的存在:媳婦「本來就應該」要做家事才對呀,怎麼會是「幫忙」呢?你怎麼會只有打掃自己的房間而已呢?家裡面的客廳、廚房、浴廁是「我們一家人」共用的,當然要一起負責囉!
於是,婚前的禮貌與客氣,在婚後,則成為了必要與當然。幸運的是,公婆也沒對我這個家事白痴的媳婦翻白眼、指手畫腳,但我自己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當一家人吃飽飯,坐在客廳,看著電視,我的婆婆便開始收拾餐具。當她一人走進廚房,開始清洗碗盤時,我就開始如坐針氈,最後,我還是跟著跑進廚房,幫忙壓洗潔劑、把碗盤放進烘碗機裡頭,聽著婆婆告訴我:「深的盤子放左邊,淺的碟子放右邊,你公公拿出來用才習慣。」
我突然好像有點理解了。嫁人之前與之後的衝突感受,那種感覺好像找工作一樣,如果自己面試時,佯裝著一百分的樣貌,進了公司後,若不能做到一百二十分,最後吃苦的還是自己。
換作媳婦這個角色,原本只要碰面時,讓自己表現得端莊、體貼就好,想不到一起住之後,想要吃飽飯就蹺個二郎腿、滑手機,也覺得綁手綁腳,更遑論有了孩子後,還有「是否勝任好媽媽」的任務、壓力。種種來自夫家的考核與評價,不知壓垮多少世間媳婦。
婚姻不是只扮演好太太、好媽媽就夠了,還有「好媳婦」?!
有趣的是,網路上有許多「好媳婦妝容」、「好媳婦穿搭」的教學,討論度熱烈程度不下面試妝容、約會穿搭。足見交往中的女性,對於「醜媳婦見公婆」的壓力與不安,以及期待自己被喜歡、被認同與接納的渴望,有多麼深。
但是真正進入了對方的家庭後,「媳婦」們開始發現,進去之前可以當客人,不用洗碗,也不用煮飯,但一旦被「認證」後,長輩們開始會在吃完飯前,把自己叫進廚房,開始「幫忙」。
我甚至聽過,準婆婆要準媳婦跟著進廚房:「煮飯給我瞧瞧。」準婆婆在旁盯著準媳婦的手法,開始評論準媳婦的做菜手藝,還有叮囑「我們這家人」的用餐偏好與習慣。
於是,媳婦開始感到壓力,甚至對比家中其他妯娌姑嫂,而看到婆婆的偏心,並感到不公平與委屈、傷心。到底是我做得不好,不得你歡心?還是,你本來就不喜歡我,對我處處挑剔?
原來,婚姻不是只扮演好太太、好媽媽就夠了,還有「好媳婦」。被認定是一個「不稱職」的媳婦,就足以令人沮喪萬分,而若是被標籤為「逆媳」,往往就不只是「我努力」就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了。

我自己,包括身邊的女性朋友們,我們這群「現代媳婦」有著一些矛盾又衝突的困境。在「男女平等」教育下的女性,有些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甚至不亞於自己的丈夫,不論對於養育孩子,或是財務家務分工,也有相當程度的想法與主見,但對自己「媳婦」的角色,仍有著被喜歡、被認可的期待,而在與公婆相處的衝突中,讓自己痛苦不已。
許多媽媽為了孩子,寧可讓自己「黑掉」
我常聽聞許多媽媽為了孩子,寧可讓自己「黑掉」的案例。
從老人家沒有習慣帶汽座就把孩子載出門,或是老餵孩子喝多多、吃零食,甚至跟孩子講一些「弟弟出生,爸爸媽媽就不要你」的話,讓現代媳婦們火冒三丈。有的選擇直接拒絕、頂撞長輩,甚至被逼得急著在孩子面前反擊與批評。好像為了孩子撕破臉,也在所不惜。
然而,這樣一做,不僅先生尷尬、為難,夫妻間吵個不停,甚至可能引發婆媳衝突、家庭大戰。這些都讓現代媳婦們身心俱疲,對自己不討喜的樣貌,也深感沮喪,渾身不舒服。
我在書中雖然常提「要為情緒劃下界限」,但能否承擔劃下界限的後果,說實在,真的很不容易。
做自己,與被接納、喜歡,彷彿成為二選一的難題。我沒有不心懷感恩、沒有不願孝敬長輩,但公婆姑嫂就不是自己的親人呀!難道我選擇了劃下界限,就得一身黑、終身黑,讓先生難做人,媳婦不是人。
從俄烏戰爭居安思危!智慧國家如何鞏固數位基礎建設提升韌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個月過去,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中,期間也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現代戰爭的科技應用,烏克蘭又是如何透過這些新科技的應用,使俄羅斯久攻不下?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文學經典名著《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開頭寫道:「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歷史總是一再重演,當前的烏克蘭,感受一定更深。
當全世界盡可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烏克蘭史上最年輕的數位轉型部長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稱此役稱為「第一次世界網路大戰」World Cyberwar I。俄烏戰爭,從跨國IT駭客攻擊、區塊鏈促成加密貨幣捐款、到上千顆星鏈衛星系統(Starlink)突破戰地邊境,解救烏克蘭斷網危機。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力差距不小,烏克蘭如何善用新型數位科技,讓俄羅斯久攻不下?
俄烏戰爭新科技精銳盡出,其實烏克蘭花了兩年強健數位韌性
不同過往戰事,俄烏戰爭不再以槍枝火炮為唯一武器,數位科技可拿來防禦,更能反守為攻。有文章描述烏克蘭的背水一戰:「以網路為戰場,推特為大砲,全球駭客為軍隊,加密貨幣和NFT籌軍餉……企圖封殺俄國的網路、經濟、資金鏈。」
面對開戰,烏克蘭號召盟友取代單打獨鬥。
他們在網路徵召30萬跨國「IT軍團」以Telegram為基地,分享俄羅斯的伺服器位置,進行一波又一波阻斷服務攻擊(DDoS)。他們也向科技巨頭求援,用Starlink低軌衛星打造戰時緊急網路通訊基礎設施,甚至說服Google地圖停止顯示要道資訊,搜尋服務加入SOS警報功能。

另外,烏克蘭還運用加密貨幣當成人民逃亡的「救命金」,募集1億美金虛擬貨幣捐款,甚至發行「元歷史:戰爭博物館」Meta History: Museum of War主題的NFT,兼得籌款用途並借助NFT不可竄改特性,紀錄戰爭真相向數位社群散播。
烏克蘭在戰爭爆發時,看似立刻做足準備,事實上,他們過去花了兩年半時間,強健國內的數位基礎建設。
烏克蘭在戰事之前喊出2024年「手機政府」轉型目標,把各類政府服務「Uber化」。原本用來取得數位護照、登記車輛牌照的政府APP,在戰時馬上轉變用來申請急難救助資金、身份證明文件、登錄財產損失等多項緊急功能。
以烏克蘭為對象居安思危,台灣其實也在強化數位建設提升韌性
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把焦點望向台灣,Wall Street Journal點出台灣網路的脆弱性,因95%網路流量數據仰賴海底電纜接收、發送。這份報導指出,美國模擬中國侵台會優先攻擊周邊海底電纜,一旦戰事發生,極有可能有一小時的訊息真空期,讓台灣與盟軍通訊失聯。

事實上,台灣近年非常重視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像是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提出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項下規劃數位基盤建設,為邁向智慧國家奠定基礎。
以衛星系統為例,數位基盤計畫就針對低軌衛星及地面設備投入驗證,建立低軌通訊衛星產業鏈。目前台灣積極投入自主研發關鍵技術與元件,籌組兩組低軌衛星旗艦團隊,放眼目標2026年前發射2枚通訊實驗衛星。
確實,目前已經有10家台灣業者組成「低軌衛星國家隊」,先後打進SpaceX、OneWeb及Kymeta國際供應鏈,有望一年賺進9,000億元商機。當低軌道衛星部署完備,擁有自主的衛星避免對外通訊失聯問題,等於一面強化軍事防禦;另一方面加速發展太空機會財。
除了空中衛星,台灣對海底纜線建設也持續加碼。
數位基盤建設針對亞太海纜及5G雲端聯網中心,完善在地光纖通道、強化安全防護,讓台灣成為國際資通中心樞紐。過去就有媒體點出,中美貿易戰之後,國際企業加碼把海底電纜連到台灣,將此視為新一代「護國圍牆」。
像是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Google,預計2024年啟用全新海底電纜APRICOT,這條總長約12,000公里的傳輸科技,將連通台灣、日本、關島、菲律賓、印尼多國,中華電信也有參與其中。未來幾年,預計有其他海纜通向台灣,其中一條是東南亞日本二號(SJC2),採用雙點登陸方式,也就是如果海纜被斷線,還能以陸纜方式備援,有效降低單一海纜站的事故風險。
資訊攻防成未來戰事重中之重,國家網路資安防護迫在眉睫
現代戰爭除了攻擊基礎建設,還會以細膩的AI科技進行攻防,對人民進行認知作戰。俄烏戰爭就曾以「Deepfake」仿臉AI技術,假冒烏克蘭總統宣布投降,迫使烏國政府急於闢謠。過去台灣就曾有影片示範如何快速「假冒」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三兩下功夫就能散播假訊息。
資訊烏賊戰,台灣與烏克蘭的處境,如出一轍。
調查指出,台灣連續9年奪得假訊息攻擊冠軍;至於烏克蘭,則是8年來頻繁受到俄羅斯的網路攻擊。身為假訊息最大受害國,台灣如何加以反擊?
民間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動蒐集與公共事務有關的可能假訊息,啟動訊息事實查核,也加入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IFCN)依循全球共同原則執行查核工作,甚至因應台灣人口超過9成有使用LINE通訊軟體,特別讓民眾能透過LINE訊息查證官方帳號,闢謠各種假訊息。
面對防不勝防的假訊息,被動防守不如主動攻擊!國內法人單位借助文字及影音圖形AI分析技術,針對社群帳號的行為進行鑑識、溯源,分析背後不實訊息的傳播策略。甚至進一步聯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繪製「不實資訊生態傳播暨鑑識生態圖」打造不實訊息反擊體系。
從無國界組織的觀察來看,台灣新聞自由毋庸置疑,但仍有利益衝突、假新聞等問題;無國界組織認為台灣政府把脆弱的媒體生態視作國防威脅,「尤其台灣民眾對媒體信心是民主國家最低,導致民眾寧願相信假消息,也不願向專業媒體查核」。如果這情形沒有改善而遇到戰爭時,我們的新聞媒體與閱聽大眾反而是最沒有「韌性」的一環。
因為疫情關係,「超前部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詞彙,面對敵人也應該像打擊病毒一樣,平時就要鍛鍊防禦體系,尤其針對網路基礎建設,更須提前做足準備。
從俄烏戰爭鑑往知來,烏克蘭能抵擋攻擊長達三個多月,關鍵之一,就是未被摧毀的網路,對內持續通報撤退資訊;對外把第一手戰事消息帶向全世界。換言之,台灣更該從俄烏戰爭學習經驗,根據官方施政,台灣未來五年會投入最大心力,將自身蛻變成為智慧國家,綱領之一即是發展「數位基盤」網路體系,從基礎建設到資訊安全,不僅要反脆弱更要強韌性。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