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當我們在2023號房醒來》:當「沉浸式體驗」與表演藝術對撞

《六月:當我們在2023號房醒來》:當「沉浸式體驗」與表演藝術對撞
Photo Credit: 尼可樂表演藝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沉浸式」再一次回到藝文社群的討論點,與「過去的」沉浸式概念有什麼不同,對於觀演關係、劇場體驗,又造成了什麼樣的改變與衝擊呢?

如果要為近十年的劇場界找出關鍵字Top 10,可以想見「沉浸式」大概會名列至少前五名。無論是探索觀演界線、實驗性質的藝文展演,抑或是從商業視角出發、主打複合體驗的娛樂性展演,近幾年皆十分活躍,成為表演藝術風景不可忽視的一塊。

沉浸式的概念本身並不新,只是以前我們或許不大這麼叫它。比方說,曾經是畢旅熱選的劍湖山真人鬼屋,觀眾隨意行走在園區搭設的單線迷宮,表演者│工作人員打扮成各式妖魔鬼怪,不時從暗門跳出與觀眾互動,觀眾此時便置身在一個由表演、燈光、聲響、裝置彼此構築的空間裏頭,這時參觀鬼屋這件事情是不是一種沉浸式體驗?當然是。

約莫十年前,從日本傳入的4D影院開始在西門町、一中街等學生商圈出現,這種席次僅約數十席的電影院必備3D眼鏡和立體環繞音響,座位隨劇情和畫面晃動,並不時從空中灑落花瓣、雪花等效果,同樣是一種主打沉浸式體驗的娛樂商品。

而當「沉浸式」再一次回到藝文社群的討論點,登上劇場潮流的浪尖,與傳統的表演藝術概念彼此對撞。與前述「過去的」沉浸式概念有什麼不同,對於觀演關係、劇場體驗,又造成了什麼樣的改變與衝擊呢?

尼可樂表演藝術主辦,於六福萬怡酒店22樓客房演出的沉浸式展演《六月:當我們在2023號房醒來》,以塔羅牌為敘事線索,觀眾受邀走入「六月酒店」2023號房,重溯、體驗一位少女從成長、青澀至迷失、墮落的旅途

除了由林文尹、陳妤蓁、辜泳妍、黃上嘉四位演員帶來的戲劇表演之外,觀眾還可以在《六月》享用甜點師蘇彥彰手工製作的法式甜點和飲品,並可選擇性體驗由塔羅師愛卡主持的骰子塔羅占卜。

第一幕:情境

《六月》的演出長度長達三小時,但由於觀眾需要在「太陽」、「月亮」、「星星」三個房間之間移動,因此體感時間並不會覺得過於漫長。陳妤蓁飾演的少女和黃上嘉飾演的兔子先生在三個房間之間游走,引導觀眾移動。扮演老師的林文尹和扮演母親的辜泳妍,則分別撐起「太陽」和「月亮」兩處的展演。

而「星星」實際上不是一間房間,而是分別以「倒吊人」、「戀人」、「戰車」、「女皇」、「節制」、「惡魔」為名的六間房間。根據每個觀眾於入場時抽到的牌,決定自己在「星星」這一幕會進入哪一個房間。而這六個房間有六種不同的甜點、飲品、和文本,藉由主辦單位設計的MR穿戴式裝置,觀眾被允許在各自的房間內自由探索。

除此之外,觀眾也是由塔羅牌決定自己會從哪一幕(房間)開始自己的體驗。我和友人選中了「太陽」,而根據我們第二輪抽到的牌,則決定了觀賞演出的次序:我抽中了「倒吊人」,於是我觀看的順序是「太陽」→「星星」→「月亮」;而抽中「女皇」的友人則是「太陽」→「月亮」→「星星」。算算總共18名觀眾,將會有六種不同的,觀賞次序的排列組合。

而在演出現場之外,在首演前幾周,尼可樂表演藝術便在臉書活動頁上舉辦多次塔羅大眾占卜與社群觀眾互動,並且在題目中略為透露了《六月》的劇情線索。可以說除了在演出現場、前台,在前期行銷的網路互動,《六月》便已為觀眾營造一種情境氛圍:塔羅牌將在這個作品裡為每個人建構其獨一無二的感官體驗。

106243702_3389357434428398_6377457251091
Photo Credit: 尼可樂表演藝術

同時,也因為每一個觀眾所欣賞的幕次順序、和在「星星」房間中體驗的文本和茶點都大不相同,《六月》提供了觀眾分享彼此經驗的一個討論點,並且由官方建立了一個只有觀眾才能加入的私密社團,分享彼此的觀賞經驗,維持演出後的話題性。

這樣的處理方式常見於近年的沉浸式或互動式展演:藉由創作者設計的觀賞機制,讓每個觀眾都只能觀看到作品文本的某一部份,而不是全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吊觀眾的胃口,在演出結束後延續觀眾對作品的興趣與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達到某種在玩桌遊或RPG遊戲之類的效果,提升觀眾的參與感,讓觀眾更容易代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第二幕:參與

沉浸式展演與一般鏡框式劇場最淺顯易見的不同,無疑是觀演關係的消融,事實上,我認為這可說是定義沉浸式展演的核心概念之一。沉浸式展演大多需要觀眾的參與才能完成,甚至於某些場合下,觀眾其實是在觀看其他觀眾的行動與表演。前述提到的抽牌儀式建構整個《六月》的敘事時空,讓觀眾進入作品建構的世界觀。

進到房間之後,觀眾才正式走進《六月》的展演裡。我和友人首先進入了「太陽」的房間,林文尹和陳妤蓁就著六福萬怡酒店的客房,在客廳的沙發和桌子上進行表演。而所謂「觀眾席」,只是客房牆邊的一排折疊椅。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十分的接近,是名符其實的共處一室。

111069315_3449285518435589_4355316480748
Photo Credit: 尼可樂表演藝術

抽到「倒吊人」的我,在林文尹的引導下,穿過衣櫃來到客房另一頭的臥室,我被推上床鋪,演員還協助我蓋上棉被。接著,林文尹把我視為《六月》之中的一個次要腳色,進行一整套劇情設定的獨白。

而同行的友人和其他還留在客廳的觀眾,則透過客房的電視螢幕和音響看著一牆之隔的林文尹與我。在當下的情況,對我而言,我仍然是觀演關係中「觀」的那一方(相對於林文尹),但對於一牆之隔的其他觀眾來說,他們所觀看的是我和林文尹的互動,我們兩人都是被觀看的那方。而隨著劇情推進,漸漸地我下意識也試著把自己代入故事中的腳色,在心裡回應林文尹的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