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壯志未酬身先倒,繼任者能否接下未來這關鍵的一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安倍在內政上7年8個月最大目標就是憲法修正案,希望廢除第九條。對比當時的意氣風發宣誓,在下台時仍未就修憲等有實質進展,這也是安倍在記者會上再度提到「痛恨」這字眼。
2800天後驚奇退陣,安倍晉三壯志未酬身先倒
正所謂「時也、運也」,這句狀況用在安倍晉三身上或許再適合不過。就在8月28日任職七年八個月後,安倍晉三終於因為痼疾「潰瘍性大腸炎」復發,有惡化的危險,不得不宣布辭去首相職務。新聞一出,不只全日本震驚,連世界各大新聞媒體也都第一時間快訊處理。
安倍也在記者會上坦承,自己的病況已經「沒有信心回應國民大眾期待,那就不該在首相的位置上持續」,並認為在治療中、體力沒有辦法保持萬全,對於重要的政治判斷可能會出現錯誤。安倍並說在七月起就感覺身體「有異狀」,直到最後決定任期內辭職,表示「在許多政策實現途中、新型冠狀病毒中,這樣辭職對於國民大眾真的很抱歉。」
安倍甫剛在24日,超越外叔公、前首相佐藤榮作的連續2798天在任紀錄。不過他也在這一天進入位在信濃町的慶應大學醫院,二度接受健康檢查。早在17日時,安倍就已先接受第一次檢查,當時各界就繪聲繪影地傳言,安倍晉三健康狀況不佳,遭到官房長官菅義偉「強力闢謠」,甚至安倍本人還在兩度健康檢查後,出面表示「會持續為國政加油」,但終究是因病下台。
未來在選出下一任新總裁前,安倍還是會繼續履行首相職務,新的總裁選出後,將會接任原職到2021年9月。
然而,未來的一年多,可能正是日本的關鍵一年。
安倍經濟學面臨惡夢?
2012年,安倍晉三再度揭竿而起,重新坐回自民黨總裁寶座,回任首相。先前在2007年9月時,他即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困擾,任期一年多即草草下台。再回任時,日本正逢三一一大地震後的創傷,需要復興經濟,安倍也重打「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等簡單易懂的名詞,展開一連串改革。
包括與歐盟的零關稅、參加TPP等、貨幣的寬鬆政策下讓日圓貶值等,前階段都收到了一定成效。兩次調高消費稅,從5%慢慢漸進到10%,一定程度上還是在財政更充實,失業率也較先前進步。
隨後2013年東京奧運確定主辦時,將安倍內閣的聲望拉到第一次的頂點,也帶動日本新一波的基礎建設發展。大至位於代代木的新奧運主場館,小至各車站的廁所設施與手扶梯更新,東京在這幾年呈現另一種風貌的內化改革。
只是三支箭政策下,其中之一的「成長戰略」效果卻也不是很明顯。物價指數依舊是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問題漸漸嚴重,日本國民的實際「幸福指數」並沒有顯著提升。
而就在迎接奧運的前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襲捲全球,日本也無法倖免。最終奧運忍痛延後一年下,財政的支出漏洞建大,各項投資的基礎設施完工後卻無法正式啟用,日本經濟如同全球各國陷入死水。新總裁選出後,在明(2021)年卸任前,可說是碰到經濟上前所未有的大難關。
壯志未酬的外交理念
安倍晉三七年多以來,也不斷在外交上扮演國際斡旋的角色。早先在2015年時,便與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一起在廣島的二戰結束70週年上,重新緬懷歷史傷痛,又造訪夏威夷珍珠港等,以實際行動做到外交和解。
與對中國關係亦然,雖然中國在習近平掌權後,剛開始對日本的關係不是相對友好。但是在川普(Donald Trump)當上美國總統後,對中國強硬的風格下,中國也開始對日本軟化態度。中國表面上雖然還是會在釣魚台問題與歷史問題上適時表示意見,但是去(2019)年安倍應邀訪問北京時,習近平已經明顯多了笑容。
加上安倍晉三在任內,對於靖國神社的參拜已經相對克制,中國官方對此也是相對正面評價。安倍晉三在退下首相職務後,長年在檯面下運作的中國外交官們也必須重新對新的總裁搭線,是否還能維持過去與安倍內閣的「穩定互動」,還需一段時日才能看出。
安倍在任內通過「集體自衛權」,容許日本的自衛隊在「他國在遭受武力干擾下一同守護」,被認為是日本可以對外行使武力的解禁。在防衛武器的開發下,日本也始終與美國在導彈系統上密切合作,都引發正反兩極的評價。
外交問題上讓安倍最為可惜的,莫過於「北韓綁架日本人」與「俄國的北方四島領土」問題,兩邊都沒有出現具體結果,他也在記者會上坦言真的「很痛恨」。原先希望在跟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下,可以漸漸透過中國牽線與北韓重新對話,但是在安倍下台後,這些外交問題都要暫時回歸原點討論。

醜聞仍待本人親自解釋
安倍晉三在任期後半段,人事運用上也不斷出現陰影。包括東京高等檢察廳檢察長黑川弘務的任用疑雲、森友學園的國有地的賤賣財團疑雲,甚至當時負責的公務員還因此輕生、還有透過人脈關係不斷擴充的「賞櫻會問題」等。至今真相為何仍莫衷一是,安倍僅在28日的記者會上說「絕無私有化想法,一心為國為民盡力。」
除了牽涉本身的醜聞外,前法務大臣河井克行與案里夫妻的參議員選舉賄賂醜聞、眾議院議員秋元司涉嫌在大型賭場度假村開發案收受3000萬日圓的醜聞等,身為總裁的安倍晉三當時必須給國民大眾交代。但因為日本深陷新型冠狀病毒風暴中,或許當時也讓安倍晉三分身乏術。
安倍則在28日記者會上統一表示,很多的批判意見他會欣然接受,「也許有需要反省的,受到誤解的話,也要好好反省。」對於內政上污點的質疑,安倍自始自終只能避重就輕回應。
安倍在內政上七年八個月最大目標就是憲法修正案,希望廢除第九條。對比當時的意氣風發宣誓,在下台時仍未就修憲等有實質進展,這也是安倍在記者會上再度提到「痛恨」這字眼。但確實,日本國民確實未對修憲抱持熱烈期望,特別是新型冠狀肺炎後,目前社會氛圍都以經濟復甦優先。未來幾年,修憲議題勢必很難再推。
對台關係與安倍一強的終結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