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保羅波烈與他的「潮流幫派」:假藝術之名,行宣傳之實的時尚品牌演變史

保羅波烈與他的「潮流幫派」:假藝術之名,行宣傳之實的時尚品牌演變史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保羅・波烈除了建立自己的藝術收藏外,更是親自投入到藝術的產製之中,形成以波烈為中心的「潮流幫派」。

文:C_YT

時尚品牌假藝術之名,行宣傳之實的作為,現今似乎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在社群媒體上搜尋各個品牌的公關帳號,也不乏許多與藝術家、美術館等聯名的活動訊息。藝術與時尚仿若密不可分的夥伴。然而,藝術與時尚的夥伴關係是怎麼形成的?十九世紀便已有許多的時裝設計師開始大量應用「藝術」來作為服裝品牌的形象宣傳。

其中,以保羅・波烈(Paul Poiret, 1879-1944)最具代表性,他除了建立自己的藝術收藏外,更是親自投入到藝術的產製之中,形成以波烈為中心的「潮流幫派」。首先,我們回到十九世紀初期,來看一下「高級時裝產業」(Haute Couture)的誕生以及時尚與藝術的關係是怎麼開始的。

AP_1101010187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保羅・波烈的妻子身穿他設計的服裝

時尚、藝術與行銷現代主義

時尚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在學界中一直都是十分熱門的研究主題,特別是針對身體、女性主義、行銷等面向的研究,都有豐碩的成果。本文將從南希・特洛伊(Nancy J. Troy)教授收於2003年出版的著作《時裝文化:現代藝術與時尚專題研究》中的〈時尚、藝術與行銷現代主義〉一文出發,[1]來看十九世紀末期時裝產業與藝術圈的交流互動。

特洛伊教授透過三個重要的時裝設計師,勾勒時裝界與藝術界之間的關係,以及高級時裝如何從「勞力」階級走向「勞心」階級。

談到時裝產業的誕生,就不得不提及這位高級時裝之父——查爾斯・沃斯(Charles F. Worth, 1825-1895)。沃斯在1845年從英國移居到巴黎,並在當時縫紉產業聚集的黎希留街(la rue de Richelieu)上的高級布料行「加吉林之屋」(Maison Gagelin)中工作。沃斯憑藉著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商業頭腦,迅速地成為加吉林之屋的首席推銷員,並將原本規模不大的布料行拓展為享譽國際且利潤豐沛的事業體。

1858年,沃斯在距離黎希留街不遠的和平街(La rue de la Paix)上,開設了自己的時裝屋。有別於過去的裁縫需要聽從顧客的指示來製作服裝;沃斯從版型、材質到裝飾等,通通一手包辦,甚至是透過販售設計稿給成衣製造商的方式,將「製衣工匠」的角色昇華至「創作者」的地位,同時也奠定現代時裝產業的模本。

而如此轉變的過程,也與十七世紀「藝術家」欲擺脫「畫匠」的身份地位,從「勞力取向」提升至「勞心取向」的進程有著十分類似的發展,而這也使得時裝產業至此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沃斯也積極地透過藝術收藏,試圖打進上流社交圈以及樹立個人形象。在沃斯的宅邸當中,展示有來自各個時期與地區的收藏品,屋中沒有一處未擺放裝飾,整個室內空間宛若繁複華麗的萬花筒,顯示出沃斯豐碩多樣的藝術收藏。

沃斯也透過自身的公眾形象來強調其作為「藝術家」的身份,例如1892年的一幅肖像攝影中,便可以見到沃斯將自己打扮成藝術家的形象。然而,從收藏與展示史的角度來看,沃斯收藏藝術的動機並非真的是出自於對藝術本身的欣賞,而更是一種對「階級的渴望」,以及展示自身作為一個藝術家以及藝術贊助者的自述(self-presentation)。

當時另一位重要的時裝設計師賈克・杜賽(Jacque Doucet, 1853-1929),堪稱將「藝術」視為一項「投資」。相比於沃斯及波烈等人積極地參與時尚圈,杜賽幾乎是在時尚社交圈中缺席,因為他從未自我定位為「服裝設計師」。杜賽大約是在1870年代於和平街創立自己的時裝屋。

杜賽的家族本身便是當時頗為成功的女裝與布料製造商,因此與白手起家的沃斯相比,杜賽看待藝術品的方式近似上流階層的鑑賞傳統。杜賽於1890年代中期開始建立自身的藝術收藏,有別於沃斯包羅萬象的藝術藏品,杜賽專精於十八世紀的繪畫與工藝品,明確地購買品質優良且具代表性的藝術品來收藏,甚至是聘用專業人士,如: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 1896-1966),來為其建立藝術收藏。

然而,他卻在1912年舉辦四場拍賣會來出售這些收藏品。對於杜賽出售藏品的行為,我們可以從布勒東的觀察中得出一些端倪。布勒東評價杜賽雖然具有「設計服裝的品味」,但卻缺乏「鑑賞藝術」的品味,其建立藝術收藏的動機並非是出於對藝術品的欣賞與喜愛,而是在於享受「收藏」這行為本身,而當「收藏」完成的同時便對這些物品失去興趣。

從上述的兩個案例來看,沃斯與杜賽建立藝術收藏的初衷,多半圍繞在對自身形象的重塑,他們強調藝術的收藏,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藉以進一步地提升時裝品牌的形象與價值。接下來要討論的這位設計師——保羅・波烈更進一步地結合時裝與藝術的合作關係,創造出極具影響力的一群「潮流幫派」。

保羅・波烈:設計師、收藏家、藝術家

波烈在1890年代開始於時裝沙龍中工作,先後擔任沃斯和杜賽時裝屋的素描師,最終於1903年在奧伯街(rue Auber)上開設自己的時裝屋。就時裝史而言,如果說嘉柏莉・香奈兒(可可・香奈兒 Gabrielle Chanel, 1883-1971)在1920年代提出「女男孩」的形象解放了女性的裝束,則波烈可謂是香奈兒創新改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