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人心」操控心理學》:「道理、人品、感情」三位一體,是說服對方的最佳切入點

《最強「人心」操控心理學》:「道理、人品、感情」三位一體,是說服對方的最佳切入點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你的意見不被採納,或是簡報過不了關時,不妨想想「道理、人品、感情」,你到底缺了哪一樣?請想辦法把它補齊。

文:山本昌哉(山本マサや)

「道理+感情」說服對方三個最佳切入點

基本上跟對方「講道理」,告訴對方為什麼我希望你這麼做的理由,通常都只能得到對方的「口頭答應」,他嘴巴上說「我知道了」,但實際做出來的卻不是那麼回事。

說不定,他還會覺得你愛訓話、講大道理,心裡很不以為然呢!

如果,讓AI人工智慧機器人跟真正的人類來發表競選演說,沒有意外的話,肯定是人類會贏吧。

競選造勢的場合,AI機器人冷靜、理智地說道:「我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斷,你們應該把票投給我。」反之,人類則是充滿感性地說道:「我將窮盡畢生之力,為日本的美好未來打拼!」這時能「打動人心」的應該是人類的演講吧?

像這樣,必須「道理+信任感」或「道理+熱情」,把道理與感情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打動人心。

誠如日本眾議院議員小泉進次郎所說的:「演講的時候,必須把體溫和體重都放進講稿裡。」要想打動人心,光只會講道理是不夠的。

道理的「溫度」

一場成功的談判需要兩大支柱:說之以「理」+動之以「情」。藉由「IQ+心理技巧」來操作,用感情幫道理加溫,暖送人心。

「大象」和「騎象人」誰是老大!?

我超喜歡希斯兄弟(奇普.希斯、丹.希斯(Chip Heath& Dan Heath)所著的《改變,好容易》(Switch: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 Is Hard)一書中所舉的「大象與騎象人」的例子。

大象代表「感情面」,而騎象人則代表「理智面」。

當騎著象往目的地前進的時候,主導權在象的身上,而不在騎象人的身上,任憑騎象人再怎麼理智、合理地想讓大象往前走,只要在別的地方出現食物的誘惑(比如說水果),象就不聽話了,任憑他怎麼拉都拉不回來。

同樣的道理,人類在做決定時,也很容易被「感情」牽著走。

因此,要想打動人心,不可以只是去說服代表「理智」的騎象人,必須連同代表「感情」的大象也說服才是。

看過電視廣告的人都知道,任憑你把「為什麼應該買的理由」分析得頭頭是道,也未必有人會購買。反而是訴求感情的標語:「可以馬上體驗!讓你驚喜連連!」以及找幾個一臉滿足的購買者親身實證,才是主流的行銷手法。

我跟業務一起去拜訪客戶的時候,就曾親眼目睹業務只會講道理,卻讓對方的心越來越封閉的慘況。

要想打動人心,必須「道理+感情」,只講道理是行不通的。

那麼有同時顧及「理智」與「情感」的談判術嗎?有的,這些全都整理在萬學之祖亞里斯多德所著的《修辭學》(Rhetoric)一書中。

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也可稱之為「雄辯術」或「演說術」,主要在闡述成功說服別人的技巧和方法。

書中提到要想說服成功,必須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論者的人品」,二是「聽者的情感」,三是「內容是否有道理」。若能滿足這三個條件,不光是亞里斯多德這種絕頂聰明的天才,任何人都可以成功說服別人。

前面有提過,「信賴」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

首先,要去說服別人的人,是否能百分之百取得對方的信任?「人品、人格」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在與對方溝通時非常有利的武器。

① 道德訴求:從「論者的人品」著手

亞里斯多德就曾說過:「再也沒有比論者的人品更強大的說服武器。」

只要我們覺得對方人品好,不管他說什麼我們都會接受。

但是,當我們不信任對方時,產生了「懷疑的心」,就會使我們透過自己的價值觀或成見去過濾對方的話,然後再自行解讀,加以解釋。

因此,就算論者的話再有道理、理由再充分,過濾後再進到我們耳裡,也就不那麼中聽了。

「這裡面該不會有鬼吧?」

「說得這麼好聽,不過是要引我入套吧?」

被說服的人會這麼想,全是因為雙方缺乏互信所致。要想卸除對方的「濾鏡」,必須憑藉你的「人品」,建立起信賴關係才行。

信賴關係還沒建立之前,就匆忙的說:「那我們直接進入正題⋯⋯」,想要開始談生意和業務,通常都不會成功。

優秀的業務員肯定會先跟對方聊一聊,藉由「破冰遊戲」或「傾聽」等過程,先建立起和對方的信賴關係再說。

所謂的聊一聊,並不是天南地北的瞎扯淡。門薩的會員通常會邊聊邊注意對方的舉動,觀察對方對怎樣的話題感興趣。
比方說,當對方把手放在桌子底下時,代表他對這個話題不太感興趣。或許,他還會在桌子底下轉筆什麼的,這表示他非常無聊,無聊的都要打瞌睡了。

人聽到感興趣的話題,會不自覺地身體向前傾,把手放在桌子上。你必須找出讓對方這麼做的話題。

肢體語言&表情

彼此談話除了說話技巧,更要觀察無聲的密碼——對方的「肢體語言」,其中包括了「表情」,藉此了解對方的喜好反應,適時調整你的「話題」與端出的「報酬」,促使對方對你的提案產生興趣。

② 感性訴求:從「聽者的感情」著手

接著,就要考慮到聽者的感覺、情緒如何。

人在很多時候,都是「憑心情」決定YES或NO。所以,去了解對方此刻的感情和情緒處於什麼狀態,對說服而言非常重要。

說到感情,日本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就很不擅長,總是用沒有抑揚頓挫的單調語氣去陳述自己的意見。

看看相對的例子,藉由「煽動式演說」發揮號召力的希特勒,他的演說一開始都靜靜的,非常低調,然後隨著演說的進行,慢慢地把氣氛炒熱,並在接近尾聲的時候達到最高潮。希特勒精確地講出「聽眾想聽的」,在炒熱氣氛的同時,也激發出群眾的情感。

天才的演說,就好像在演奏音樂一般,一開始先挑起聽眾好奇、恐怖或憤怒的情緒,讓他們對他想傳達的訊息產生共鳴,然後再引導他們進入「預設的情境」。這跟音樂的情境誘導有異曲同工之妙。

要想成為像希特勒那樣的演說家,建議您可以去學「舞台劇」,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不過,有上台恐懼症的人,不妨先嘗試在做簡報時增加「聲音的抑揚頓挫」,小小的改變也會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