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柏油路上綠綠的「標線型人行道」,是權宜之計還是城市瑕疵?

柏油路上綠綠的「標線型人行道」,是權宜之計還是城市瑕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走在標線型人行道其實充滿了障礙,包括汽機車臨停、居民雜物,甚至會因為建築物突出使得標線型人行道寬度減半,而在里長、議員、立委和交通研究者的眼裡,標線型人行道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呢?

文:林瑩姍

綠色的道路隔絕了馬路的喧囂,圈出了一塊安全地,與結實的紅磚不同,更沒有其他設施,只有油漆區隔了柏油路。看似簡單,卻讓行人行走巷弄不再被緊逼,不需在車輛快速行駛的夾縫中謹慎前行。快速簡易的讓行人也能擁有路權,但標線型人行道真的如政府預期中的美好嗎?

根據我們平時的觀察,行走在標線型人行道其實充滿了障礙。除了最常見的汽機車臨停外,還有居民的雜物、盆栽、變電箱以及電線桿的設置等,讓行人不得不向外避開而走到馬路上。甚至還有很多特殊的案例,例如台北市泰順街26巷的建築物突出,使得標線型人行道縮減只剩一半的空間可以行走,這樣滿是瑕疵的人行道,也摧毀了本來的美意。

road
截圖自「Google Street View」

因此我們透過訪談來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從執行政策的里長們到關注人行道議題的議員、立法委員以及非政府組織等,由面對面或電訪的方式進行了訪談,以下則是擷取了訪問重點做的整理:

「我相信居民有發現環境變安全了,巷弄內的車速也降低了。」
—龍泉里龎里長

訪問到了直接執行鄰里交通改善計畫,也就是劃設標線型人行道這項政策的里長們,卻出現了不同見解。龍泉里的龎里長認為車速是有減低的,大學里的吳里長卻說到「以前路很窄停滿車,車都開很慢。但改成標線型人行到後,路變得寬敞,車子反而都開很快。」根據訪談而言,更說明標線型人行道是需要一些因地制宜的變化。

「標線型人行道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有效用的畫才好的,不應該用長度作為政績。」
—潘懷宗議員

在台北市有高達55%的道路劃設了這樣標線型人行道,一條條以綠色油漆漆成,沒有實體分隔的人行道。潘懷宗議員在訪談時,談到這樣的政策,行人走路確實會感到安心,但還是存在很多為畫而畫且未考慮當地的真實情形的狀況,加上人民交通禮儀還有待加強,違停狀況嚴重,導致標線型人行道這樣的權宜之計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也提到「對很多居民來說,標線型人行道還是一個很新的東西。」這樣的新政策,對人民的宣導還不足夠,更不清楚規範,因此也造成了臨停情況嚴重。

「大量使用標線型人行道,但是對於實體的人行道沒有推動,我覺得這是有點本末倒置的事。」
—林彥甫議員

林議員更提到,在路寬夠寬的巷道還是要推行實體人行道,來保障更多行人的安全。

標線型人行道放障礙物 警方強力取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都市運輸組織則談到,標線型人行道作為一種臨時性的措施「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但長期仍要透過基礎建設互相配合。」雖然能建立基礎人行空間,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與路燈桿柱等公共設施的相互衝突以及佈設於水溝蓋上的特性,其實讓使用品質下降許多,長期應逐步完成實體人行道。

都市運輸組織也提出可以先透過工程手段改善並加上實體阻隔,確實執法,減少汽車占用人行道的問題,民眾的使用體驗增加外,也會更加重視人行道。

「完全就是一個以汽車為本位思考,完全稱不上人本交通。」
—Leo理哥

經營觀點粉絲專頁的Leo點出了現在政府思考的方向,跟想要達成的以人為本的交通規劃,其實是相斥的。

Leo也提出了許多國外人行道的例子,能夠增加標線型人行道的防滑係數方法以及可移動的實體分隔等更多措施的考量,並說明很支持「人行道入法」,也就是在法律中強制規定需要設置實體人行道,這樣不只能夠確立標線型人行道的臨時性跟實體化期限,還能使民眾改變想法,讓人民了解到人行道的好。

邱顯智委員辦公室的林邑軒顧問說到「可能只有法才能向人民宣導。」因為路邊停車占用人行道,就跟騎樓淨空有很相似的概念。向居民宣導很困難,違規也僅仰賴檢舉達人,最終也會牽涉到都市規劃、停車空間預設不足的問題出現。林顧問也提到這個問題也許可以透過限縮汽車車道的路寬來解決,不只能夠使駕駛下意識降低車速,道路可以騰出更多空間,不論是作為人行道或是停車格都會是一個更好的利用。

「台灣人對於行人的路權觀念非常薄弱。」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說到民眾普遍忽視的問題,甚至有民意代表跟著民眾抗議拆人行道拓寬車道的事件。「與其針對地方,不如針對中央的修法來約束地方。」協會提到修法可能會是不錯的辦法,讓地方政府不以因地制宜為由,而改變政策,並透過宣導、教育讓人民和駕駛對行人路權以及標線型人行道有更深的認識。

不一定身為駕駛,但我們一定身為行人。有許多根深蒂固的想法,讓人民僅以一個角度來面對交通,而缺少了對行人路權的基本概念,這是需要時間教育並宣導,才有辦法普及以人為本的想法。而在標線型人行道的設置上,應該具備更多措施,不論是實體阻隔或是未來對視障者、行動不便者改善的方案,也讓行人回歸安全且友善的步行環境。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