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井基次郎《檸檬》讀後感:我們需要一顆檸檬,重新拯救對貧乏生活的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在我看來,梶井基次郎在〈檸檬〉想講的並不是追求小確幸的心態。而是想要透過一種若有似無的小確幸,去反映人在面對內在深層的空虛和寂寞時,所展現的瀟灑。而這種瀟灑,將使作家們繼續毅然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理念。
出生於1901年的梶井基次郎是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的一名小說家,和夏目漱石、太宰治、川端康成等文豪不同,梶井基次郎對許多台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作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的作品不多,僅有20篇短篇小說。且雖然有文豪(例如三島由紀夫)表示自己受過他的影響,但在當時這些作品並沒有對時代造成巨大的影響。他自己的人生十分坎坷,自幼就感染了肺結核,並因此後來沒能完成帝國大學英文系的學業,活到31歲(1932)便逝世了。
就像上段所說的,梶井基次郎的作品都不長。且裡面的主角通常都帶有自身的形象。一方面他們(或者他們的重要親人)都罹患肺結核。另一方面,則都面臨貧窮的壓迫。整體的氛圍處在充滿了憂鬱、絕望、空虛的惆悵和壓抑中。然而,梶井基次郎極少直接描述這些情緒,以及他們帶來的痛苦。相反地,他大多將所有的心力集中在描寫角色所看見的景物,給予其活生生的樣貌,最後才留個一兩句描述角色的行為,彷彿像是最後攝影機對主角的短暫聚焦一樣。例如在〈冬日〉這篇小說裡他寫道:
景緻的北邊是一排橡樹。有一天,橡樹以其鋼鐵般的柔韌翩翩起舞,把風都抖落一地。面貌改變的低窪地上,枯葉跳著骸骨之舞。這時梧桐的影子眼看就要消失了。陽光基本上已經退去,只剩下一絲影子的氣息。而就是那麼一點可憐的影子也在寒風的追趕下,朝著如同沙漠那樣的影子世界中逃竄離去……堯目睹整個過程,幾乎是絕望地關上了窗戶。他豎起耳朵聽著寒風呼喚黑夜的聲音,偶爾也會聽到遠處某個沒有電燈的地方傳來玻璃窗的碎落聲。
這裡面除了「絕望」一詞,沒有其他的句子是描述主角的心情,然而,文章所描寫的景色卻早已說盡主角內心的蒼涼。最後的碎裂聲乍看是玻璃窗的聲響,其實完全是主角絕望的心聲。
從故事的劇情來看,梶井基次郎的小說是缺少情節的。在他的作品裡,故事的內容都很簡單,沒有什麼複雜的事件。有一些作品整體看下來其實就只是一個主角在街道上閒逛而已,例如我們之後要談的〈檸檬〉。但是,他筆下的文字透露出很強的畫面感,且這種景色的書寫能夠緊緊扣住主角內心的思緒。傳遞出很強、深沈的感受。我們再舉一段〈冬日〉的文字:
冬日的陽光甚至射進了門口的郵筒,路上的每一粒小石子都有影子相隨,彷彿每一個石頭都浮現出有如埃及金字塔般的巨大悲哀。越過低窪地,此時對面洋房的牆上映著一排像是梧桐樹的幽靈影子。堯把那雙擁有向陽性,又像豆芽班蒼白的手伸向灰色的木造洋房,他想撫摸一下烙印在上方的奇異影子。他每天都一副空虛地打開窗戶,直至那些影子漸漸消逝。
我們無法明白「影子」對主角來說究竟是什麼,然而,即便沒有直接深入其中的思緒,透過景色的描寫搭配主角詭異的舉止、想法,我們也能感受「影子」,作為一種情緒、心思的象徵,在主角的心裡充滿怎樣魔幻卻空洞的魅力。
由於沒有重大事件的發生,梶井基次郎所寫的故事,就像某一個角色蒼涼的日常生活。但在這種日常心理景色的畫面裡,不時會誕生驚異、特殊的光影,彷彿他的文字是捕捉生活片簡的攝影一般。就像〈有城樓的小鎮〉中一段生動的敘述一樣:「仔細一看,彷彿那並非煙霧,倒像是煙霧定形而成的玩具火車正在海上奔馳。」那些景色的文字並非景色,而是景色之中的人物內在。
〈檸檬〉是梶井基次郎在1925年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同時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這篇小說的構思十分奇特,寫的是一個憂鬱青年和一顆檸檬相遇的故事,在這之中,梶井寫下這顆可愛的檸檬在青年心中散發的各種感觸,以及檸檬對青年行為產生的影響。他書寫的手法也跟我們之前談得略有不同,在一開頭,他就直接把心中的情緒直接寫出了:
一種莫名其妙的不祥之感始終壓迫著我的胸口。是焦躁?抑或是嫌惡?……如今,他來了……我指的不是確診的肺結核或神經衰落,也非芒刺在背的負債,而是那種不祥之感。從前那些令我快慰的音樂與詩文,無論多麽美好,我都變得無法忍受……如坐針氈……
在家無法坐著的他,於是走到街道上閒晃。但這種氣息仍然就像影子一般緊緊追隨著他。在徐徐地行走中,他開始以一種淡而坦然的口吻,講述自己心中流瀉而過的煩惱、興趣與過往的記憶。這樣的描述一直直到他來到一間昏暗、黯然無光的水果店時,才有了新的轉變。在這家暗暗的水果店裡,他看見了不常出現的檸檬。從此,文章中開始充滿新奇、趣味的描述。
原本沒有什麼錢財的他,破天荒地買下一顆檸檬,而且,他說道:是「僅此一顆!」。接著,這個青年就這樣帶著這顆檸檬在街上行走,途中他的手一直不願意放開那顆小巧的檸檬。在把玩的過程裡,作者慢慢寫到青年如何感受檸檬的各項特質,以及檸檬對他產生的轉變。紡錘形的可愛外表、檸檬黃顏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放在手掌中冰涼而舒坦的觸感、若有似無的果香……以及最後,是檸檬那難以言喻、輕巧剛好的重量。
原本平凡無奇的檸檬,在這裡開始給我們一種親密的力量,將青年原本的壓迫完全消除,並慢慢溫暖他的內心。彷彿這個重量重新將他飄失的靈魂拉回原本逐漸遠離的生活。
小說的結尾很有意思,也出乎意料。這個青年走著走著,逐漸感到疲乏。遂來到一間丸善書店,想要休息並看看畫冊。然而,不知為何,他發現這些平常自己喜歡的畫冊在這時竟然索然無味。正當感到無趣的時候,他突然有些新奇的想法。他將這些畫冊堆疊起來,想像他正在蓋一座奇幻的城堡一樣。堆好後,他將那顆黃色耀眼的檸檬放在「城堡」的頂端。接著他突發產生一個幻想,幻想他是一個惡棍!而那顆檸檬將會是一顆燦亮的炸彈!就這樣他立馬離開丸善。在街道上,陷入一陣心癢難耐的快樂:「若真是如此,那個令人喘不過氣的丸善一定會化為廢墟吧!」他啞然失笑,繼續他的人生。
看完這短篇時,整個人彷彿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筆觸十分清新,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或是很細膩的描述,而是給予其中的場景和主角的心境淺淺淡淡的勾勒,雖不細緻但有個完整的形象。因此文章很好讀也帶有一點美感,這種寫法也十分切合主角在書末隨意且瀟灑的格調,並強化了檸檬在書中的鮮明形象。另一方面〈檸檬〉的題材極為新穎,他試圖透過一顆單純的檸檬去喚醒人們底層最為單純快樂的情緒。
這種由檸檬喚起的情緒,在一開始似乎是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受。是一種微小卻充實的幸福感。在人的生活裡,有些時候不知為何,我們會對些小東西著迷,且那種著迷是難以用言語去說明的。〈檸檬〉對於這樣的情緒做了簡單的呈現,並在這呈現中,夾雜了現實上人們憂鬱的縮影,和人們重新在生活的空虛裡尋回自身靈魂重量的故事。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