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嚴重老化的雲林和嘉義,應以「區域合作」打造共同創生戰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嘉義縣與雲林縣的社會增加率連年負成長,地方的遷出人口大於遷入人口,「人力稀缺」也消弱企業進駐的意願,這些社會結構性失衡的狀態不能只靠單一縣市的改變,而需要不同縣之間的區域合作來扭轉。
「地方創生」是一種推動地方恢復產能進而擁有自力更生能力的發展思維,目的就是要讓地方能永續生存,以及縮小地方發展落差,甚至達到區域均衡的目標;換言之,這也是一個國家層級的戰略,所牽動的不僅是地方生存之道,更影響了整體國家的競爭力與社會穩定。
近幾年,我國相當重視地方創生的投入,由國發會推動相關計畫,同時在行政院成立「地方創生會報」的機制,甚至將地方創生拉高政策的層級,將地方的產業復甦、就業創造,人口回流視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考量。
地方創生,是要解決人口老化與外流的問題
對於地方創生的理解,源自於日本政府對於國內出現人口減少、老化的問題,人口外流讓地方深陷滅村滅鄉的危機,日本中央政府成立「內閣府地方創生推進室」,依據各地方的條件與需求來主導各種「國家戰略特區」,包括農業改革、健康創新、國際觀光等。
日本地方創生會被許多國家政府仿效的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由「地方政府主動提案」(包括需求與規劃),例如大阪府提出關西區域的發展重點為醫療創新;其次是「中央政府審議」,例如日本中央召開「國家戰略特區諮詢會議」研議列為特區的決定,最後透過「府際合作」的模式來落實各種方案。
依據上述所言,便可以發現「人口」就是最為直接的問題所在,這也是為何我國發在推動地方創生時一再強調「以人為本」的政策核心價值,而人口問題最為顯著的延伸性要素便是「移居」所帶來的外流現象。
當然,要討論人口與地方發展之間的連動性,就必須了解造成移居的不安考量有哪些面向,例如就業機會少、照護負荷過、大生活不便及交通不足等,同時人口外流也必然衍生出勞動力不足的狀況,這對整體社會將帶來嚴峻的挑戰。舉例來說,依照日本1950年的扶養比來看,大致上是12名青壯年可以撫養1位老人,而近年來有不斷委縮的趨勢,一直到2040年將可能是由1.5名年輕人來照養1名老人,人口不足不但是社會問題,也將會衝擊整體的經濟動能與產業發展。

嘉義縣和雲林縣,是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方
台灣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就是要盤點各地「地、產、人」的特色資源,來讓地方推出完善的「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策略規劃。
事實上,「地方創生」往往很容易與「社區營造」混淆,從異同的對比來看,兩者皆有促進地方發展的意義,也都是以各地發展特色作為政策推動依據,進而促進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然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前者著重在總體地方發展,後者則是更強調地方的自主推動能力。
換言之,若要推展地方創生則必須建構宏觀戰略的規劃,同時依據縣市人口老化及人口外流的程度,從「人口問題」去發掘「地方具特色」的發展條件,進而找出可以促動地方活力的創生藍圖。
以當前台灣各縣市的人口數來看,全國老化程度以嘉義縣和雲林縣是最為嚴重的地方,嘉義縣和雲林縣皆超過100%,也就是說老年人口有快速增加之勢;此外老年人口不斷攀升,將讓青壯年撫養老人的比例不斷縮小,以及出現照護壓力同時升高的現象。不僅如此,人口老化也讓「地方人口外流」的問題更為嚴重。
具體而言,嘉義縣與雲林縣的社會增加率有連年負成長的表現,這表示地方的遷出人口大於遷入人口,對這兩個縣市而言,「人口凋零」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變化的常態,以嘉義縣六腳鄉及鹿草鄉為例,老化情形最為顯著,已有「青壯3人照護1名老人」的問題。少子又高齡化的趨勢,加劇了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形,這不但直接影響老人照護負荷的需求,「人力稀缺」也會消弱企業進駐的意願,而這也都是社會結構性失衡的狀態。

促進區域合作,並因地制宜發展健康照護產業
呼應本文前述有關「地方創生」的意義,便是要找尋出克服地方困境的解決之道。
「戰略特區」的概念可以從成功的經驗來移植,但是必須掌握地方政府主動提案的作法上,就是需要先從「盤點地方問題」開始,並依據需求來採取「因地制宜」的戰略規劃,而相關創新改革的政策方案,若能從國家、區域等層級來進行相關部署,那將可以提高政策執行的綜效。
持平而論,嘉義縣與雲林縣需要發揮創生的契機,不能僅是以單一縣市作為發展的部屬,而是應當就雲嘉南地區的區域格局進行思考各縣市之間的流動與合作,「前店後廠」的區域聯盟將可以強化社會與產業的鏈結,也就是透過嘉義市和台南市來創造雲嘉兩縣「轉骨大漢」的核心轉軸。
值得一提的是,嘉義市擁有相當豐富的醫療資源,執業醫生的人數相當多,平均每位醫生所服務的人口比更位居全國第二名;另外,台南市擁有直轄市的行政位階,在政策資源與經濟動能具備核心城市的高度,可以發揮產業群聚化與國際化領頭雁的角色。而雲嘉兩地的人口問題反而讓危機轉為契機,將「健康照護」作為戰略主軸,不但可以貼近社會結構的現實問題,更可以發揮產業群聚化的作用。
持平而論,雲嘉南地區可以盤點各縣市醫療相關產業的條件與分佈,雲嘉兩縣可以提供相對充足的土地要素,嘉義市也可以發揮豐富的醫療資源,台南市所具備的醫療研發條件,也能補足發展健康醫療產業的重要缺口。

當然,健康照護只是區域合作中的一種選項,如何擴大跨領域產業的合作與分工也是推動地方創生的重要步驟,例如台南擁有綠能科技產業的實力、嘉義縣新農業與精密機械的開發重心、嘉義市的自行車健康科技能量及雲林縣的畜牧養殖業與傳統產業觀光工廠等,都可以納入區域產業合作資源整合的範疇。在地方政府主動提案後,最具關鍵的就是由中央來審議並提供相關資源的支持,以及展開政府間「縱向、橫向」及產官學研的「跨域」合作。
對地方創生而言,外部引進及就地取材都相重要,提高年輕人力的就業誘因,不但可以力挽人口流失的挑戰,勞動參與率的提升也會帶動地方競爭力,進而符合「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